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部是24节气
部是阴阳大论
部是两感六传
部是病脉症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伤寒例第一
(论三首)
论曰:
《易》称天地变化,各正性命,然则变化之迹无方,性命之功难测,
故有
炎凉寒懊风雨晦冥,
水旱妖灾虫蝗怪异,
四时八节种种施化不同,
七十二候日月营运各别,
终其晷度,方得成年,是谓岁功毕矣。
天地尚且如然,在人安可无事?
故
人
生天地之间,
命有遭际,时有否泰、
吉凶悔吝、苦乐安危、
喜怒爱憎、存亡忧畏、
关心之虑,日有千条,
谋身之道,时生万计,乃度一日。
是故
天无一岁不寒暑,
人无一日不忧喜,
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
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
故
圣人虽有补天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
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
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
命曰知方,则病无所侵矣。
然此病也,俗人谓之横病,多不解治,皆云日满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
凡始觉不佳,即须救疗,迄至于病愈,汤食竞进,折其毒势,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气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毙,斯为误矣。
今博采群经以为上下两卷,广设备拟,好养生者,可得详焉。
《短剧》曰:
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疾,
时行温疫是毒病之气,
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时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
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
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
⑻《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伤寒例第一》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
《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伤寒例第一》
②1.1经言:
春气温和,
夏气暑热,
秋气清凉,
冬气瘵(冰)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
②2.1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或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疠之气也,
中而即病,名曰伤寒。
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
至春变为温病,
至夏变为暑病。暑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病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②3.1凡时行者,
是
春时应暖而反大寒,
夏时应热而反大冷,
秋时应凉而反大热,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伤寒之病,逐日深浅以施方治。
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主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师。
师苟依方次第而疗则不中病,
皆宜临时消息制方,乃有效耳。
华佗曰:
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炙之即愈。
若不解者,二日在肤,可依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
若不解,至三日在肌,复一发汗即愈。
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
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之则愈。
若病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也。
视病尚未醒,醒者,复一法针之。
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
若热毒在外胃,若实热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
胃虚热入烂胃也。
其热微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
剧者黑斑出者,此候十死一生。
但论人有强弱,病有难易,得效相倍也。
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勿以火迫之,
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服之,当逼与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强饮之。
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随手愈。
若不能吐者,勿强与水,水停则结心下也,当更以余药吐之,皆令相主,不尔更致危矣。
若此病辈,不时以猪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
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针之尤佳。
夫饮膈实者,此皆难治。此三死一生也。
病者过日不以时下,则热不得泄,亦胃烂斑出。
春夏无大吐下,
秋冬无大发汗。
发汗法,冬及始春大寒时,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炙。
若春末及夏月始秋,此热月不宜火炙及重复,宜服六物青散。
若崔文行度瘴散赤散雪煎亦善。
若无丸散及煎者,但单煮柴胡数两。
伤寒时行,亦可服以发汗,至再三发汗不解,当与汤,实者转下之。
其脉
朝夕快者,为实也。
朝平夕快者,非也,转下汤为可早与,但当少与勿令大下耳,少与当数其间也。
诸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
然不恶寒,身不疼痛,故知非伤寒也,不可发汗。
头不痛,脉不紧数,故知非里实,不可下也,如此内外皆不可攻,而强攻之必遂损竭,多死难全也。
此虚烦但当与竹叶汤。
若呕者与橘皮汤一剂,不愈为可重与也。
此法数用,甚有效验。
伤寒后虚烦亦宜服此汤。
王叔和曰:
夫
阳盛阴虚(《外台》作表和里病),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阳虚阴盛(《外台》作里和表病),下之则死,汗之则愈。
夫如是则
神丹安可以误发,
甘遂何可以妄攻。
虚盛之治(《外台》作表里之治),相背千里,
吉凶之机,应若影响。
然则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外台》作表和则毙)。
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外台》作里平以亡)。
若此
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
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
而医术浅狭不知不识,
病者殒没,自谓其分。
至令冤魂塞于冥路,夭死盈于旷野,仁爱鉴兹,能不伤楚。
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营卫痞隔,周行不通,
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
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头痛胸中满,当吐之则愈。
五日以上气沉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
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
经言
脉微不可吐;
虚细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此医之大禁也。
脉有沉浮转能变化,
或人得病数日,方以告医,虽云初觉,视病已积日在身,
其疹瘵结成,非复发汗解肌所除。
当诊其脉,随时情势救解求免也,
不可苟以次第为固,失其机要,乃致祸矣。
此伤寒次第,
病三日以内发汗者,谓当风解衣,夜卧失覆,寒温所中,并时有疾疫贼风之气而相染易,为恶邪所中也。
至于人自饮食生冷过多,腹藏不消,转动稍难,头痛身温,其脉实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发汗也。
陈廪丘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如之何?
答曰:
医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病也。
吾思也,可蒸之如蒸中风法,热温之气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
后以问张苗,苗云,曾有人做事疲极汗出,卧单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诸医与丸散汤,四日之内凡八过发汗,汗不出,苗令烧地布桃叶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敷身,使极燥乃起便愈,后数以此发汗,汗皆出也。
人性自有难汗出者,非唯病使其然也,蒸之则无不汗出也。
诸病发热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温粉粉之,勿令遇风,当发汗。
而其人适失血及大下利,则不可大汗也,数少与桂枝汤,使体润,汗出连日,当自解也。
论曰:
凡人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
若隐忍不治,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
若时气不和,当自戒谨。
若小有不和即须治疗,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早治,鲜不愈者。
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止。虽和缓亦无能为也。痈疽疔肿,喉痹客忤,尤为其急,此自养生之要也。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
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服药当如方法,若纵意违师,不须治之也。
X1凡伤寒多从风寒得之,X2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X3未有温覆而当不消也。
凡得时气病,
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
所以尔者,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为人作病矣。
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勿令极意也。
言能饮一斗者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
忽然大汗出者,欲自愈也,
人得病能饮水,欲愈也。
凡温病可针刺者五十九穴。
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
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论曰:夫寻方学之要,以救速为贵。
是以养生之家,常须预合成熟药,以备仓卒之急,今具之于下。
杜乘意
赋值—————————————————结局
赋值—————————————————结局
杜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