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安宁
云德
在一个以社会地位和金钱多寡来衡量成败的话语空间,若讲“做事要凭良心”之类的话,总难免有几分不合时宜的陈腐味道。
前不久,与一同事聊起善与恶的话题时随口说出这句话,立马被批了个狗血淋头。朋友说:世上哪有善恶得报这等好事?何处不是作恶者呼风唤雨、享尽荣华富贵,而善良的人却饥寒交迫、忍气吞声?若讲历史公正,为什么那么多恶人没受到任何惩罚?将之交由历史评价与诅咒,他们能感受到吗?讲良心这样的心灵鸡汤是有毒的,好人主义要不得,会让年轻人误入歧途,这纯粹就是弱者的阿Q式的悲鸣。本人虽据理力争,持坚决反对态度,但总感觉确也少了些过硬的实例证据予以斩钉截铁、理直气壮地反驳。
论辩过后,一连数日困惑萦怀、挥之不去,心中委实想不明白,难道我们既往追求和坚守的人生理念真的如此不堪一击?难道我们要将人类信奉的良知、正义、情感、信仰、道德和契约精神弃如敝屣?难道我们真的要奉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重新回到低等动物的世界?倘若以此为旨归,文明进化的步履怎能不倒退?人类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岂不化为泡影?!
思来想去,最终仍然觉得曾经持守的观念一点没错!窃以为,不能因为有人作恶成势,人们就从恶如崩、随波逐流;不能因为持善者吃亏,人们就不顾亲情、友情和社会公义,肆无忌惮地去坑蒙拐骗、恃强凌弱、恣意妄为。尽管文明进化的历程可能十分遥远,但人类追寻真善美的理想之旅绝不能半途而废。不然,人类将永远没有未来。
人类脱离动物世界进入文明社会,摆在首位的当然要属族群的建立、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创造之功,倘若进一步深入溯源,或许只有政治共同体的形成,才是人类由野蛮转向文明的根本标志。因为有了政治生活,人类才需要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建立并制定相关的秩序、规范和制度,架构不同的社会文明。归纳各类教科书,人类摆脱兽性走向文明的特征大致有五:一是公众安全感的提升,抢劫、暴力与战争等同类相残事件愈益受到谴责;二是边界明确的权责意识,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三是较高程度的社会开放与协作;四是契约精神与法治观念得以普遍遵守;五是公众具有共情理念,弱小的存在与个体的自由选择受到承认和尊重。所有这些无不显示,文明社会作为文明个体的组合体,个人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文明规范并时刻受其制约,无论是尊重他人、和谐相处,还是协作共事、谋求福祉,抑或遵纪守法、趋利避害,任何时候都不能跨越社会规范的红线。触碰红线者,必然会成为世人议论和指责的对象。而良心和道义,就是履行文明规范、维系道德秩序的精神基石。因而,办事凭良心,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客观要求。
这里讲的办事凭良心,就是要遵循被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对自我行动中的是非曲直以及道义责任做出清晰判断和明确选择。尽管每人的选择总会朝着于我有利的目标,但是由于取舍中牢固的道德意识对手段合法性的使用做出质的规定,所以结果往往不一定能实现预期,这个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恒量,就是对他者的无害和自我良心的安宁。如果有人以出卖良心和名誉来换取金钱(马克思语),那么他们也就丧失了起码的伦理情感,突破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如果有人自作聪明,把别人守规矩的行为视为傻子,尽管可能一时获利,其公众口碑肯定糟糕,笃定要遭到大家唾弃;如果人们竞相效法,争做无视规范的“聪明人”,为一己私利不惜践踏公序良俗,那么社会的价值取向就会发生畸变,进入一种“互害”模式,那些初期为损人利己而沾沾自喜的规则破坏者,最终也会沦为道德失序的受害人,人间就变成了他人的活地狱。同理,如果没有公平正义的良知呼唤,没有扬善惩恶的法规制约,各种丧德失道的行为就会一路绿灯、畅行无阻,社会文明遭受践踏,公共道德必然滑坡,民族精神势必枯萎,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国家与民族走向衰亡。到头来,当雪山崩塌的时候,每个雪片都不再是无辜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良心的泯灭,一个社会最大的悲哀无甚于正义的沦亡。
实际上,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良心不是表演给外人看的行为艺术和道德秀场,而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道德心理以及知行一体的个人修为。诚如孟子所言:“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在孟夫子心目中,良心与仁义之心同义,包含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类的心理认知,系人之为人的性善道义,“非外铄我也”,故而,按良心办事,犹如斧头伐木一般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依此推论,如果人人皆有仁义之心,公民普遍的道德养成变为日常功课,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则不难形成。所以,只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牢固树立我为人人的观念,才能出现人人为我的共赢局面;只要不让老实人吃亏有了法规制度性保障,就能减少投机坑人者自肥的怪象,进而营造出自由民主、包容多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良好社会氛围。所谓讲良心,无非就是强化公民的自律意识,让公民在对社会和他人道义与责任的履行过程中,不断积累道德情感体验,涵育养成个人与群体交往中高度的心理自觉,稳固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真诚合作的互信机制,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失德失范陋行的滋生蔓延空间。
