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俊,清朝初年怀庆府人,出身小商之家,可惜他命运不济,七岁时父母相继病亡,堂叔何泰心善,将其收养,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送他去蒙堂读书。
何泰年轻时,曾在洛阳一家粮铺做过伙计,结交过一个叫陈亭的郎中,这年秋上,陈亭来探望何泰,何泰希望他能收何子俊为徒,传授医术,让孩子将来有个谋生的本领。
碍于老友情面,又见何子俊样貌清秀,陈亭便将其带回洛阳,这一年,何子俊十岁。
陈亭有两子,都不喜好医术,长大后做起小生意,他一身本领总要传下去,所以医馆内还有十几个与何子俊年龄相仿的男童,都是来学医的。
医馆后面有个大院子,左侧有几间偏房,孩子们都住在这里,有些离家近的,打烊后回家居住。
学徒们大多读过书,识几个字,陈亭便让他们读《药性赋》,偶尔也会教授些《汤头歌诀》,除此以外,就是安排他们打水扫地、擦桌子等,闲暇之余,给他们讲些劝人向善、修身养性的小故事。
一年后,陈亭又让孩子们背《医学三字经》、《脉决全卷》,余下时间依然是干杂务,有些孩子受不了这等枯燥之事,离开了医馆。
又过了一年,孩子们每天做的,还和之前一样,结果又有几个孩子离开医馆,转投其他地方学艺,家长背地里,都说陈郎中误人子弟。
转眼间四年过去,刚开始的那些孩子们,就剩下了两个,一个是何子俊,另一叫夏庭晖,也就是从这时候起,陈亭开始教授他们两个切药、泡药,熟悉经络穴位,读的书换成《伤寒论》、《时病论》等等。
到了第六个年头,陈亭给人看病时,就将两个小徒弟带在身边,负责抄药方,偶尔让他们给病人号脉,这时候才让他们看《内经》。
何子俊与夏庭晖非常聪明,悟性也高,陈亭很是欣慰,经常给他们讲些有趣的故事,教他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到了第七个年头,陈亭开始让他们独立看病,开完方子经自己审核无误后,方可抓药,不足之处随时指正。
转眼间,何子俊十九岁了,经过师傅的考核,他与师兄夏庭晖出了师。
第二年初秋的一天,陈亭将两个徒弟叫到身边,对他们说:“当年在医馆学艺的,总共有十四个孩子,最后剩下你们两个,你们都熟读内经,知道医德十则,其实最重要就是最后一条:医学之传、首重医德,所谓要做事先做人,前四五年不授你们本领,是让你们修身、也是修心,只有心正了,才能做个好大夫,为医之要、上以治民,一定要记住这八个字。”
师父如亲生父亲,十年相处感情深厚,何子俊与夏庭晖不忍离开,又待了半个多月了,才与师父依依惜别。
十年间,何子俊只回来过两次,何泰也只去洛阳看过他一次,见侄子如今长得身材挺拔、俊朗英气,何泰高兴不已,他把堂兄临终前放在自己这里的钱,全数还给何子俊。
何子俊感念堂叔大恩,宁死不收,何泰无奈,便用这些钱给何子俊修缮了老宅,待侄子安顿下来后,何泰开始给他物色对象,让其成个家。
何泰在周围名声很好,再加上何子俊样貌出众,又有医术,登门求亲者络绎不绝,在何泰衡量下,与城北杂货铺孙掌柜结了亲家,半年后,何子俊娶孙掌柜的小女儿凤兰过门。
凤兰过门不久,何子俊将自家前院做了医馆,开始行医,府城郎中不少,何子俊又是个年轻人,刚开始时无人登门,他只好背起药箱,下乡游医。
何子俊秉承师父教诲,以善为行、治民为上,救助了许多患者,慢慢闯出名气。
第三年秋,凤兰生下一女,何子俊非常高兴,给女儿取名茹珍。
冬月初六这天,一辆马车停在医馆门前,车上下来个中年男子,此人衣着不凡,应该出身大家,男子见到何子俊,施礼说道:“在下姓程,是南城霍老爷家的管家,我家太夫人病了一年有余,城内郎中都束手无策,希望先生能屈尊,已解夫人病痛。”
霍员外的大名,何子俊曾有耳闻,听说此人知书懂礼、乐善好施,今日见他家管家如此谦卑,知道他人所言非虚,于是急忙带上药箱,跟随而去。
何子俊果然医术超群,经他诊治调理半年,霍家老夫人竟痊愈了。
霍员外是个孝子,母亲的病愈令他欣喜若狂,对何子俊的医术佩服万分,为表恩情,除打赏重金外,还打了块牌匾,上书“神医何”三字,亲自送去。
经此事,何子俊名声大噪,来医庐看病者络绎不绝,凡城中官宦大户人家有恙,也前来相请。
不久后,“积善堂”掌柜董和亲自登门,希望何子俊能去他药铺坐堂,工钱优厚。
无论在哪里都是行医,何子俊没有推却,这时候他仍然记着师父的教导,每月都会抽出三四天时间,去乡下行医,救民于危难,而且不收诊费。
医术高超加上心怀慈善,让何子俊名声在外,连同行都敬佩,积善堂因此生意火爆,董和喜出望外。
手头宽裕后,何子俊开始改善生活,让妻子女儿过起衣食无忧的生活,凤兰丰衣足食,满心欢喜,知道自己没有嫁错人。
这一日,何子俊给一户姓方的富家看好了病人,方老爷非常高兴,在城内最好的酒楼摆宴感谢。
这一桌酒宴花了二十两,对何子俊有些触动,二十两,普通人家一年都未必挣得到,而对于富家来讲,只不过一顿饭而已。
不久后,董和的母亲过大寿,在家里摆了二十来桌,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仅仅喝的酒,每坛都要四五两。
当天晚上,何子俊对妻子叹道:“哎!我一年挣的钱,也就够富人家吃几顿饭的,真是人有贵贱、不能相比啊!”
