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大医君子
吴士元(十三)
《人物介绍》
吴士元(一),字正绶,号秋光,自喻为“云山痴人”,浙江兰溪回回塘村人(现属建德市)。
浙江省医院(医院前身)首任院长,医院首任中医科主任,医院副院长。
全国首批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中医学院特邀顾问,浙江省首批授予中医高级职称专家之一,从事中医事业六十五年。
★目录★
01
荣誉和成果
02
治胃神经官能症
03
治口臭案
04
我们的脾胃
一、荣誉和成果
俗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不是轻而易举获得,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吴士元的成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年,吴士元任医院内科主任。
年,吴士元任医院副院长。
年,吴士元晋升主任中医师。时年浙江省卫生厅首次为中医药从业人员确定技术职称,晋升一批正副主任中医(药)师、教授、研究员。当年与吴士元一起晋升的有,魏长春主任中医师、何任主任中医师(教授)、潘澄濂主任中医师(研究员)、杨继荪主任中医师(教授)、裘笑梅主任中医师(教授)等,一批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
年,吴士元与上述老中医们一起评为省名老中医。
年,吴士元被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这些职务和荣誉可以说是一个绚丽的花环,但这花环不是徒有表的装饰,而是吴士元踏踏实实的劳动果实。他用医技、贡献和实际行动展现了他刚毅顽强、奋斗拼博、追逐中医的大医精诚,时至年迈仍始终如一,这正如书法大家沙孟海赠给他一幅对联所称:“悉心诊治见思邈、辨证临床胜越人”。
吴士元在临床实践中,善于总结和创新,特别在脾胃病方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下面简述一下吴士元治脾胃病几个特点。
一,吴士元认为治疗脾胃病,首先要分清脾和胃主次关系。偏于脾者,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气机运动是治法脾胃病的关键,倡升发脾胃之阳,治以甘温升提,遵东恒温补法(脾阳学说);偏于胃者,宜清、润、通降为脾胃病的基本思路,循叶天士清润之道(胃阴学说)。
二,治疗脾胃病的关键是调畅气机,气机失常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常升清降浊并用,辛开苦降和脾胃、辛温助运益脾肾,平衡五脏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梳理三焦是治疗脾胃的重要方法。
三,治疗脾胃病首重审证求因,脾胃病症多为寒热错杂,其治疗应顾护胃气,气血同治,兼理肝肾。
光说中医理论太枯燥,下面给大家讲几个医案故事,以加深对脾胃病的理解。
二、治胃神经官能症
患者陈某,女18岁,学生。初诊日期,就诊时间年10月。
这位陈姑娘,前一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就是感觉到饮食难以下咽、吞咽不利、恶心呕吐、嗳气厌食,经西医诊断为“胃神经官能证”、“食道痉挛”,医院治疗,就是没有效果。近段时间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严重到无论什么食物,只要一下咽,喉咙里面就觉得堵,勉强吃一点,心里就会涌上一股莫名的恶心呕吐。各种对症治疗、营养支持疗法、镇静安眠治疗,医生们用尽了各种方法都罔效。看到日渐消瘦的女儿,父母忧心忡忡。
这哪儿成啊,人家闺女还年轻啊,这样折腾下去不是个事儿啊。
陈姑娘的父母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吴士元老中医善于治疗脾胃病,于是匆忙赶到医院请吴士元诊治。
吴士元诊了陈姑娘的脉,发现脉象是弦滑,脉弦滑是相兼脉,中医对弦滑脉有很形象的描述,弦脉的脉形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张”;滑脉的脉形特征“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它提示了患者是盛证,不是虚证。吴士元知道此时陈姑娘体内是个郁证,肝胃不和,再察看舌苔无腻垢,又提示了陈姑娘体内没有湿热之邪。虽然形体消瘦、面容憔悴、苍白、心悸失眠、倦怠神疲、声音低沉,这都是长期反复呕吐,营养缺乏的表现。焦虑不安,嗳气厌食,恶心欲呕,上腹部饱胀,每次进食时,食道好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一样,憋阻难受,用医案的原话记载是“饮食难于下咽”,这是体内气郁阻滞,肝胃之气上逆所引起。
