批注第二单元古人的好办法
这是家长和孩子在对话。现在中医课有蔓延的架势,浙江只开了个头,我们的孩子迟早也要面对这样的教材,既然无法回避,不如加入更多事实,用批注启发孩子思考,辅助孩子学习理性思维。
第5课认识阴阳
古人认识自然的思维模式充满了错误
两小儿辩日,用两种理论给出两个答案,听起来都头头是道,但至少有一个是错的。现代科学给出了正确答案,太阳离两小儿的远近跟日期和纬度有关,两小儿的方法都不对。
问题在哪?古人观察自然太少,凭着极少的事实,就力图建立起解释一切的理论,必然错漏百出。我们需要补充更充分的事实,如果没有后来哥白尼和伽利略的贡献,人类到现在还继续愚昧,中国也还保留”天圆地方”或者”浑天”宇宙观,再多的孔圣人也找不到真理。
思考
如果故事里一个中医用”天人合一”的观念推测“一年有天所以人骨有节”,而一个西医通过解剖学认为“成人骨头有块左右”,两边争论,你认为孔子能分辨他们的对错吗?
我们又该什么方法才能判断呢?
最好的办法是找事实,严格完成一次人体解剖就有证据判断了。
阴阳分析法用起来如同两小儿辩日
对待温凉,我们用温度计测量;对待大小,我们使用尺子丈量;那么对于阴阳,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度量呢?
阴阳如果想作为分析方法,应该首先要给出确切的生理含义及其界定标准,比如体温超过多少度为阳,低于多少度为阴;光线多少流明为阳,多少流明以下为阴。既没有确切涵义,也没有量化标准,阴阳分析方法用起来那就如同两小儿辩日,无法得出科学的答案。
既然算不上科学的解释,用阴阳描述身体状态或者分析药物属性就算不上科学的知识。
思考
只说“有联系”没说“怎么联系”,这样的理论有没有正确描述规律呢?
人体上下不是对称的,上身和下身为什么能当成对立统一的呢?上身有五官,有脑袋,对立的下身又是什么呢?中医用两个对立的维度划分人体结构,这种机械的方法抹平人体特点,也就不能诠释人体生命规律。
阴阳分析法没有确切的划分标准
文章里人体上半身,体表,体表背面,四肢外侧,六腑都属于阳,他们共同特点是什么,能全归类于阳呢?下半身,体内,体表腹面,四肢内侧,五脏都属于阴,他们的共性又是什么?
而且这样的划分存在矛盾,大腿外侧是跟着下半身属阴呢,还是跟着四肢外侧属阳呢?
中医用“阴阳失调”来描述人体疾病,看似概括,实际上却很笼统没有实质意义。
阴阳可以调和吗?
中医把人体疾病统称为“阴阳失调”,“调理阴阳”就是治病,凭着千百年调理阴阳的实践,中医岂不是可以“包治百病”,不会再有绝症,甚至能“起死回生”。这种神话般的效果能让人相信吗?
怎么看到阴阳调和了呢?
课文说"阴阳失调"用了很多形容词,“过分”、“虚弱”、“强盛”,中医怎么确定“过分”还是“适当”,“虚弱”还是“强盛”呢,一百个中医,可能就有一百种判断,不知谁算对谁算错。无法测量,没有标准,到了验证疗效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法判断是否"阴阳调和"了。
为何天为阳,地为阴?古人对此的划分都是主观的判断,算不上客观规律。如果“天”“地”加入“月”,阴阳二维分析法还能体现“天-地-月”的相互运动规律吗?
同样的道理,人体如同小宇宙,用阴阳这种简单机械的二分法,不可能准确清晰的分析人体生命规律。
第6课妙用五行
五行关系能否套用成人体器官关系?
在这个案例里,章老中医把脾比喻成了煮米的锅,把肾阳比喻成了烧锅的火,四神丸中的三味药材比喻成了柴,五味子比喻成了锅盖。这种比喻有什么根据吗?
实际上,脾是淋巴系统的器官,并不是消化器官,把脾比喻成米锅没有道理。肾是排泄体内代谢废物的器官,也不是消化系统,怎么能比喻成促消化的火呢?火能烧米做饭,肾却改善不了脾,脾也不负责消化,喻体跟本体就没相同点啊。章老中医用文学的手段分析病情,逻辑上牛头不对马嘴。
中医对这两个器官的功能认识都是错误的,判断消化不好的病因也是错误的,按照归经理论来选择的药材也就跟着错,一步错步步错,开出的药方怎么能治好病呢?