我们不是冥顽迂腐的冬烘先生,倡导做事凭良心,无意于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尊重公民合理合法的谋取个人利益的神圣权利,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进行个人自由选择和利益谋取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严格恪守道德自律,时刻把良心坚守作为自己最珍贵的精神资产,自觉履行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尤其在碰到利益诱惑时能够经得住良心考验,不在名缰利锁的香风迷雾中迷失自我,不为选择的过错找寻逃避良心谴责的借口,决不能在各种道德的困境中败私德于无形,于潜移默化中走向精神堕落。
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浪潮下,商品交换原则无孔不入,凭良心办事的理念受到严峻的现实挑战。像摔倒的老人扶不扶、见义勇为要不要,以及良心秤、放心菜和童叟无欺之类的话题一再成为舆论热点,说明道德滑坡问题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如不格外重视、及时补救,必将出现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唯其良心坚守的困难,所以才迫切呼唤沧海横流中的英雄本色。如果说,在外族入侵、国破家亡时,我们企盼民族气节;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时,人们敬慕英雄豪杰;那么,同样道理,在市场交换原则浸入公共领域,人们普遍经受名利与权色的诱惑之时,社会肯定最亟须坦荡的君子情怀和无私的高贵品格。因为,每个公民都希望有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每个诚实劳动者都希望获取合理报酬,每次商贸经营都希望实现公平交易,每个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都希望获得社会救助,每个蒙冤受屈者都希望得到公正对待,所有这一切,绝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在尔虞我诈的互害中诞生,唯一可能的保障或许就是公众共同的社会良知与道义的固守与支撑。
红尘与烟火是上苍赋予人间的福祉,人们无须争做不食人间烟火的清教徒,但世间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身处红尘且心存良知的干净灵魂,不然,世人将无法共处,世界则永无和平。良心肯定不能当饭吃,甚至还可能让君子固穷,但良心却是无价之宝,是人品高低贵贱的试金石。退一万步,良心至少能让我们享受到金钱、权力和地位等身外之物永远买不来、换不到的心灵安宁。
大暑不热,五谷不结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李建永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大暑云酷吏,清风来故人。”前半句将大暑比作酷吏——指古代施行严刑峻法的官吏,大暑天的酷热,就像下狠手的酷吏一样令人生畏,因而俗话也说“大暑如酷吏”;后半句则讲,立秋以后清风徐来,天气凉爽,迎候故人临门,更加欣喜若狂。现在还是“大暑云酷吏”时段,但很快就到了“清风来故人”时节,因为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一般在每年阳历的7月23日或24日,今年是阳历7月23日(农历六月廿五)4时6分49秒交节。据《逸周书时训解》讲:“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大意是大暑之日腐烂的草变成萤火虫,再过五天土壤湿润空气暑蒸,再过五天大雨应时而来。除了“腐草化为萤”需要辨误,其他两句都很直白。据《本草纲目虫部萤火》讲:“﹝宗奭曰﹞萤常在大暑前后飞出,是得大火之气而化,故明照如此。﹝时珍曰﹞萤,从荧省。荧,小火也,会意。﹝弘景曰﹞此是腐草及烂竹根所化,初时如蛹,腹下已有光,数日变而能飞。﹝时珍曰﹞萤有三种:一种小而宵飞,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吕氏《月令》所谓‘腐草化为萤’者是也……”《诗经豳风东山》有“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其中“宵行”就是萤火虫。萤火虫是能够发光的昆虫,把它们捉来放在纱袋里,夜间可以照明。《三字经》讲到古人好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其中“囊萤”讲的是东晋大臣车胤家贫好学的故事。《晋书车胤传》记载:“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古人之所以认为“腐草化为萤”,是因为萤火虫栖息的环境,多以潮湿腐烂的草丛为主,看到它们总是从中飞出,便会产生“腐草化萤”的错觉。虽然萤火虫并非腐草化出来的,但它却有“黑发”和“明目”之功能。《本草纲目虫部萤火》介绍了两个古代验方:“黑发:七月七日夜,取萤火虫二七枚(14个),捻发自黑也。明目:劳伤肝气目暗方:用萤火二七枚(14个),纳大鲤鱼胆中,阴干百日为末。每点少许,极妙。”杜牧《七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只是不知他所歌咏的“扑流萤”,是用来“黑发”呢还是“明目”呢?从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之“卧看”判断,应该是用来“明目”的吧?
