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焦虑04拖延症

我有轻微的拖延症,与其说是拖延症,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字就可以完美的应用与我这种情况,那就是,我记得我之前给自己定过一个目标,那就是学会弹吉他,要学会指弹,会弹会唱,结果吉他从买了到现在,只跟着教学视频学会了小星星,然后他现在在储物间吃灰,要不是在书上看到了这一段,我可能还想不起来我给自己定下的这个目标。

这篇文章我们来聊一聊学习和工作中的控制难题,怎么制定目标和计划?

平时是不是经常会有一种声音:“我现在工作很忙,经常加班,我希望好好利用我的宝贵的业余时间;”,“为了保证身体健康,所以我计划每周去三次健身房;”“我们公司经常有外派出国的机会,所以我计划好好学英语,同时我还想读很多不同领域的书来扩展我的视野;”像这样的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英语,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买了很多教材学习英语,买了很多书为了丰富自己的眼见、买了食谱要好好做饭、买了吉他要自己学会弹唱等等还有很多,可是大部分情况下,你每天一回家熟练的打开美团点个外面,看会新闻,看会落雨今天又编了什么故事,刷一会短视频,玩一会游戏等等,不知不觉时间就到了凌晨。

我之前也有拖延症,但现在拖延症对我的影响以及非常非常小了,举个例子:就比如我想学习英语,我给自己定制的目标就是连续7天,每天背5个英语单词,平时有事没事我也会在心里默念两遍前一天背的单词,有时候还会让朋友,家人偶尔提问一下我,这样7天下来我就记住了35个单词,当我完全记住这35个单词的时候,我发现我心里会有一点成就感,然后在开始下一个7天,然后过了一两个月之后,每天背几个单词变成了我的习惯,在接下来就成了从5个单词变成10个、15个、20个,这样再过一段时间我相信我就可以把英语搞得差不多了。

我一个同学,他之前同时定制了三个目标:看科普类的图书、学英语、去健身;他说:我觉得自己有拖延症,请问怎么才能有所改进呢?然后我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定三个目标,不能先定一个吗?他急切地说,可是这三个都很重要啊。我从他脸上就看到一种焦灼,这种焦灼让他急切的想要改变。当我们很想改变的时候,就会去制定各种各样的目标和计划。但这样的计划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用来缓解焦虑的。计划的功能是通过幻想。提供一种虚假的希望,这样的计划往往会非常宏大。当人们想到万一我的计划实现了呢的时候,才会振奋人心。

有时候不仅是计划,现在很多线上课程另类的成功学,它所做的都是一边制造焦虑。一边告诉你,我这有缓解焦虑的药方。却很少有人去想这种焦虑的来源是什么?它本身是否恰当?满足幻想本身没什么错,错在有了幻想以后,我们的行动能力会减弱,甚至会消失。所以那些买了很多书,做很多计划的人,他的行动能力反而更弱了,因为他的焦虑已经通过买书或者做计划释放掉了。

他们有了我已经进步了的错觉,所以就没有再一步行动的动力了。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怎么制定目标和计划的问题。在我看来,目标和计划在本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关于怎么制定目标,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说目标一定要宏大,这样才能激励人;有些人说目标一定要具体,这样你才能检验是否完成了这个目标;在我看来,目标的本质其实是张力。就像一张弓拉开了随时准备射出去,在没有射出去的时候,它是充满张力的。目标制造的张力是一种心理上的未完成状态,而且在达到目标之前,这种张力不会随着你的行动而消失。

心理治疗里有一个疗法叫格式塔疗法,说的就是未完成世界一直会在我们的心里隐隐作痛。我们一直都会想办法以某种方式去完成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港囧》它讲的就是主角徐峥人到中年仍然在追求和初恋的爱情,原因就是这段爱情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被完成,所以好的目标所制造的张力就应该像一场没有谈完的恋爱一样,你会一直惦记着他,想要去实现它。而坏的目标呢?他所产生的张力是不可持续的,你做一点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张力就会消失一点。所以你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目标是写一本书,而且这本书对你来说很有意义。如果这本书总共有十章,那么你写完第九章的时候,你也不会失去动力。因为这本书还没完成,可是如果你的目标是坚持写作,很可能你每写一天。你觉得完成了一点目标的动力就会消失一点。有时候制定一个创造性的目标,比如说写一本书,写一首曲子,画一幅画,或者开一家自己的公司;会比坚持性的那种目标,比如坚持每天要健身,或者坚持每天阅读要容易。原因就在于,这些创造性的目标里,我们在心里是有一个未完成的东西的,只要这个东西没有完成,就一直有张力促使我们去行动。所以如果你想要持续的张力,你可以考虑用创造一个对你而言重要的东西,来代替传统的每天要坚持的目标。

那是否意味着说好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完成?我觉得不一定,因为目标的完成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代背景,也有运气的成分,不仅仅靠努力就可以了。有时候我们要承认目标的完成,是我们没法控制的,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自己的目标。但是只要它在持续制造张力,它就是一个好的目标。

也许有朋友会问,既然目标的实现不是我能控制的,那我该做什么呢?很简单,

在目标之外,你还有计划。如果说目标的本质是制造张力,那计划的本质就是控制。以前我曾遇到一个博士生,大家知道博士毕业是有要求的,需要发一篇SCI的文章才能毕业。他很焦虑,就来向我咨询。我们谈到了目标和计划。他说,老师看起来你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发表文章不是我能决定的。我既不知道实验数据是否理想,也不知道老师是否有空帮我改文章,更不知道文章投出去编辑会持什么样的态度。那你说我做计划有什么用呢?他说的是实情,这种不确定不可控的感觉是一种很糟糕的感觉。

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种不确定的感觉产生了焦虑,才会陷入拖延的泥潭。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计划了。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每个不可控的事情背后都有它可控的成分在。比如,你不知道这次实验的数据是否理想,但你知道多做几次实验,就可能获得理想的数据。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会有研究的灵感,但你知道多读几篇文献,会有更多的机会产生研究的灵感。你不知道老师是否有时间帮你修改文章,但你知道你多催他几次,他可能就会给你反馈。所以找出不可控的事情,背后可控的部分,把它做成计划,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这会让我们意识到,哪怕我们没法决定很多事,但我们仍然有很多事可做。

计划的本质是控制,不是提供虚幻的希望。计划能够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现在能做的事情上。他会让你谦虚节制理性,有时候你完成的居然比你预想的还要好。

它还会让你感恩。所以如果一个计划让你不知道现在要做什么,或者没有办法增加你的控制感或者让你好高骛远,成天想着你控制不了也做不到的东西,那就不是一个好的计划,好的计划能够让你沉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做事。至于结果,是天道酬勤,还是事与愿违?那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了。好在那时候,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可以跟自己说,我们已经尽力了,所以问心无愧。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pindaigou.com/ajfyf/121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