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迷失的季节,我翻开了论语,想从孔子他老人家那儿找寻人生的意义,和路的方向。
一张教你如何生、怎样活的人生处方
《论语》是一本教人如何修身的书,一本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让人成为人的书。在书里,你看不到工具性的专业知识,它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国人的《圣经》、《古兰经》,需要你去参悟、去实践、去修炼,它不具有功利性,但对你的成长的助益,确是最大的功利。《论语》是国人一生中必读的书,且是排在第一位的必读书。《论语》,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处方,一张教你如何生、怎样活的人生处方。正如南怀瑾所说,孔家店是粮食店,道教是药店,佛教是百货商店,形象得很。至于,北宋政治家赵普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夸大之词,不足为信。孔子是一个让后人百读不厌的人,留给了后人太多的遐想,或者说推断、臆测,比如鲁迅之孔子有胃病说、李木生之孔子性功能障碍说等等,这些可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娱乐生活,但孔子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他的用世之才和自处之道。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新见,常读常新,常解常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成为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滋养民族千年万载活泼泼的生命。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是“裸读”
既然论语这么值得一读,究竟应该怎么读呢。最好的读法,当然是“裸读”了。别误会,此“裸”非彼“裸”,不是脱光衣服一丝不挂斋祭沐浴烧香拜佛那般虔诚的读。《论语》就是一本书,不是葵花宝典,无须“欲练此功,必先自宫”。孔子也不是神,原本就是个富不过三代的破落户,只不过爱学习、爱动脑、不怕苦、敢拼搏,再加上乐观精神(一部《论语》,有四十五个“乐”字,却不见一个“苦”字)。孔子是典型的山东大汉,爱喝酒,酒后吐真言,说出来的话缺胳膊少腿,前言不搭后语,以至于两千五百年后,数不清的遗老遗少还在那猜谜语似地猜孔子及其酒后之言。所以,“裸读”就是你喝上半斤二锅头,拿着论语原典,放声吟诵吧,读出来个啥就是啥,悟出来个啥就是啥,一句话,想了解疯子脑瓜里想什么,你就得跟疯子一样疯。当然,这有个前提,你得对文言文这个鸟语有个基本认识,不然,读起来,你就真的疯了。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槌哥还是建议您好歹花俩银子,买本参考书。标准为何,八个字,“因人而异”,“量力而读”。古文功底好的,建议读三国何晏、宋邢昺的《论语注疏》;热爱生活的,建议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爱哲学的,建议读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曲里拐弯,他总能把论语摁在哲学的床上;想获取点人生鸡汤的,建议读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寻求标准答案的,建议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这类似于教材中的通说;见字发困、开卷打盹的,建议读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文字活泼有趣、犀利直白,专挠你的痒痒肉,驱赶你的瞌睡虫;董楚平的《论语钩沉》也挺有意思的,法猴第一次读得时候,还是挺入迷的,这老头是把孔子扒光了,不对,只是脱去了金光闪闪的外套,把他当暴发户隔壁老孔来评说的,尤其是按照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心理学上的气质类型,把孔子归入胆汁质加多血质的混合型气质,天生性格是偏激的、非理性的,是“过”而非“不及”的,这方面孔子像子路那个莽夫,且又活泼机敏、善于社交,富有办事能力,这方面又像子贡,而且后天的可塑性最大,容易接受教育。不管说得有没有道理,但相对其他几本书,总是有趣的。当然,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读原文,也不愿意读什么注、译、评,那就读读台湾王胜男的《孔子智慧》吧,分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四卷,思想连贯,文字也算优美,没有阅读经典的沉重感。金句槌品
《论语》二十卷,共计字,不包括重文字,篇幅几乎是《易经》《老子》《孙子》的总和。后三本书,字数都在-字左右。别看字数不多,但却字字珠玑、句句金言。但毕竟时代变迁,古今语言文字习惯大相径庭,今人读之、解之,十分烧脑。槌哥浇心沥胆,忍痛割爱,精选十例金句,供各位微友吟之诵之、践之行之。当然,选择的过程毕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总体原则为“实用”,哪怕是为了日后“卖弄斯文”,只要能用就好。毕竟我们非专业人士读论语不是为了学术研究。◆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槌哥品:定为“杏坛”校歌,实不为过。虽然没有清华大学“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来的那么直白、大气,但场域更广、含糖量更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槌哥品:“三省吾身”现已成为修身定法,谋事要忠、交友要信、学习要勤,三事做到,已近完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最感人的或许就是《赵氏孤儿》了吧。◆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槌哥品:食、住都是外在的皮相,精神的富足、品德的修为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真谛。“敏於事而慎於言”,多干、少说,也是处世之法。◆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槌哥品:这是孔子在离世前,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后来成了我们定位人生阶段的标尺。“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由与规则的完美咬合,个体权利的行使,要在法度之内,无约束的自由是“滥权”,无自由的约束叫“奴役”。◆子曰:“君子不器。”槌哥品:某种意义上是说社会分工中的“专才”和“通才”的关系。人不能把自己限定在某一领域,固化自我,时不时也要翻墙看看隔壁的风光。法律之外,还有诗和远方;科技之外,也有说学逗唱。◆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槌哥品:孔子的这句话有点宗教情怀。人生不在事之成否,而在觉悟的对错、信仰的有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讲究“顿悟”。◆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槌哥品:才称其位,位尽其才;才位不匹,害人害己。◆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槌哥品:“忠”即尽心,尽忠职守,尽心去做;“恕”即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槌哥品:古时,人口流动没有现在这么频繁,多数人是安土重迁,“不远游”的;置身当代,经济发展、交通便利,“不远游”者寥寥无几,但起码要做到“游必有方”,游必常归,也是孝道。◆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槌哥品: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与贺子珍所生)、李讷(与江青所生),“敏”字、“讷”字即取自该句。讷言敏行,本是处世良方,然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酒香也怕巷子深,讷言往往不易,讷言者往往被剥夺话语权。优雅工作
悠闲生活
优裕思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