大暑是相对小暑而言的。《说文》云:“暑,热也。从日,者声。”《释名》亦云:“暑,煮也,如煮物也。”如果说,小暑已热,那么大暑将更热;小暑已“煮”,那么大暑将更“煮”。所以小暑和大暑常常是“捉对”而谈的。谨以四句谚语来概括一下大暑的特点和“作用”。
俗话说:“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尽管俗话常说“热不过大小暑”,然而大暑较之小暑要更加炎热,古人称大暑为溽暑、暍暑、毒暑、徂暑、酷暑,所以将大暑比作暑吏或酷吏,所以俗话才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今年是7月16日即农历六月十八起初伏,7月26日即农历六月廿八入中伏,8月15日即农历七月十八交末伏。大暑三天后入中伏,今年有两个中伏——二伏、三伏均在大暑期间。俗话说:“头伏日头二伏火,三伏烤得没处躲。”古代常有形容大暑酷热难熬的诗文传世。西晋夏侯湛《大暑赋》云:“三伏相仍,徂暑彤彤。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文选苦热行》亦云:“砂砾销铄,草木焦卷。处凉台而有郁蒸之烦,浴寒水而有灼烂之苦。宇宙虽广,无阴以憇。昔闻草木焦,今见砂石烂。大火灼光,炎气酷烈。”宋代诗人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诗写得更加形象而精当:“玉砾金沙一径长,暑中无处可追凉。独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风水不香。”
俗话说:“大暑小暑,有米懒煮。”每年数伏天里,特别是在大暑和二伏、三伏重叠的日子里,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是名副其实地度“苦夏”,由于“夏日可畏”,人们多食欲不振。有两种食品有助于消暑。一是绿豆,好处多多。据《本草纲目谷部绿豆》讲:“﹝时珍曰﹞绿以色名也。﹝志曰﹞绿豆圆小者佳。﹝时珍曰﹞绿豆处处种之。三四月下种,苗高尺许,叶小而有毛,至秋开小花,荚如赤豆荚。粒粗而色鲜者为官绿;皮薄而粉多、粒小而色深者为油绿;皮浓而粉少早种者,呼为摘绿,可频摘也;迟种呼为拔绿,一拔而已。北人用之甚广,可作豆粥、豆饭、豆酒、炒食,磨而为面,澄滤取粉,可以作饵顿糕,荡皮搓索,为食中要物。以水浸湿生白芽,又为菜中佳品。甘,寒,无毒。﹝藏器曰﹞用之宜连皮,去皮则令人小壅气,盖皮寒而肉平也。合鲤鱼鲊食,久则令人肝黄成渴病。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利小便胀满。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润皮肤,宜常食之。煮汁,止消渴。治痘毒,利肿胀。﹝时珍曰﹞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绿豆粉)绿豆色绿,小豆之属木者也,通于厥阴、阳明。其性稍平,消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并介绍了一个珍贵的药方:“扁鹊三豆饮:治天行痘疮。预服此饮,疏解热毒,纵出亦少。用绿豆、赤小豆、黑大豆各一升,甘草节二两,以水八升,煮极熟。任意食豆饮汁,七日乃止。”二是西瓜,消暑极佳。人们常问,数伏天里吃啥好?俗话说:“头伏饺子末伏面。”又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不过,数伏天里吃得最多的大概要数西瓜。俗话说:“夏食西瓜,饿死医家。”西瓜的含水量高达94%,在所有水果中天然营养汁含量居首位。据《本草纲目果部西瓜》讲:“按胡峤《陷虏记》言,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类也。二月下种,蔓生,花、叶皆如甜瓜。七八月实熟,有围及径尺者,长至二尺者。其棱或有或无,其色或青或绿,其瓤或白或红,红者味尤胜;其子或黄或红,或黑或白,白者味更劣;其味有甘,有淡,有酸,酸者为下。瓜瓤甘,淡,寒,无毒。多食作吐利,胃弱者不可食。同油饼食,损脾。按《延寿书》云:北人禀厚,食之犹惯;南人禀薄,多食易至霍乱,冷病终身也。又按《相感志》云,食西瓜后食其子,即不噫瓜气。以瓜划破,曝日中,少顷食,即冷如水也。消烦止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含汁,治口疮。