孙凤兰性格恬静,他对丈夫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现在的日子,比普通人家不知好了多少呢!”
“话是这样说,可谁不想富足呢?将来我们还要生儿子的,儿子大了要成家立室,都需要花钱的,还是多挣些为好。”何子俊说完,歪到一边睡下了,孙凤兰看着丈夫,不由得轻叹一声,她自从三年前生了女儿茹珍,到现在一直未孕,心里有些着急。
半年后,董和的儿子在开封谋了个衙门的差事,一家人搬走了,何子俊抓住时机,盘下了积善堂,将霍老爷送的牌匾挂上,自己做起掌柜。
给人看病有诊费,开了方子就在自家铺子抓药,挣的钱自然多起来,人们都知道他医术高超,非常信任,自然也相信他铺子里的药。
钱这个东西很奇怪,越有越想要,纵是何子俊这等良正之人,也没有抵挡住它的诱惑。
这日晌午,有个叫周洪的药材贩子来了铺子,请何子俊入内谈话,进到后堂,周洪施礼道:“何神医,在下手头有一批药,价格便宜,希望放在贵号售卖,所得之利你我五五分成,本钱算在我身上。”
何子俊是懂行之人,询问是哪些药材,周洪一一道来,何子俊一番思索,认为可行,便收了这批药。
这些都是进补之药,吃多吃少对人无害,何子俊便在给患者开方时,适量加入,他名气大,无人怀疑,结果不到半年,周洪的这批药就卖光了,仅何子俊就分了一百五十两。
钱财的诱惑让何子俊忘了师父的教诲,继续与周洪合作,靠着患者对他的信任,大肆敛财,那些没有能力支付药费的,也只能自叹悲哀了。
时间转眼过去十年,何子俊已是城内有名的药商,家财丰厚,除了官宦和富贵人家外,他已不再亲自看病,而是交给徒弟负责,下乡游医也早就不去了。
堂叔何泰对他的变化很不满意,曾规劝过多次,但何子俊不为所动,何泰很失望,从三年前开始就叮嘱家人,不再接受侄子的馈赠。
生意上虽然顺风顺水,但家内却不如意,这些年,妻子凤兰曾生下三个男婴,可是都夭折了,纵是何子俊医术高超,也无法改变无子的窘境,为此事他忧心忡忡。
这年中秋之前,何子俊去洛阳看望师父,这些年来都是如此,从未间断,师兄夏庭晖也是如此,师徒三人在一起,回忆的都是过去那些美好时光。
夏庭晖是巩县人,回去后开医馆行医,这些年一直遵从师父教诲,严于律己,治病救人,在当地声望很好,他也早已成婚,现在已经两儿两女,很是幸福。
每次探望师父,陈亭都会询问两个徒弟的近况,何子俊有意隐瞒,没有说实话。
第二年初冬的一天,夏庭晖突然来到怀庆府,原来他姑姑家的表妹嫁到此地,此次是陪姑母前来探望,师兄弟见面,分外亲切,何子俊留师兄多住了几日。
这一日,师兄弟在药铺后堂闲聊,夏庭晖说:“师弟你变了,不再是那个上以治民的郎中,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商人,我看过你开的方子,十分不妥,虽说对症,但里面添加的无用之药太多了,普通人家怎能承受?师父教导我们的话,难道你忘了吗?”
何子俊笑道:“师兄,你太固执了,这世上什么东西最重要?钱呀!我们辛苦十年,学得一身本领,难道甘愿一辈子清贫?再说了,我开的乃是医病良方,无非是要患者多拿几个钱而已,有何不妥?救了他的命,不应该多些回报吗?”
