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毛主席题词: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内容来源:网络韶山双石中医药健康小镇韶山双石村,民间传说,石干娘和石三伢子:毛泽东生下后,母亲文氏命泽东拜“观音石”为“石干娘”。因毛泽东排行第三,故取名为“石三”,也叫“石三伢子”。乡亲们为了顺口,有时也喊石三、石头、三石头、毛石三等。小石头从小就很倔犟,从来就不服输。年,他考入了有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学习了五年多,奠定了他的知识和学问的基础,也充分显示了他独特的性格。韶山的石三伢子,走出了大山,走向了省城,走向了全国。40年后石三伢子,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成为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创始人,成为青史留名的一代伟人——毛泽东。
中药方祛痰:温胆汤
中医有一句话叫做“怪病皆由痰作怪”。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这句话不是说世上罕见的怪病都是由痰引发的,而是说很多寻常普通的病很奇怪,用了很多方法就是治不好,原来是痰作怪,只要把痰化掉了,这些病不治而愈。
比如有很多女人的失眠吃了很多安神的药怎么治也治不好,把痰化掉就好了。
比如很多人眩晕,怎么也治不好,把痰化掉就好了。
还有的人迁延不愈地咳嗽,吃点肥甘厚腻就咳嗽,止咳的药吃了很多也不见好,把痰化掉就好了。
还有的人莫名其妙的恶心,胸闷,尤其是躺着胸闷,以为是心脏病,检查心脏没啥事,只要把痰化掉就好了。
所以,如果你会化痰,真的会治疗很多病。
那么这个痰到底是什么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痰由湿转化而来,先有湿再有痰。也就是说不是人人都有痰,但人人都有湿气。这湿气会慢慢凝结成比较黏腻的东西,变成无形之痰和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弥漫你身体每一个部落,你看不见摸不着也吐不出来,比如很多人睡觉打呼噜,这就是无形之痰,是痰阻息道,呼吸不畅导致的。比如有的女性总觉得喉咙有异物感,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这也是无形之痰在捣鬼,无形之痰与邪气相结合。
有形之痰比较好解释了,就是我们吐出来的痰。吐出来的痰有白痰、黄痰、绿痰、黑痰。白痰说明身体有寒,黄痰绿痰说明身体有热,黑痰说明这个人烟瘾很重。
如果一个人痰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对此中医有很好的解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看似是身体的垃圾,其实是一种精微物质没有被运化没有被利用变成多余的垃圾存储在我们体内。也就是说脾的运化与肺的宣化出了问题才会导致痰湿越来越多。
很多人有痰,用了很多化痰的药一时见效,过一段时间又有了,这就是没有解决脾的问题。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不但要运化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还要运化水液。如果脾的运化失调,身体的废水就排不出去,被脾运化到肺里,肺的宣化功能是有限的,多余的化不掉只好变成痰湿,存在肺里。
很多人有痰,健脾的药吃了很多,痰还是化不掉,那是因为肺里面的痰没有被清理掉。
所以,加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和肺的宣发能力才是治痰之道,治标又治本。
我们先来自测一下你是不是痰湿体质。
1头发冒油。
为什么会冒油?身体冒油,脸上冒油,这些油脂的本质就是痰湿,痰湿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湿气。
2湿疹,为什么会有湿疹?
湿气在皮肤没发出去就形成湿疹了,还是湿气重的问题。
3头昏沉。
身体湿气重就好比穿了件湿衣服在身上,不但头部困重,身体也重。加上晚上多梦睡不好,白天肯定昏沉了
4他们总感觉很累。
不愿意走动,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能够躺着绝不坐着,能够坐着绝不站着,能够站着绝不走着。
5多梦易醒。
人为什么会多梦?是因为心神不安。为什么会心神不安?当然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胆郁扰心。通俗一点来理解,就是胆出现问题了,影响到心神。而温胆汤是解决胆的问题的,当然可以解决多梦的问题。让心神舒服了,睡得深沉了,做梦也不会影响睡眠。
6他们的大便很不爽。
上厕所的时间很长,浪费的厕纸也很多,大便黏腻,很臭,怎么也冲不掉,必须要用刷子。
7他们的胃口不好。
吃饭不香,不知道什么叫饿,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腹胀。但是他们却喜欢吃肉,喝点酒胃口就开了。
8妇科带下炎症。
为什么会有白带黄带?不管是白带还是黄带,在中医看来,还是湿气惹得祸。
阴囊潮湿,为什么会阴囊潮湿?这也是肝经上有湿气的缘故,根本问题还是体内有湿。。。
9他们的舌头。
伸出来很腻,舌苔厚厚的,会发黄,也可能不黄,但就是很厚很厚。
10他们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吐痰……
以上10点,具备了3点以上,就是痰湿体质了。
痰湿体质的危害很大,伙伴们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三高最喜欢痰湿体质了,凡是痰湿体质的人要么高血糖、要么高血压、要么高血脂、要么高尿酸。
有没有治标又治本的方子呢?它就是温胆汤。
温胆汤方出自大唐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胆寒故也”。
罗谦甫曰:“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尽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木家夹热而上升也,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
温胆汤的方子如下:
生姜12克、法半夏6克、陈皮9克、竹茹6克、枳实6克、甘草3克
从药物组成来看,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那为什么不叫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
古人讲,胆为春生之气,春天为温和生发的季节,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胆气才能条达。所以温胆温胆,不是让胆温暖起来,而是把它调理到春天的状态。像冬天的大寒,夏天的大热,胆都不喜欢,你吃寒凉的食物也好,燥热的食物也好,都是伤胆的。中医就是要“养其真,顺其性”,如果你不能回到温和的食物与性格中去,身体又怎么能安分下来呢?