于是,吴士元开了方子: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肝脾失调,胃宜降而不降。治疗应调理肝脾,和胃降逆以治。
药物:桂枝4.5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6克、生龙骨、牡蛎各30克、旋覆花9克、代赫石15克、西党参10克、姜半夏9克、枳壳10克、红枣10克、泡吴萸3克。
这是一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的方子,主要是调和阴阳,潜镇降逆。吴士元的治疗思路就是,我不管你这个上逆的症状是什么引起的,我只管把中焦雍塞的气机给疏通开,把上逆的气机给镇摄下去,让它们恢复上下运动,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功能。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这位姑娘胸闷发堵,恶心呕吐,那是胃气不能下行啊;您看她晚上无法入睡,焦虑,那是肝胃不和,阳气不能收藏啊,中医有句术语“胃不和则卧不安”;您看她倦怠懒言,面容憔悴,声音低沉,那是脾主不升,心无所养啊。
这回,一切问题都解释清楚了,那么就回家煎药吃吧。
且慢,吴士元认为光吃药还不够,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及时消除她的顾虑也很重要。
于是,吴士元认真地和这位陈姑娘聊了起来,鼓励她诉说自己心里的苦闷之事。然后进行疏导,打开她的心结,让她情绪乐观,心情就会舒畅,然后才能有机会让药物发挥作用。
所谓“无情之草木难治有情之病”,指的就是人的身体机能会直接受人的情绪影响,有些因为情绪郁结的疾病,很难单一地通过药治愈的。古人云:“治病先治心”是很有哲理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肝主疏泄,而情绪会影响肝的运行,造成气滞郁阻,这个疏运功能被破坏了,进而对肝造成损害。肝病后,则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中医认为脾气是上升的,胃气是下降的。现在好了,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全都憋在里面,这就是气机逆乱的结果,中医的术语称“木克土”。好比,人一生气,就感觉不想吃饭,或者吃了饭也很不舒服,就是因为肝脾受损,进而影响消化功能。
常言道,人非草木,焉能无情。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和压力,似乎很难拥有淡然、坦然心态。所以,保持一个健康心态多么重要啊!
陈姑娘这个方服了十剂后,再来复诊时,饮食吞咽已无梗塞状了,吴士元认为,胃气已有下顺之机。现在患者就是觉得嗳气比较多,这是为什么?吴士元判断,胃气虽有下行,但肝胃之气还是没有调和。
于是,这个方子稍作了改动,去了温燥的吴萸,加疏肝理气和胃的佛手片4.5克,继服十剂而全愈。
“胃神经官能症”、“食道痉挛”是现代医学的名称,大概属于中医的肝气犯脾(胃)症或者肝郁气滞的范畴。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旋覆代赭汤的功效是:桂枝疏肝暖肝,温中降逆;芍药合甘草为芍药甘草汤,善于柔肝解痉,缓急止痛;大枣调和肠胃;龙骨、牡蛎重镇降逆,可收浮火,定心安神,使之随胃气的下行而下降,将它们敛致下焦;旋覆代赭汤,降逆和胃,益气化痰;吴萸疏肝下气;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积。共奏温中降逆、益气健脾、平冲止悸之功。
这个病案,就是一例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的典范。
三、治口臭案
我们再来看一例脾胃病例子,反正医案很多,随便挑一个吧。
一位姓肖的病人,男,65岁,就诊日期年5月。
这位肖同志近来有一件尴尬事,想跟人家说句话,别人扭头便走,老肖很纳闷啊?难道我得罪了人家?
有一天,老肖碰见一位老同事,刚想打个招呼。不料,这位老同事眉头一皱地说,老肖你走远一点说话行吗?老肖很纳闷,心想我又没传染病,这老家伙怕我干什么呢?