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然亦不宜多食。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真西山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少飧,免致秋来成疟痢’是也。又李鹏飞《延寿书》云:‘防州太守陈逢原,避暑食瓜过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举动。遇商助教疗之,乃愈。’”关于西瓜不宜吃得过多,俗话也说:“西瓜祛暑,多食伤气。”又说:“西瓜黄香梨,多吃坏肚皮。”《本草纲目》还讲到西瓜皮的药用价值:“皮甘,凉,无毒。口、舌、唇内生疮,烧研噙之。食瓜过伤,瓜皮煎汤解之。诸瓜皆同。”
俗话说:“大暑小暑,灌死老鼠。”据《礼记月令》讲:“季夏之月……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以利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彊。”《逸周书时训解》讲到大暑第三候也说“大雨时行”。故雨大雨多是大暑天的一大特点,此时大田庄稼正处于生长旺盛期,也需要充足的雨水。俗话说:“大暑天连阴,遍地是黄金。”我们老家塞北的庄户人经常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由于大暑时节气温普遍高烧,水分蒸发得极快。所以俗话又说:“伏里日头,石板熬油。”还说:“伏地如筛。”下的雨虽多,都会“漏”掉、蒸发掉,即使在“大雨时行”之后,也是“大暑天,立马等道干”。
俗话说:“大暑小暑,遍地开锄。”大暑的最主要特点就是酷热——而且不热不行。俗话说:“人在屋里热得跳,谷在田里热得笑。”又说:“大寒地不冻,虫不灭;大暑天不热,谷不结。”还说:“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环球同此凉热”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眷顾,也是大暑“伟大作用”之所在!宋代诗人戴复古《大热》诗云:“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汉代崔寔《四民月令六月》亦云:“六月初伏……是月也,趣耘锄,无失时。”尽管大暑天里“欲动身先汗如雨”,但是庄稼汉却是冒着酷暑下大田,“大暑小暑,遍地开锄”,一颗汗珠摔八瓣儿!有一年三伏天回老家,看见姐夫的后背起满蚕豆大的水泡,我吃惊地问,怎么搞的?姐夫满不在乎地说,今年锄田晒得晚了。我更加迷惑了。姐夫说,每年夏至开锄,太阳还不算太毒,锄田就得脱了上衣晒着背,日复一日晒过来,到小暑大暑大烤的时候,脊背已经晒得黑黝黝的像块铁了,哪里还会起泡?哦!明白了,怪不得父亲、大哥、二哥的背上不起泡呢。姐夫是个念书人,不好意思光着脊背锄田,到了伏天实在热得不行脱掉上衣,就晒成这样子了。姐夫最近还对我说,“夏田出自犁墒来,秋田出自锄橿来”(锄橿是锄柄的俗称),开春不耕地,夏田没收成,夏天不锄田,秋田欠收成。好在现在打药就可以灭草,锄田的人少了。这几日黍子、谷子有尺把来高,玉米正在出穗长棒子,有一人多高了。有的老庄户人,还是要出地除草,松土,都习惯了。
集句联题大暑
熊国章
之一
炎蒸方在候,
俄然飘细雨,
雨后追凉,
且尽绿尊,
已对银蟾升皎皎;
效用真及时,
快矣濯清风,
风前听籁,
莫怀归兴,
不妨萤火弄辉辉。
上联第一分句集自明孙承恩《赐扇》诗,第二分句集自宋吕颐浩《襄城大热喜雨》诗,第三分句集自清宋荦《柳梢青夏夜》词,第四分句集自宋孙道绚《醉蓬莱看鸥翻波溅》词,第五分句集自明黄衷《夏夜》诗。下联各分句出处与上联对应分句相同。
之二
长夏最清处,
茶烹团凤香,
酒因伏日调冰液;
广庭深坐时,
泉汲卧龙乳,
花为炎天隐玉壶。
上联首分句集自清张士元《夏夜即事》诗,第二分句集自宋王十朋《伏日与同僚游三友亭》诗,末分句集自清屈大均《仲夏燕集黄氏柳桥精舍》诗。下联各分句出处与上联对应分句相同。卧龙:形容山势绵延起伏如同卧龙一样。
之三
寻来萤火,
风前梳白头,
竹影能令心洒落;
踏遍苔钱,
月下濯寒水,
溪声自与意清凉。
上联第一分句集自清宋荦《柳梢青夏夜》词,第二分句集自宋司马光《六月十八日夜大暑》诗,结句集自宋王质《银山寺和宗禅师四季诗夏》。下联各分句出处与上联对应分句相同。
清风荷韵(摄影)张福贵
原标题:《云德:让心灵安宁
《孺子牛》文学副刊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