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援鄂医疗队队员带领病人做健身操。
医护人员在整理医务信息。
江苏援鄂医疗队队员在查房中。
江苏援鄂医疗队队员给病人测体温。
3月10日,医院全部休舱,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使命。这些带给武汉疫情防控转折点的“生命方舟”,在人类抗疫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非常之役行非常之举,非常之力成非常之功。“生命之舟”方舱从“应收尽收”到“关门大吉”、从“人等床”到“床等人”,处处彰显着中国智慧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其中,也有来自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们贡献的一份力量。
医院工作的点点滴滴,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领队葛宁海如此评价:江苏医疗队队员们展示了“江苏力度”,呈现了“江苏速度”,建立了“江苏精度”,体现了“江苏温度”,赢得了对江苏的认可度。
紧急建舱
彰显江苏速度
2月4日,医院派出的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抵达武汉,筹建武汉客厅、武汉医院。在建设方舱、照护患者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摸索,根据轻症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及切实的心理、生理条件,医院建管的“江苏模式”,成为托举“生命之舱”的重要力量。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唯有迎难而上!“医院对我们来讲同样是一个陌生概念,把医院用作传染病救治,在全球都是首创。这是一个全新挑战。”回忆起当时,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陈旭锋至今仍有紧迫感。
在筹建武汉客厅医院时,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迅速成立医疗组、护理组、感控组、后勤组;2月5日,与兄弟部队拿出了系统改造方案,包括建立医护通道、排风通道以及实施病人分区化管理,丰富病人的休闲娱乐设施设置等;2月6日下午5点多,武汉客厅医院开舱收治病人,当晚便收了多名患者,到第二天早上8点,该医院“满舱”运行。
立下赫赫战功之后,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深藏功与名”,开始执行新的“作战命令”。2月13日,他们转至武汉体育中心医院,与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的位医护人员“会师”,共同建设运行武汉体育中心医院。
凭借之前建设武汉客厅医院的经验,“江苏队”立即推进架构建设、物资梳理、功能运作等建舱流程,迅速将武汉体育中心“改建”成符合国家收治标准的医院,当晚就顺利收治患者,全过程不到24小时。
“在武汉客厅医院建设运行管理中的很多新探索、新实践,为之后组建武汉体育中心医院提供了可借鉴的‘江苏方案’。”陈旭锋表示。而在医院建成投用的同时,所有医护人员就已进入实战状态,实现“零磨合”。仅仅两天,武汉市体育中心医院就收治近名患者,迅速“满舱”。
因人施策
彰显江苏精度
武汉江夏医院是唯一一个以中医主导治疗的医院。在这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药术并举”,救治有力。由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接管的苏六病区,是这所中医方舱的一颗明珠。
进入医院的多是轻症患者,不少人存在各种基础疾病,不少人是因为无症状但核酸检测迟迟不能转阴而转入此地。
情况复杂,江苏队因人施方,拟定了“1+4+N”江苏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统一药方基础上,对于合并发热患者、兼有咳嗽者、伴有失眠焦虑患者和无症状者分别采用江夏方舱1-4号药方。与此同时,根据每名患者的情况辨证施治,一人一方。每天下午,患者们可以练习“太极六气功”“呼吸吐纳功”等“苏功”。待他们治愈出院,还会送上用于康复治疗的颗粒试剂。
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领队陆敏表示,江苏特色的中医诊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病程,实现了“零死亡,零转重,零回头,零感染”的目标,创下了医院收治患者最多、收治病种最复杂的成绩。
医术精湛的同时,也要强化质量控制,这是保证医疗护理感控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运行的保证。
医院副院长杨永峰告诉记者,在武汉体育中心医院二舱,实行了医生护士分区和条块化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每班次设立感控监督员,强化医护人员防护跟踪管理。针对患者基础疾病复杂多样,采取中西医、生理心理、新冠肺炎专病治疗和其他基础病同步治疗三结合办法,因人施策、精准施治。
2月24日,当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们考察武汉体育中心医院二舱时,看到这里秩序井然、治疗有效,当场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这样的管理模式值得向其他国家推广!”
医患互助
彰显江苏温度
医院医院,更是一个社区。好的情绪有利于病情缓解,好的氛围有助于每一位患者的康复。
于是,在武汉市体育中心医院和江夏医院,“社区化管理”的“江苏方案”逐渐形成——分区化,每个区域均设有专职医生及护士长统一管理,医护管理、志愿服务和患者治疗三者相互配合;网络化,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