陈皮:燥湿化痰;
竹茹:清热化痰;
枳实:消痰除痞;痞,痰的升级版。
半夏:燥湿化痰;
这四味药,可以把身体里已经有了的“痰”化掉。实际上你化掉身体已有的“痰”就是给脾胃放开了手脚。脾胃功能恢复了,你身体气血自然增多,脏腑得到濡养.....身体就会好转!生姜12克、法半夏6克、陈皮9克、竹茹6克、枳实6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用法用量:上六味,切碎,以水1.6升,煮取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备注: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为臣;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眠,眩晕心悸,呕吐,嘈杂,甚则癫痫等症。后世医家加入茯苓,故有温胆汤从“二陈汤化裁”之论。
温胆汤临床常用于久病之后有痰饮郁蓄,未能尽消,加之胸膈余热未清,胸胁气机失和,因而产生虚烦惊悸等症者。方用治痰饮的常用方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清脾胃郁热,枳实破滞去痰。全方无治胆之药,但有清痰利气,调畅气机之功。气机调和则胆之痰热自去,邪去则正安,至于有“温胆”之名,实则是因“胆欲不寒不燥,其性平和,可温和胆腑”。《医方集解》录温胆汤为和解剂,属于调和肝胃的常用方,对肝胃不和,痰热为患之胸闷口苦,恶心呕吐,虚烦不眠均有很好的疗效。
临床若见心气不足加人参、炒枣仁,心中烦热加黄连、麦冬、栀子,口舌干燥加麦冬、花粉,脾虚便溏加白术、山药。
常闻听有中医大家,疗治精神情志诸疾,以一张温胆汤打天下,疗效非凡,温胆汤为何这般好用?
温胆汤是十分简单的处方。
说破不值钱,无非就是二陈汤加上枳实、竹茹,但是无数名医缺据以安身立命,以我看温胆汤,一言概之:温胆汤很简单,温胆汤治疗的病机很不简单!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了一首温胆汤,但与前方相比减少生姜的用量,增加了茯苓和大枣两味药,主治为: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肿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其主治内容已从“胆寒”变为“心胆虚怯”,并明确提出其病变机制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
温胆汤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类病症,其中以治疗精神神经症状为主的病症疗效显著。很多人都认为温胆汤是一首化痰方,而对其调畅气机作用认识不甚清晰。下面就上述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胆腑调畅气机的作用
胆腑对于全身气机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其与肝一起主司全身气机。肝与胆相表里,属木,均有疏泄功能。一般多论及肝主疏泄,而不谈及胆,其主要是受“胆附于肝”观点的影响,人们习惯于详肝略胆。
一阳初生,胆启运全身阳气
胆主疏泄是指胆气生发、条达,具有运转枢机,通畅三焦,升降水火,特别是流通气血之功。胆居于少阳,可以启运全身阳气。少阳为一阳初生,在天有如冬去春来,旭日东升,意蕴阳气生发、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势,在人体则寓少火之象,游行上下,以成温煦长养之功。依照李东桓对此的理解为:
“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胆主少阳枢机
胆执掌少阳枢机,《素问·阴阳离合》云: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故胆可通达表里、阴阳、上下,使五脏六腑气机畅达,升降出入正常,生命活动才得以进行。
胆为相火寄藏之府
其次,胆寄藏相火,如蒲辅周所言:
“相火乃肾中真阳,寄藏于肝胆之中,前任用春天温暖之气加以比喻,实谓其为人体生发之气”。
胆涵敛肝阳,有助于肝气疏泄
另外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胆的正常功能也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云: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亦如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所云: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应该说胆对其他脏腑的调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其气机的调畅作用而发挥功能的。
二、温胆汤调畅气机的作用机理
通过化痰利胆以助运全身气机
化痰以利胆,胆清则气转。《三因方》中所言:“气郁生涎,涎与气搏”道出了温胆汤所主的病因病机。
诸因失调,气滞先生