夏庭晖万万没有想到,师弟何子俊竟如此答复,他生气道:“以你的本事和名气,就算不这样做也能富贵,何必坑害患者?你知不知道,因你增加的这几味药,会让多少人因担负不起药费而丧命啊?道不同不相为谋,明日一早我就走,何去何从,你好自为之。”
“师兄、师兄......”不顾何子俊虽连声呼唤,夏庭晖转身离去,次日一早就走了,连招呼都没打。
不久后,在妻子凤兰的要求下,何子俊娶了房小妾,这女子叫莲心,出身农家,莲心过门第二年便生下一子,谁知孩子快周岁时,也夭折了。
何子俊痛不欲生,怀疑自己命里无子,只希望女儿茹珍长大成人,给她招个上门女婿,以延续何家香火。
几个孩子夭折,让孙凤兰信起神佛,曾有个过路老僧对她留过一言,说何家阴德有亏,因此而无子,凤兰将此事告诉丈夫,何子俊已做了钱财之奴,根本不信,照样我行我素。
有句话叫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第二年春上,药贩子周洪出了事,原来这家伙用同样的手段,在洛阳找到一个姓李的郎中,合伙谋利。
这个李郎中医术不高,给一户姓王的富家主母治病,出了问题,亏得这家人请了陈亭,才救回主母一命,陈亭在药方上看出端倪,王家人报了官。
李郎中被抓到衙门审问,随即供出周洪,周洪被抓后,将与他有生意往来的几个药铺掌柜全部交代,其中就有何子俊。
河南按察司对这个案子非常重视,派佥事胡大人亲自督办,胡大人秉公执法,将涉案人员全部抓获,杀头的杀头,发配的发配。
何子俊自然也难逃法网,铺子被封,他也被判了流刑,为难时刻,霍员外出手相救,原来霍员外与胡大人颇有交情,在他的周旋下,胡大人又调查了何子俊的口碑,这才网开一面,免了流刑,只将药铺查封,顺带罚没了一大笔银子,这才作罢。
师父陈亭得知消息后,亲自来到怀庆府,师兄夏庭晖也来了,见到师父和师兄,何子俊羞愧万分,陈亭拿来藤条,向当年那样,狠狠抽了徒弟一顿。
辛苦十几年,又回到原来的起点,何子俊彻底改头换面,他将宅子卖掉,搬到城外居住,做起游野郎中,为乡下贫苦人医病。
虽说犯了大错,但何子俊医术高超,并未像受罚的其他那几个郎中一样,治坏过病人,所以周围一些人都还信任他,包括一些大户之家,这些人家有了病人,也会请他去。
五年后,凤兰和莲心各自生下一子,与往常不同,这两个孩子没有夭折,健康长大。这时候,凤兰想起当年那个老僧的话,心里叹道:原来真的是阴德有亏啊!(故事完)
多年后,孩子们早已成家立室,两个儿子不喜欢行医,为了一身本领有个传承,何子俊开始收徒,同师父陈亭一样,先调教人品,再传授医术。
转眼间,何子俊已年过七旬,这些年来,他游走于怀庆府乡下,不知救了多少性命,人们感念他的恩情,无不称赞,都喊他“神医”。
想起这些年的过往,何子俊唏嘘不已,迷途知返固然可贵,但若能像师父和师兄那样,一辈子牢记初衷,才真的配得上“神医”二字。
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这副对联,出自清末时期湖南湘乡一位兼开中药铺的老中医,自题的一幅春联,充分表现了古代中医所具有的高尚医德,是当代医者学习的典范。
何子俊本性不差,只是被钱财蒙蔽了良心,以致走上歧途,他自认没有害人,可师兄夏庭晖的那句话,却直接点出要害:你知不知道,因你增加的这几味药,会让多少人因担负不起药费而丧命啊?
《黄帝内经》所示医德有十则:
一、广闻博识,善于思考。二、为医之要,上以治民
三、体察人情,通达世故四、临病从容,诊察入微
五、综合分析,切忌片面六、谨慎施治,善于开异
七、言必有据,不尚空谈八、实事求是,勿哗众取宠
九、循法达变,去故就新十、医学之传,首重医德
两千七百年前的祖辈,尚有如此领悟,难道自诩文明高尚的今人,做到这些很难吗?
民间故事:阴生子
民间故事:新婚丈夫,夜夜外出,妻子跟踪后说:你真的禽兽不如
民间故事:懒汉娶妻,洞房夜被踢下床,新娘问:你身上揣着咸鱼吗
民间故事:洞房后,新郎回味无穷,新娘却说:昨夜我根本不在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