“老肖,你最近吃什么东西了,口气好重啊。”老同事看老肖还不明白,就一语道破。
老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家里老太婆都没说什么(可能习惯了),你自己鼻子过敏吧。
随后的日子里,人家三头二天都这样说的,老肖也傻眼了,有的人看到他都绕着走,或者用异样的目光漂他一眼。难道真是这样的,他才认识到自己确实有问题,加上吃饭胃口不好,大便也不正常,医院看看了。
于是,老肖就找到吴士元,诉说着自己的所苦。吴士元察舌按脉后,马上明白了疾病的原因,然后提笔写下了:
胃热熏蒸,口气秽臭,口苦且干,不思食,大便不畅,舌红苔黄糙厚,脉弦。此乃湿热留恋,耗伤阴液,宜甘寒苦寒并用。
药物:生地15克、芦根30克、川石斛(先煎)15克、川连4.5克、酒苓9克、蒲公英15克、知母10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生米仁15克、生甘草5克、制黄精15克。
这是个典型的湿热内蕴,气机阻塞,日久伤阴的病案。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个舌苔,舌红苔黄糙厚,这意味着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匀地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这位的舌红苔又黄又厚,这种红黄的舌苔说明老肖体内湿热很重了,厚苔表明病情较久较重;同时,舌苔粗糙,意味着里热盛,津液受损了。
我们再来分析这个方子,吴士元是根据吴鞠通治中焦湿热的理论,“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乃存津液之心法也”。将清热燥湿药与养阴生津药合用,即甘寒,苦寒二类药来治疗湿温病津伤案。
苦寒与甘寒合用即苦甘法,《温病条辨》称为甘苦合化阴气法。即苦寒药与甘寒之品同用于湿热病热盛阴伤期。
苦寒法,是以清热、燥湿之品,来祛除湿热之邪。
甘寒法,是养阴法,主要养中焦脾胃之阴。甘味就是甜味,多入脾胃二经,甘寒清热养阴,补充受伤之阴,以期生津退热。
两者一甘一苦,既清热化湿又兼顾养阴,实为祛邪扶正之法。因苦寒药有苦燥伤阴之弊,故配甘寒药滋养胃阴,生津止渴,起到协同作用。甘寒药不但对胃火内盛的津伤证有效,而对阴虚燥热引起的烦渴证亦可选用。
甘寒与苦寒相合,滋阴清热利湿为主,滋阴而不恋邪,利湿而不伤阴,苦寒而不伐胃,共收清热利湿养阴之效。
本法作用滋清并重,用于湿热日久伤阴的证候。方药配伍上首选具有滋阴和清热双重作用的药物,如生地、知母,以及苦寒不燥之品蒲公英,滋阴药选甘寒濡润的石斛,黄精是吴士元治疗有阴虚症状最喜欢用的,因为黄精甘平,滋肾润肺,补脾益气,既补脾阴,又益脾气,他认为能补五脏之阴,补而不腻,在补阴剂中,他会首选黄精。
阴虚的舌苔一般舌质比较红,而且苔也比较少,或有裂纹,严重的舌面光莹无苔、平滑如镜(中医称镜面舌)。
那么湿热伤阴的舌苔是怎样的?
吴士元的经验是,凡舌苔呈糙象,无论舌苔厚薄,都已伤阴(津)。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葛琳仪》书中,国师大师葛琳仪详细介绍了老师吴士元望舌苔经验:“吴士元先生认为,无论何种舌苔,应首辨伤津阴之糙象,若糙象出现,提示胃津已损,须及时涵养为要;若口干舌质红、舌苔糙腻者,诊为湿未化、阴已伤,应甘寒甘苦并用;若舌质淡,唾液较多,舌苔糙腻,可甘寒芳化同用,抑或甘寒苦温同用,时时以顾护胃津为要。”
这个方子,老肖一连服了七剂后,再来复诊时,口苦口干,口气秽臭明显减轻,吃饭有胃口了,大便也正常,舌红苔黄糙厚已化。再以原方七剂,众恙消失。
老肖这个高兴啊,终于不用遮掩口鼻跟别人说话了。
四、我们的脾胃
现在人脾胃病还是这么多,这是为什么?
可能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和压力增大、生活习惯改变有关吧。
在人类进化过程来看,人体脾胃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饥一顿饱一顿的,大多以饥饿状态为多,可以说我们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个饥寒交迫史。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的胃依然保留着远古的记忆,怪不得看到人家吃点好的,会眼睛汪汪地吞咽口水。大家不要笑,这是饥饿状态下的正常生理反应。从上古一直到近代,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过下来的。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好了,天天跟过年似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顿顿吃鸡吃肉还不过瘾(古代皇帝的待遇),有的好奇心的人,总想尝试一下没吃过的东西,以到发展到了吃“野味”,成为一种时髦。
大家想一想,中国人口这么多,大家都去尝一下“野味”,怎么能经得起这样的吃啊!不就快吃绝了吗?报应来了,各种奇怪的疾病也来了。
可是我们的消化系统(脾胃),在进化过程中早就适应了半饥饿状态了,现在猛然间吃进去那么多膏梁厚味,有的甚至“野味”,脾胃能受得了吗?