人体器官跟五行有本质区别,把人体器官比喻或归属成金木水火土,再金木水火土的规律套在人体器官的联系规律上,这就是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逻辑上是极其荒谬的。
课文说“五行”是“哲学”的“抽象概括”,可是整篇描述五行的生克关系时,还是把金木水火土当成具体材料来描述,比如金都指铁或铜,如果换成“钠钾”呢,五行生克关系岂不是错乱了?
哲学能看病吗?
如果哲学也能看病,那么党校里面的研究员,大学里的哲学教授,都成了最有高度的老中医了?
五色五味入五行,如果色跟味不一致,如何处理矛盾,应该入哪一行呢?比如西瓜是赤色应该入火,但是味道是甜,又应该入土,那么西瓜到底入那一行?为什么是入火不是入土?
人体的五行归属毫无根据
用五行来分析人体的时候,肝为什么属木,肺为什么属金,“五行”对应“五脏”的原理原则是什么?中医用的是“取象比类”的方法,这是文学所用的类比和比喻手法,没有回答清楚原理问题:“为什么这么归属?”
五行说“金克木”,肺为什么会克肝呢,一个是呼吸器官,一个是解毒器官,怎么相克起来了?中医仅用“相克”来描述两者联系,其中具体的互动机理是什么呢,中医没有给出回答。而且,这种“肺克肝”的“相克”跟“水克火”或“肾克心”的机理相同吗?
中医只说“相克”,没说“怎么相克”,也没说此“克”是否彼“克”。五行学问就是玄想,乍一看都有关系,细一问都说不出具体机理。这种笼统的学说根本无法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
五行学说是伪科学
那些用简单的几维结构来机械归类复杂现象的理论,大多是伪科学,比如用12星座来归类人的性格,用生辰八字来归类个人命运,用28星宿来占卜事情吉凶,用血型来区分是否容易被蚊子叮咬,等等。
五行学说也是一样,使用简单的N维模板来解释复杂的人体现象,是一种机械的认识方法,根本无法体现人体生命规律特点。
思考
现在流行一种“色彩性格”学说,认为“红、蓝、黄、绿”四色可以代表不同人的性格类型,借助图画色彩可以解析多变的人生,洞察人性。
你认为这样的学说与五行分析人体的学说有什么相同点?它们的共同错误在哪?
取象比类思维能推出正确理论吗?
金木水火土的相互关系是复杂的,怎么能简单归为生克关系呢?火能融化铁矿石,才能生成铁,为什么不是火生金呢?
五行生克关系也经不起更多事实的推敲,比如水灭不了汽油燃烧的火,水克火定律失效了,而沙土能扑灭,“火生土”的定律又失效了;水遇钠钾会着火,这算水克金还是水生火呢,相关定律也失效了?
"取象比类"思维推导出的五行生克理论,其中的各种定律经不起无数事实推敲,定律都是错误的,这些理论还能使用吗?
思考
氧气属于五行哪一行?如果五行学说也是科学,那么五行学说怎么解释元素周期表和各种化学反应呢?
第7课巧用经络
在这个案例,中医张景岳说足阳明胃经连通牙齿,如果是双腿截肢的残疾人,牙疼就无法根治了?
牙龈流血肿痛通常是细菌滋生造成的发炎,跟脚没关系,用甲硝唑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疗。
你有没有见过经络的照片?
证明经络存在,一张解剖照片是最好的证据。
我们现在有了显微镜、B超、X光、CT、核磁,我们能看到细胞,看到血管,还能看到基因。可为什么现在还是没有一张经络的照片呢?
回顾我们学过的故事:皇帝的新衣
骗子欺骗皇帝做了一件只有聪明人才能看见的衣服,整个王国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大人敢承认自己看不见皇帝的新衣,一个个都装着很欣赏的样子。只有一个小孩说出了事实:皇帝怎么光着身子呢?
现在,你们看到人体的经络了吗?
在经络是否存在的问题上,你觉得《黄帝内经》是不是中国版的《皇帝新衣》呢?
为什么古人能发现显微镜B超CT都看不到的经络,却偏偏看不到肉眼就能观察到的血管和神经网络呢?
一个没有实质发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还要相信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联系呢?
思考
一起来推敲经络学说
国外的医学界为什么都没有发现经络呢?
