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9.html
北极星固废网讯:中国垃圾分类的困境在哪里?
从笔者了解的一些情况来看,高层对垃圾分类的决策指示,与基层实际工作者的迷茫形成了反差。其实,这种迷茫来主要来自垃圾分类中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超越了我们城管系统的管理经验。
纵观垃圾分类的各种方法和模式,其实最难的部分就是怎样激发民众的“自觉自愿”。
强制处罚只能作为警戒手段,如果全社会未能形成普遍共识,监管成本就会提升,且基本没有落实能力。
说到自觉自愿,恐怕不是一句“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这样的宣传标语能够解决的。但是我们的邻居日本,却是国民“自觉自愿”的全球典范。在很多文章和讨论中,人们总喜欢把“素质”挂在口头上,但真实情况其实复杂的多。
日本的垃圾分类之路,是伴随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社会变革而衍生出来的。简单说,是由民主政治、末端处理格局、环保情绪、民族文化几方面共同影响。
影响一、民主政治方面
年,日本国内保守势力民主党和自由党合并,成为自民党。最近宣布辞职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便是前任自民党党魁,现被菅义伟接替。自此,自民党开始了长达38年的长期执政,被称为“55体制”。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开始腾飞,政治上开始全面倾向美国的战略方针,并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日本的人均GDP,从年的美元上升至年的4.34万美元,而同年中国的人均GDP为美元。
在“55体制”下,日本一股新的势力诞生,就是民间非营利组织。
在日本“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下,将很多职能移交给民间非营利组织,形成了政府—营利部门(企业)—非营利部门(民间组织)三元社会结构。
影响二:末端处理格局
60年代,伴随日本的经济飞跃而出现的环境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