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商业看起来矛盾,其实是统一的。当你的矛盾性越大,兼容的宽度也会越宽。
——毛继鸿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乡村往往被形容为“落后”“贫瘠”“不文明”……不过,有一批人正在致力于让它发生质的改变。在乡村喝一杯美式,逛着“五条人士多店”,打卡高端艺术展览,这些都已经成为现实。或许在下一个世代,乡村可以取代城市,成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引擎。
在本期栏目中,我们带你走进方所位于乡村的第一家书店。与其说是书店,不如说是方所在乡村开启的全新文化布局。带有极强城市基因的美学空间如何与乡土共融?而美学经济又会如何引领乡村发展?
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从“煤矿重镇”到“美学重镇”方所第一家乡村书店所在地位于河南省修武县的大南坡村,这是北方的一个普通乡村。入秋,整个大南坡村到处都是黄橙橙的柿子树,与绿油油的冬小麦和厚重的黄土坡形成一幅素朴而动人的画卷。
大南坡一景摄影:凡琳大南坡村在上世纪70年代,是远近闻名的煤矿村、富裕村。90年代后焦作市煤矿经济下滑,在“黑转绿”促进乡村新面貌后,大南坡煤矿被关停,致使村子唯一的经济命脉被掐断,一度没落为省级深度贫困村。
鸟瞰大南坡村全景,年。摄影:李国胜年,修武县委县政府开始探索“县域美学”的发展道路,以期让河南修武从一个大众只知道云台山、长期默默无闻的北方小县城,逐渐成为中国县域美学经济策源地、探索乡村振兴的美学路径。整个大南坡计划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成的。
年,大南坡计划在原大队部旧址建筑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这是一组保留比较完整的80年代砖木结构建筑群,由地形高差不同的三组院落组成。
改造后的空间保留了原建筑的风骨,与周边景观调和。摄影:朱锐
经过改造规划,主院作为访客进入建筑群的主入口,涵盖了大南坡艺术中心、茶室、方所乡村文化空间等;高台院则包括了社区营造中心和办公空间;下沉院主要以碧山工销社焦作店、家宴餐厅及戏台等空间组成。
大南坡艺术中心摄影:朱锐茶室实景图摄影:场域建筑方所乡村文化处于这组建筑的中心位置,成为几个建筑之间联系的枢纽。原先与主院仅有一部户外楼梯作为垂直交通的下沉院,通过新建的餐厅平台及连廊,有效串联了书店咖啡厅、工销社、餐厅及艺术展厅,增加了整体建筑群的可达性。
“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店内景近两个月,大南坡计划迎来了全新的亮相。大南坡艺术中心、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碧山工销社(焦作店)等一系列文化空间和设施相继投入使用。
碧山工销社(焦作店)
村民们在碧山工销社焦作店寄售的农产品在一个朴素而原生态的中原乡村喝着咖啡、逛着五条人士多店,听着李带菓和老丹的先锋音乐以及当代村民剧团的豫剧……
这种混搭,首先是让人觉得有些格格不入,毕竟我们已经太习惯于乡村先入为主的印象,同时又让人感到惊喜,沉寂的乡村呈现了更多新奇的活力。
李带菓、老丹在“秋兴音乐会”大南坡村民牛爷爷位于大南坡村里的“乡村考现学”展览海报“南坡秋兴”活动现场乡村该呈现怎样的文化业态?步入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首先呈现的是一家咖啡厅,这也是修武县的第一家咖啡厅,为乡村增添了更多元新颖的文化。咖啡厅的右边是一张长桌,供读者休憩、聊天。
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咖啡区长桌后是图书的陈列区域。书的选品依然延续了方所一直以来重艺术与设计的风格,《当代艺术20讲》《文艺复兴人》等畅销书赫然在列,同时也陈列了新锐艺术家、设计师的最新著作,比如《nendo经典设计集》《星体艺术史》等等。除了这些,比较特色的是在核心区域呈现了一系列以“豫地忆往”为主题的和乡土有关的图书,如《河南古建筑》《黄河》等。
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摄影:凡琳整个图书的板块分为售卖部和借阅部。借阅部选书更贴近当地需求,为本地村民,尤其是村内完全小学的师生,提供图书、音像、有声读物的阅览和外借服务,让乡村里的孩子也从小有机会接触到美学教育。
“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拥有专为儿童而设的绘本区阅读绘本的孩子们
咖啡厅的左侧是一个小型的展览区域,伴随开幕展出的是“书间琳琅—文人书房画展”,这些画作来自于书评人、作家绿茶先生疫情期间的创作。
“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的首个展览“书间琳琅—绿茶文人书房画展”从年2月22日,绿茶先生开始了“朋友圈画书房”之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