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泱泱华夏土地上一个非常神秘的地域,全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湘、鄂、渝、黔四省交界之所在。湘西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这里我们要说的不是它源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也不是它瑰丽奇幻的山水风光,而是湘西最神秘的一种邪术—蛊术。
蛊术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法术呢?“蛊”上面是“虫”,下面是“器皿”的“皿”,这是个很明显的会意字,意思就是装在器皿里面的虫子。
汉字真的是很奇妙,这个字的字形甚至把制蛊的过程都给交代了。苗疆人制蛊的方法就是把许多种本体带有毒性的毒虫,比如蝎子、蜈蚣、蟾蜍等等放进一个密闭的容器里,让它们互相残杀,胜者为王。最后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可堪大用的蛊。
“蛊”是制作出来了,那么下一步该怎么用呢?笔者先说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蛊”的含义和用途。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精通制蛊的妇女,平日里与蛊共生,互相依存。蛊看中了她的儿子,想要寄生在她的儿子身上。但是作为母亲是不可能去害自己儿子的,所以她断然拒绝。但是蛊不依不饶,因为她们的共生关系,蛊可以反噬她,让她痛不欲生。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她同意了蛊的要求。
巧的是这位母亲和蛊的对话被偶然经过的儿媳妇偷听到了,她吓得赶紧跑去找自己在村外干活的丈夫,告诉他自己听来的事情,还说妈妈给他留了一碗炒鸡蛋,千万不要吃。她的丈夫哪里肯信,还以为是婆媳不和,所以自己的媳妇故意中伤母亲,就责骂了媳妇一顿。
媳妇虽然受了委屈但还是担心丈夫的安危,就赶在丈夫之前先回到了家里,烧了一锅滚烫的热水。
一会她丈夫回来了,母亲催他去吃那碗炒鸡蛋。媳妇眼疾手快,一下抢了过来,说鸡蛋有点凉了,热一热再吃吧。说完就把炒鸡蛋倒进那一锅开水里,接着把锅盖盖上又用力压住。这时候就感觉锅里有什么东西在扭动挣扎。一会没动静了以后,媳妇小心翼翼地打开锅盖一看,锅里哪里还有什么炒鸡蛋,分明是一条被烫死的大蛇。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传说,但还是提供了几条关于蛊的很有用的信息。首先蛊这个活物和制作它的人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然后就是蛊对主人是有反噬作用的,“有得必有失”。
中国古代很多神秘的方术其初衷是古人的一些美好的愿望,之所以后来演变成邪术,都是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给滥用了。蛊术也是如此,其实蛊术最开始是少数民族的痴情女子对爱情的一种美好寄托,“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最初的蛊术分为三种,分别是“怕蛊”、“恨蛊”和“情蛊”。它们都与爱情有关,是因情而生,是为情所困的痴男怨女的法宝和毒药。先说说“恨蛊”,这是女人被变了心的男人抛弃之后,万般无奈之下对自己的爱人下的一种蛊。蛊中既有对负心人无穷的恨意,也有希望爱人回心转意的幻想。男人一旦中了恨蛊,如果能够悬崖勒马回到下蛊的女人身边,便可以解除蛊毒留得命在。如果一意孤行不肯回头,那就会毒发身亡,一命呜呼。
“情蛊”是女人为了强行得到心爱之人的爱情而下的一种蛊。中了这种蛊的男人无论之前对下蛊的女人多么厌恶,中蛊之后立刻就会“情人眼里出西施”,哪怕之前他心里另有所属,也会完全把感情转移到下蛊的女人身上来。这种手法虽然有点卑劣,但是爱之深、恨之切,那些嫉妒心和控制欲极强的女人是不会怜惜心上人和其她女人的爱情的。
“怕蛊”就简单多了,这其实就是女人用来改变自己男人性情,方便管束的一种工具。如果男人很暴力,对女人非打即骂,这时候就可以用这种蛊给男人“去势”。当然这个“去势”和太监的“去势”绝不是一个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火爆脾气的男人变得“娘”一些,怕老婆,这样就可以让女人来当家做主,任女人摆布了。
其实说来说去蛊术好像就是一个药方,只不过这个方子毒性大点,对神经系统有干扰的作用罢了,而不是带有迷信色彩的神乎其神的邪术。
曾经有科研机构在湘西的民间采集了很多所谓的“蛊药”,成分基本上就是毒蛇、蟾蜍、蝎子之类毒虫配合一些当地植物的根茎晒干之后研磨成的粉末。最后化验的结果是蛊药基本没有毒性,关于蛊药的各种传说也都是子虚乌有的以讹传讹。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其实蛊术无论是传说也好,真有其事也罢,都是源于女人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希冀。“爱之深,恨之切”,想必在深深纠缠在爱恨情仇之中的痴男怨女都希望有一种毒药可以让自己解脱。要么“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要么“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