无论是七情失调,还是外感邪气,或是瘀血、痰涎等病理产物都容易引起局部或全身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气机紊乱。气机紊乱可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机横犯等多种形式,其中除部分气陷由气虚所致外,气逆、气机横犯则大多是在气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气滞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初级的病理产物。
气滞脾胃,易生痰涎
又因为土得木则达,木郁则土不达,土不达则脾胃失其运化而易生痰涎。所以,气滞最初的病理产物正是痰涎。许多人情绪紧张时会出现胸闷、善太息等症状,可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梅核气的症状,其道理正在于此。
气滞和痰涎,郁胆扰胆
另外,肝与胆互为表里,虚证责之于脏,实证责之于腑。气滞属实证,痰气互结亦为实证,气滞和痰涎作为病理产物藏于中空的胆腑,导致郁胆扰胆,影响其正常功能。气机紊乱导致的痰气互结证的病理特点可以概括为:病在肝而表现于胆,即病起于肝气失疏,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则蕴藏于胆。
《黄帝内经》云:“胆为中精之腑”,其以清净为顺,喜和而恶郁。纵观温胆汤方,
半夏+陈皮
半夏为化痰圣药,陈皮理气化痰,两药合用可燥湿化痰;
茯苓+甘草
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甘草健脾益气和中,二药共奏健脾利湿、益气和中之效;
竹茹+枳实
竹茹甘凉,清热化痰,为少阳腑热、痰热要药,枳实微寒,理气行痰、消积除痞,两药合用有清热化痰之功。
全方寒温均衡,均以治痰见长。温胆汤如此化痰之力正可为胆腑“排除干扰”,使胆腑安和清净,从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论:
温胆汤“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
《血证论》对此亦有论述,曰:
“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竹茹清膈上之火,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总求痰气顺利,而胆自宁”。
另外,“百病皆由痰作祟”,气滞易生痰涎,同样,痰涎作为有形实邪也易壅塞经络,加重气滞不通,从而变生多种症状。温胆汤化痰力强,可以祛除痰涎实邪,疏通经络,有利于气机升降出入恢复正常。
通过调理脾胃气机以调畅全身气机
痰气互结证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气机上逆,因为病属于实证,气机当上逆和横逆。土得木则达,肝胆疏泄功能正常可以促进脾胃的升降和运化,同样,肝胆气滞也易困阻脾胃,使得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正所谓“邪在胆,逆在胃”(《灵枢·四时气》)。
另外,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也会有助于肝胆气机的升降,肝气会协同脾气的宣布而条达全身,胆汁亦会借胃气的通降之力下行以助消化。胃失和降势必会影响胆汁下行,严重者会挟胆汁上逆,而表现出口苦、恶心、烦躁、惊悸、失眠等一系列症状。
再看温胆汤一方,
君-半夏
半夏“辛温善散,辛能理气开郁,温能攻表和中,所以风、寒、暑、湿四气相搏,郁滞不清,非半夏不能和,七情、六郁、九气所为,结塞于中,非半夏不能散”(《本草汇言》);
臣-陈皮、茯苓、枳实、竹茹
陈皮辛苦,健脾理气和胃;茯苓淡渗;枳实苦降,下气消痞;竹茹更为“下气止呃之药也”(《本草汇言》);
佐使-姜枣
再以健脾和胃的姜枣为辅,全方以化痰为主,以降气为纲。
所以温胆汤可以通降胃气,以利胆气,从而疏解肝胆之郁,达到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
另外,根据李东垣的观点,脾胃气机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对全身气机的通畅有着重要意义。正如吴达《医学求是》论:
“诸脏腑之气机,五行之升降,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
而温胆汤可以理气化痰,平逆胃气,补养脾气,促使脾胃中焦气机恢复正常,从而达到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
愿你无痰一身轻!
★★★版权声明:分享是一种美德;我们尊重版权。“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韶山乡周秦汉J毛大大共和国小镇——中国正能量文化传播平台。我们的理念是传播红色文化,缅怀伟人风采,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弘扬中华正能量,提升人文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