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守诚信的国家,可是一个有着诚信悠久传统的民族,在发展市场经济中遇到了诚信缺失症的难题。对于发展市场经济中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沦丧、信任缺失、腐败时现的现象,如果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对症下药、刮骨疗伤,而任其病入膏肓束手无策,就没有说服力,缺乏生命力。搞市场经济不是搞市场社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要使市场在社会生活中也起决定性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市场经济无德,也搞不好、搞不成。“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席地而来,浩浩荡荡,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载市场经济。所以核心价值观建设在道德问题上聚焦,道德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凸显。市场经济中的道德问题,尤以信用缺失症为重,所以我想讨论市场经济中的信用缺失症的诊和治。
信用缺失症四大症状
这是一个病呐,我们现在诊断一下,望闻问切,看到了它的四种表现:一切向钱看,信用缺失症在细胞滋生;有钱啥都干,信用缺失症向机体蔓延;权钱做交易,信用缺失症使器官腐败;为钱可逆天,信用缺失症让大家疯狂。
致富是大家的期盼,穷病穷病,都是穷出来的病,但是富怎么也出来病呢?改革开放极大地根治了穷病,但不能“富得只丢掉了魂,穷得只剩下钱”呐!不能搞得大家都心浮气躁不思进取,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心高气盛欲壑难填呐!
信用缺失症使器官腐败。我们大多数的干部都是兢兢业业的,但是不能不正视腐败之风已经严重侵蚀我们的党政干部队伍,总不能“老虎遍地有,苍蝇满天飞”。所以在依法严惩腐败的时候,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同时,必须建立“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机制,必须解决有效的道德调节问题。
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调节问题
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已“后现代化”还是在努力实现现代化,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调节问题。
我曾与国学大师南怀瑾有一个对话: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躁,没有片刻安宁。大家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如果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问题是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满足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在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市场经济有两个起点,每个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资本的本质;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自私的本性。社会转型带来了信任模式的断层,许多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与市场经济中的不规范、不发达相伴相生。社会运行机制失当也给社会信任机制带来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好东西,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市场经济的道德调节有明显局限性:它本身是不分善恶的。市场经济要逐利,就管不了那么远,管不了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于是,人类日趋严重的“生态伦理问题”就出来了。
市场经济对道德是“二律背反”。一方面,资本追逐利润,个人追求物质利益,导致拜金主义——排斥道德;另一方面,社会整体追求公平、正义,市场规则要遵守,道德要自律——要求道德。这个病就难治了。
诊治信用缺失症的药方
第一要法治,不受制约的权力难免腐败,绝对不受制约的权力有可能绝对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各级官员都经得起市场经济的诱惑和考验。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市场经济的考验中继续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模范。如此,群众对我们的干部才能“譬如北辰,众星共之”。
第二要规治。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要让“骗子过街人人喊打,信用不良寸步难行”。
第三要德治,自己管住自己。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一直让我心醉神迷,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秩序。内心的秩序是什么?今天就是要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要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第四要心治,最难治的病是心病。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最难的就是这个心。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长篇论文《变革中的社会心理》,结论很清晰,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紧张,高度紧张造成焦虑。现在大家脾气很大,所以要心治。佛教讲“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可供我们借鉴。
第五要综治。这是关键。市场经济对道德的“二律背反”,需要自律,需要互律,需要他律。我们要加大政府自身的改革,推进政治文明进程;我们要提高法的公正性;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我们要提高“合力”的作用。互律也好,他律也好,关键是自律。我们要使有德的人多起来,道德的土壤厚起来,厚德载物,厚德载市场经济。
第六要长治。长效药在哪里?我写了一篇文章《让道德成为市场经济的正能量》,发表在今年4月17日的《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在走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没有办法化解市场经济的道德悖论?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段论述使我们眼前一亮:化解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道德悖论,不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激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哪里?在传统文化里。但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过去没有、现在也不能把我们带进现代化。就此,习近平同志又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总之,我们应该尝试,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基因,成功结合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构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当这个价值观的大问题基本解决了,当大家都富起来,且人人皆君子,就可以“君子以厚德载市场经济”。
(摘编自年第27期《学习活页文选》原载《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