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看了本草纲目,我还真以为李时珍

作者

曾鼎编辑

陈祥新媒体编辑

大雄

《本草纲目》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西方也影响巨大,甚至影响了达尔文的思想。不过,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李时珍到底是什么样的“学家”,说出来简直难以置信。

史上最“重口味”的医学书

几乎每个中国人从小就知道《本草纲目》的大名,或许你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著作,敬而远之。如果耐心翻开它,你会打开新世界的一道大门,发现这书实在太有趣了。

乱发、头垢、耳屎、指甲、牙齿、人屎、人尿、月经血、人血、精液、唾沫、牙垢、人汗、眼泪、胡须、阴毛、人骨、天灵盖、小儿胎屎、阴茎、人肉、人胞(胎盘)、胞衣水(羊水)、人中白(便池里的尿垢)、秋石(人尿沉淀的白渣)……如此种种都能入药。

听上去荒谬,这些确实是《本草纲目》收纳的药物,被列在书中最后的“人部”药物种类,共有近40种。能入药的甚至还有“人魄”——上吊死的人,据称“其下有物如麸炭(即木炭)”。

《本草纲目》里每种药物后面,李时珍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等)、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关于人屎,李时珍附上的部分方子如下:如果你流鼻血了,把屎烧成灰,用水混合,吹入鼻孔里;如果吃饭噎着了,把屎放入萝卜,火烧取粉末,拌和黄酒喝下。如果你肚子痛了,把屎同蜂蜜搅匀,再用早晨井里汲的第一口水混合,吃下。对,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如遇到鼻血不止:人屎尖烧灰,水服一二钱,并吹鼻中。遇到噎食不下:人屎入萝卜内,火炼三炷香,取研。每服三分,黄酒下,三服效。遇到心腹急痛欲死:用人屎同蜜擂匀,新汲水化下……”

还有更辣眼睛的——男子阴毛:主蛇咬,以口含二十条咽汁,令毒不入腹(译文略)。

当然,《本草纲目》收纳的不只是“人部”药物,更多收集了大量植物、飞鸟走兽,再剩下些,主要是矿物。《本草纲目》记载有药物种,李时珍把它们分为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

每个部下面分类,总计有60类。全书收录植物药种,附录61种,共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种,共计种,占《本草纲目》全部药物总数的58%。

这些部分的药物就正常么?并不是。在兽部,李时珍收录了“猪”药的部分,其中就有猪屎。李时珍收录了很多猪屎附方,列了十多条,不少是口服用。还有外用加口服的,比如婴儿如果晚上哭,就把猪屎烧成灰,再混入汁水洗浴全身,并且少许口服。

如果你长大后,发现小时候有人给你用过这一味药,你会选择原谅他吗?

《本草纲目》援引《圣惠方》称:“小儿夜啼。猪屎烧灰,淋汁浴儿,并以少许服之。”又如,援引《千金》称:“解一切毒。母猪屎,水和服之。”

传统的“以形补形”用药思想也贯穿《本草纲目》,尤以动物药明显。只要人和动物的器官在特征、效能上有共同处,就能对症下药。李时珍认为,可以“以胃治胃,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认为六畜的心能治人的“心昏多忘”“心绪作痛”。

《本草纲目》的鳞部提到了穿山甲,由于穿山甲善于穿山打洞,古人联想到穿山甲有“打通”的疗效,遇到诸如痈疽疮肿、月经停闭、乳汁不通等需要“通”的疾病,穿山甲就成为药方上的一员。

显然,这都是古人用药时强行脑补,现代医学不支持。但直到今日,还有人认为食用穿山甲可以“下奶”,产妇生完孩子后要炖穿山甲来吃,或者服用穿山甲的鳞片磨粉。

此外,《本草纲目》收录了诸多匪夷所思的药物和方子:

在上元节偷来富家灯盏放在床下,就能令人怀孕;

把人上吊自杀的绳子拿来烧成灰,水服能够治狂癫精神病;

如果鱼骨鲠住喉咙了,把渔网煮成汁或烧成灰喝,就能让鱼骨掉下;

夫妻各饮一杯立春雨水后同房,治疗不孕症有神效,理由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草原又到了小动物们交配的季节……

李时珍如果穿越到现代,那么鼠标、键盘,甚至中年男人的包浆手串皆可入药。就地取材、“联想大法好”就行了。

不知各位是否多年来也曾崇拜、憧憬过《本草纲目》如何纯天然、不刺激、无副作用,药效好,还能养生之类的。不过看了李老先生开的药方,我反正是打死也下不了口。医院打针,也绝不愿意吃SHI。

既然《本草纲目》这么奇葩,它究竟是如何变为中华名著的?

李时珍在医疗行业排名几线?