当然受不了。脾胃功能肯定乱了套,它当然要提出抗议:哥们,我还没有进化到这个程度,如我照单全收,怕把你吃成一胖子或吃出毛病来。
也许,有几个“无肉不欢”的朋友会这么说:我们东亚人种不易发胖,但是欧洲人种要注意点了,看你们满大街都是胖子,甚至有个别要出门的,得用吊车叼起来才能出门。而在我国好像还没有这样的报道呢,放心吃吧。
但是,问题来了,你总是摄入这么多的营养丰富的食物,脾胃还没有进化到照单全收的程度,脾胃的功能就受到了障碍,就会出现一系列脾胃疾病,有的会引起其它脏器疾病,如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等等,都是营养过剩的问题。
古人在小孩的保健与治疗上,有一句名言:若要小孩安,三分饥和寒。这是比较符合人类脾胃进化的生活规律的。我认为,如要脾胃功能好,上句名言也适合成年人。当然,嘴馋的人肯定行不通的,可能对我的观点,他恨不得拿板砖砸过来。
生活习惯对脾胃影响也很大,有的人喜欢吃烧烤的、香辣的、肥厚的,虽然可能味道不错,使味蕾得到充足的享受。偶然吃几次问题不大,但长期吃问题就来了,因为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炎或者消化道溃疡,而且都是助热的,会导致脾胃过热,营卫失和,热毒结于中焦。
还有,现在各种冷饮层出不穷,经常吃生冷食物,对人体的脾胃伤害也比较大。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虚寒,运化功能就降低,水谷就不能变成精微,反而生为湿,变为痰。
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我们的身体内是一个小环境,各脏腑相互协作,维持身体的正常平衡。脾胃的职能就是一一运化功能,说白了就是一个搞创收的部门,担当着吸收营养物质(水谷精微),补充人体气血的重担,并运送到身体各脏腑,然后把糟粕由肠道和膀胱排出体外。
但是,如果说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规律或者吃的过于生冷油腻,再或者情绪不好,脾胃很容易累倒。脾胃虚弱了,运送营养物质就匮乏了,就像一支军队,给养跟不上,就会动摇军心,整个系统都会瘫痪。放在人身上就是气血不足,四肢疲软,头昏眼花,面浮肢肿等症状出现了。
看来啊,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如果你需要一个健康的脾胃,就一定要有合理的饮食习惯。那么就请管住自己的嘴巴吧!
我们的全国名老中医吴士元就是一个调理脾胃的高手,他关于脾胃的学术思想对浙派中医的影响很大。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盛增秀是这样评价吴士元的:“浙江省已故名中医吴士元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治疗胃窦炎及十二指肠球部炎用消遥散为主方,胃、十二指肠溃疡用戊己汤为主,胆汁反流性胃炎用黄连温胆汤为主方,专方专用,疗效较好。在幽门螺杆菌发现以前,他对溃疡病和慢性胃炎的治疗,亦不忽视祛邪解毒,就习用蒲公英之类清热解毒药物,每获良效。”
全国第三批“国医大师”获得者,葛琳仪教授提出的“人以胃气为本”、“脾胃论和法”的脾胃学术观点,就是在吴士元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她是这样评价老师的:“吴主任本事大,当时出院的病人都是中医中药治好的,他让我感觉学中医学对了…时至今日,吴主任的几个经验方,我仍在使用。”
假如吴士元还健在的话,定感无比欣慰!学生取得的成就,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此了。
特此感谢!
本文资料由吴士元的子女,吴赛峨主任中医师、吴幼卿高工提供。
《吴荫堂医案集》珍藏版
吴荫堂为清末秀才。因病研读岐黄,学业有成,悬壶村里,由于疗效显著,声名鹊起,被尊称“血证圣手”、“回回塘先生”。
吴荫堂是清末民初时期中医临床大家,也是浙江近代血证流派的开山宗师。他行医三十余年,不但对血证的治疗颇有心得,还通晓各科,对杂病、时病的治疗造诣也颇深,他创立了治血证八法,即“止血法、消瘀法、宁络法、养血法、先消后补法、先补后消法、消补并行法、气血双补法”。弥补了清代名医唐容川治血证四法的不足。同时还创立了治咳血病四阶段分类法,即“实多虚少阶段、虚实互杂阶段、虚多实少阶段、阴阳两损阶段”。开创咳血病辨治之肇基,不啻导航之座标,其医案辨折之精辟周详,实为习医之津梁。
《吴荫堂医案集》一书浓缩其从医临床经验之精华,此书发布之前从未将医案药方流传于世,值得珍藏。
该书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并已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复,出版物号:ISBN-7---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第号,全国限量发行本,目前库存不足50本,预购从速,联系此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