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溃疡调和气血,修复胃壁

胃溃疡,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属于“胃脘痛”、胃疡”等范畴。中医认为,此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或脾胃虚弱等因素导致胃络受损,气血瘀阻,进而形成溃疡。治法上,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旨在调和胃气,化瘀止痛,健脾和胃,促进溃疡面愈合。

胃溃疡在中医辨证中,常见证型有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胃热炽盛型及胃阴不足型等。脾胃虚寒者,胃痛绵绵,喜温喜按;肝胃不和者,胃痛连胁,嗳气频作;胃热炽盛者,胃脘灼痛,口干口苦;胃阴不足者,胃隐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

患者张先生,男,45岁,因反复胃脘部疼痛半年就诊。自述疼痛多于餐后1-2小时出现,空腹时缓解,伴有反酸、嗳气,食欲不振,大便时干时稀。胃镜检查示:胃角处见一约0.8cm×1.0cm大小溃疡面,边缘规整,覆有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刻诊:患者面色萎黄,精神欠佳,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象细弱。此为典型的脾胃虚寒之象,胃阳不足,运化失司,寒凝气滞于胃脘。

综合患者症状、舌脉表现,辨证为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治疗当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化瘀止痛为法。

开方:黄芪,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吴茱萸,黄连(辛开苦降,调和寒热),丹参(活血化瘀),白芍(缓急止痛),海螵蛸(制酸止痛)。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黄芪、党参补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能缓急止痛;吴茱萸温中散寒止痛;黄连清热燥湿,与吴茱萸相伍,辛开苦降,调和胃气;丹参活血化瘀,促进溃疡愈合;白芍柔肝止痛;海螵蛸收敛制酸,保护胃黏膜。

服药两周后复诊,患者自述胃痛明显减轻,反酸、嗳气症状改善,食欲渐增。继服原方加减调治一月余,复查胃镜示溃疡面缩小至0.3cm×0.5cm,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消退,患者诸症悉除,面色转润,舌象脉象渐趋正常。

鉴于患者病情显著改善,复诊时调整药方,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去黄连以防苦寒伤胃,加砂仁以增强健脾和胃之力,继续服用两周以资巩固。并嘱患者注意饮食调养,保持情绪舒畅,定期复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pindaigou.com/amjyf/124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