要理解李时珍的成名,需要明白:年前缺医少药,科学尚未昌明。所谓的用药是基于经验和玄学,大都经不起现代医学实证的推敲。

李时珍年出生于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的一个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受家庭影响,他从小接触医学知识,但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社会,读书人的首要选择是进入仕途。

李时珍的父亲希望儿子考上科举,出人头地,不要像他一样行医。李时珍一开始确实在往这条路上走,14岁中了秀才,之后三次参加乡试,均落第。无奈之下,他放弃科举,转而习医。

跟随父亲行医,李时珍积累医学知识,26岁时开始独立行医。此后,李时珍萌生了编一部新的本草医籍的念头,开始付诸实践。他参阅了大量的前代典籍,实地考察部分药物,历时30多年,编成《本草纲目》。

这期间,李时珍有短暂的仕途经历,进过王府,医院任职,辞官后回家乡专心编修本草。历史研究者认为,当年李时珍在家乡有一定的医名和影响,但绝对没达到国医级别,他在明末众多医家里只能算个二线小角色。

李时珍行医实践并不一流,他的名声是靠埋头写材料,搞医学综述。《本草纲目》撰成于明代万历年间,一般认为是在年著成,他这一年60岁。成书后,又用十多年修改才定稿,可见要么李时珍有严重的拖延症,要么古代著述,确实艰辛。

由于书卷帙浩繁,图文量大,而且商业收益不高,出版商不愿积极出资刊印。直到年,这本多万字的大部头,在李氏家人的支持下才面世。在《本草纲目》刊刻完成前3年,李时珍已经去世,享年76岁。

《本草纲目》初版本在南京刊行,故称“金陵本”,是后世各种《本草纲目》版本的祖本。金陵版的刻印质量不高,有很多字迹模糊不清的地方。

年,江西巡抚夏良心发现这本神奇的药典,大为欣赏。在他帮助下,两年后新版《本草纲目》面世。

《本草纲目》“江西本”,无论刻工还是插图,这都较金陵本有很大进步。这个版本流传最广,后来书商都以它为底本校刻、翻印。

这些私人刻本以外,《本草纲目》还得到官方推广。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献于朝廷后,朝廷“命礼部誊写,分两京、各省刊行”。

有学者统计,明末清初一百多年间,大概有十五种《本草纲目》的版本面世,平均十年左右就有一种刻本出现。从当时医学书籍的总体刊刻状况看,这频率算是很高。一些医家认为《本草纲目》“集明代本草之大成”,这一时期许多有名的本草著作都以它为资料依托。可以说这时候,李时珍小有名气,但距离家喻户晓仍很遥远。

《本草纲目》是如何征服西方人的?

说起来《本草纲目》真正热销,还是借着东西方学术交流热潮。李时珍在全国寻访各种药草,修订《本草纲目》之际,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开始访华,这些人除了传教,也搜集中国风土人情,典章制度。这一时期,全球化交流非常活跃。来华的药剂师、传教士不仅将西医传到中国,也将神秘东方的草药知识传至西方。

第一个用欧洲文字公开出版的节译本《本草纲目》,出现在法文版《中华帝国全志》的第三卷中。《中华帝国全志》是一部雍正年间出版的百科全书,由巴黎耶稣会士杜赫德根据当时27名在华传教士,包括南怀仁、汤若望等人寄回法国的信件编辑整理而成。

18世纪欧洲正兴起一股“中国热”,《中华帝国全志》这部综合性百科全书出版后,引起各界注意。年法文版售光后,第二年在荷兰海牙发行第二版,同年又被译成英文。

比起医术,李时珍对中国大地各类事物的介绍更吸引人,想来猪屎入药这种事情让外国人大开眼界。

西方有博物学的风气,十八、九世纪,博物学是英国大众积极参与的科学和文化活动,具体来说,就采集是植物、昆虫和收藏化石。西方的博物学传统,从古老的亚里士多德一直延续下来,近代由布丰、林奈、达尔文等人接棒。

《本草纲目》正好迎合了博物学家的嗜好,18世纪现代植物分类体系的奠基人林奈,鼓励他的学生奥斯贝克带着科学眼光去中国考察自然世界,为其编写的《植物种志》收集植物信息。

奥斯贝克自瑞典启程时说:“我非常渴望了解中国药草的知识,以及各种草药所对应的疾病信息……我希望征询那些能在这方面给予我指导的人,并获得一定答案。”年,瑞典博物学家莱格斯特伦在中国南方采集植物标本,并得到《本草纲目》原著,他回国后将这批标本送给朋友林奈。

瑞典学者林奈。

就这样,《本草纲目》成为被西方博物学者最常引用的中文著作。现代美国学者范发迪说:“该书体例庞大,内容广博……从17世纪晚期开始,西方学者就知道这部著作,即使在19世纪,它也一直是所有研究中国博物学的学者必备的教科书。”

达尔文也受到《本草纲目》的影响,他在奠定进化论的过程中参阅了各国文献。在《物种起源》等书中,达尔文十多次引用了中国人的著作,《本草纲目》位列其中。

从西方人的角度看,《本草纲目》就像个收藏室,它记录了丰富的动植物和矿物,也介绍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与其说它是一部药物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此时,随着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西方都抛弃了自己的本草学传统,更不用说《本草纲目》这种“外来的和尚”。

郭沫若钦定了,李时珍是民族伟人

从明末一直到民国,李时珍的存在感非常低,普通民众根本不了解这人。相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核心理论著作,《本草纲目》地位不高,即使在近代的“中医存废之争”,也没有受到争论两派太多的







































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最好
白癜风治疗那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pindaigou.com/azyyf/3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