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世界立冬已至,有时间一起泡脚哦

中医药学是中国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生活方式,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疫病的性质。病位和传播变化特征,把握疫病的发病与演变,有针对地采用治疗方法,准确把握时令、人和病变的特点。

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明确提出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疫情防控工作,应发挥中医药优势,彰显中医药责任和能力,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对于瘟疫有着深刻的认识,中医多次战胜瘟疫,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学习,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中医药国内外的的影响力,积极在对外交流中宣传中医药学常识,改变部分人对于中医的偏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01

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了中草药发现说,而神农辨药尝百草则是一则著名的古代神话故事。神农遍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只,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02

西周

周代

周代出现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又把中药的应用推进了一步。同时出现了望闻问切等诊断疾病的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03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医学理论性著作,其讨论了自然和人体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从病因、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总结出系统理论,阐发了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论述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同时扁鹊已使用四诊法,对疾病进行诊断。

04

汉代

西汉仓公淳于意首创病历,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病历”,他在诊治过程中,总把病人的病情和自己诊断处理的方法记下来,以备参考,这便是典籍记载中的“诊籍”,诊籍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病例。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第一次对中草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其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华佗首创中医外科,并发明麻沸散.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05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脉诊取得突出成就。王叔和《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提出了脉、证、治并重的理论,后传到朝鲜、日本、欧洲。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

东晋道士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是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该书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法,并略记个别病的病因、症状等。书中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螨等的描述都属于首创,尤其是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

06

隋朝

诸病源候论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确定了诸多病症的病名,其中肠吻合手术是手术史上的重大创造,是第一部详论病源病症的著作。

07

唐代

01

02

03

《新修本草》是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余年。《新修本草》正文部分收录了种药,比前代药学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新增药物种,对古书未载的内容加以补充,内容有误者,重加修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正式颁布天下之後就作为临床用药的法律和学术依据,流传了馀年,代表了中古时期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银海精微》是一部眼科著作,共计二卷。书中论五轮八廓及各种眼病的证治,并附多种眼病图,详论眼科疾病的治疗方法,除内服方药外,尚有洗、点、针劆等外治法。并附眼科诸病治疗方剂、金针拨翳障法、药方歌诀以及眼科常用药的药性论等。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08

宋代

宋开国后不久,政府即下诏整理了很多医书。北宋嘉佑二年(年),专设"校正医书局",由当时著名医学家和其他学者,有组织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这一机构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十余年后陆续刊行,颁行全国。所校医书以"嘉佑八书"为代表。

王惟一(-),古代医家名。名王惟德,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王惟一对医学,特别是针灸学有重要的贡献。其主要成就在于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铜人和刻石碑。铜人和图经,在当时的医疗教学和医官考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统一和发展我国针灸学作出了很大贡献。王惟一是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09

金元

中国金元时医学产生了许多流派,在学术上争鸣,最具代表性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被称为金元四家。

朱震亨,滋阴派,在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

李东垣,补土派,治疗上当以升发脾阳为主。

张从正,攻下派,去邪的方法主要有汗、吐、下三法,张氏特别善于应用这3种方法,他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

刘完素,寒凉派,六气皆可从火化,因而大力倡导火热论,治疗上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

10

明清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

明代“三大针灸专著”:《针灸大成》、《针灸大全》、《针灸聚英》。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清代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他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中医眼中的冬天

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季节变化,随着气候的变化,身体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此养生也要做出不同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冬天,许多自然界的动植物都相继凋零冬眠,人身上的阳气也要随之藏于体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藏”。

中医教你保养小妙招

早睡晚起INTERVIEW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冬三月是指立冬大雪小雪冬至小寒大寒,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泡脚INTERVIEW

俗话说:“老人要长寿,头凉脚热八分饱”。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保护它要讲究科学。吃过晚饭,烧上一盆水开始泡脚,一两个小时后待浑身热起来后再入睡。

饮食顺其气INTERVIEW

冬主收藏,传统就有冬令进补的习俗。可以采用一些具有温阳补肾的饮食,也可以采取一些药物辅助,从而达到去病纠偏,促进康复的作用。

冬季进补常见单味中药

生晒参平补,西洋参凉补、

红参温补,野山参大补;

虫草平补肺肾,益气固表;

百令胶囊、金水宝;

燕窝养肺润肤、养颜美容;

黄芪、党参、山药、红景天补气;

当归、熟地、首乌、阿胶补血;

.黄芪牛肉汤INTERVIEW

冬天是感冒的高发季,黄芪牛肉汤,黄芪有益气补阳、固表止汗的作用,而牛肉有补中益气、强健筋骨的作用,两者结合对驱寒有很大的效果。

雪梨瘦肉汤

冬天的空气比其他季节要来的干燥,而雪梨有很好的润肺效果,瘦肉含有低脂高蛋白,两者结合可以增强抵抗力。

冬季保养

冬季万物皆闭藏,养生滋阴又壮阳。

顺应天时人康泰,衣食住行均有讲。

胃部下腰需保暖,慎防脚下寒气凉。

冬令进补勿过量,适当吃些肉无妨。

羊肉牛肉鸡狗肉,鳝鱼海参也可尝。

喝酒御寒不可取,反使体温更下降。

室内温度要稳定,忽冷忽热不适当。

早睡晚起避风寒,冷水洗脸增抵抗。

外出增添衣和帽,下雪出行防摔伤。

防治心脑血管病,多晒太阳心开朗。

精心保养过寒冬,升温不忙减衣裳。

编辑:

排版:

图片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pindaigou.com/amjtyf/86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