已经可以使用显微镜,B超,X光,CT,核磁来检查身体内部,细微到基因的水平,可为什么从来没有出拍到一张经络的照片呢?
为什么西医的大夫和护士开刀扎针从来不会担心扎错穴位,切断网络呢?
残障人缺胳膊断腿,按中医理论,身体的经络也断了,为什么还能存活?
古人能看到现代人看不到的经络,却偏偏看不到肉眼都能看到的血管和神经网络呢?
经过这一番推敲,你还相信经络存在吗?
第8课药祖桐君
化学反应都有方程式,反应条件,规律,产物都描述清楚,精确。中医排兵布阵的根据是什么?又有什么生化理论基础?
哪些产生毒性,哪些降低毒性,哪些会互相抵消?我们有了现代生物化学手段,是否对这些药材的搭配知识做了检验?否则怎么能保证药材的毒性能消除呢?
中药材的毒性副作用是怎样的?
中药的副作用变换着几种说法:
宣传的时候都说"中药副作用小";
出了医疗事故就辩白"是药三分毒";
中医还说"炮制后药材毒性大减";
要白纸黑字落实责任,说明书只写"尚不明确"。
如果桐君都能消除中药的毒性,为何千百年后,中医连安全承诺都不肯明确呢?
中药药方的疗效有没有经过严肃检验?
中医经常说中药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可是一副药方的设计,并没有客观的生化知识基础,又经常被当成药家的秘方传承,没有经过同行的检验。古代交通通信落后,一副药方很难流传开来,临床实践的样本并不多,即使有的做了推广,古人也没有数学知识来统计治愈率和致死率。一种药方到底是九死一生,还是万里挑一,还是中大奖,都没有统计数据。所以说,中药药方的疗效没有严肃临床检验提供的可靠证据。
为什么中医药理论容易滋生骗子?
总结看看中医如何用理论指导中药的使用:
中医把人体疾病统称为“阴阳失调”,用望、闻、问、切来估计病灶。针对病灶调节阴阳的关键手段就是中药,中药的归经理论描述药材按照五行模型归属到各个脏器,并且按照配伍理论,像编程序似的有序使用。
中医这套典型的诊治过程头头是道,如果这个套路正确,等于说中医药有充分手段包治百病且无毒副作用。现在很多打着养生旗号的,传销保健品的骗子使用的就是中医这一套路。
这个套路哪里出了问题?
问题就在于中医这个推导每一步都没有根据。
“阴阳失调”,就是个笼统的筐,任何疾病都能往里装,阴阳不是直观的指标是没法检验的。
“估计病灶”:中医理论对人体器官的功能认识是错误的,器官之间联系也是错误的,怎么能估计准确呢?
“中药归经”:中药归经没有临床检验证据,中医错误认识器官和内脏关系,所以中药材必然也会归错器官。
“配伍理论”,配伍毫无化学知识基础,归经理论本身也是错的,配伍出来的用药程序调节的目标也错了。
中医这一套路就是迷魂阵,硬伤就在于都无法通过临床检验来证明,但平民百姓却没能力识别,这就给骗子提供了最好的伪装。
做一做
回家了解一下,有没有销售向你们的爷爷奶奶推销养生保健品,他们是怎么描述疗效的,用这一课学到的判断方法,分析宣传材料里的问题,帮爷爷奶奶识别骗子。
我们该如何准确认识药性?
(真正因果关系)姜茶能使身体觉得暖和,这是姜本身的功效还是热水的功效?联系南郭先生的故事,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排除热水的影响,比如把姜茶放冷了再喝,比如用胶囊装入姜末吃下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可重复)其他人也感觉相同吗?那要找更多人来重复同样的实验,看是否普遍都是这个效果。
(可客观检验)药性是通过体感来判断的吗?有些人先入为主认为姜茶有特效,该怎么排除主观偏见的影响呢?我们可以改用化验来定量的分析,或者把人随机分两组,一组服用姜茶胶囊,另一组服用淀粉胶囊,对照两组服用效果。
为了准确的认识药性,认真设计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只像神农那样尝百草,或者只像桐君那样个人发明总结,是无法可靠认识药性的。
浙江小学中医课(上)家长批注连载
1
第一单元:大自然的馈赠
2
第二单元:古人的好办法
3
第三单元:名医为什么会神
4
第四单元:天人相应更健康
5
第五单元:适度运动身体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