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也积累了对众多中药的临床应用经验。在古代社会民众普遍识字率偏低的环境下,那些医家先生们绝对称得上大知识分子了。因此,他们对那些临床中药的命名也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感叹,祖先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下面,我们就再来介绍几种临床常用的中药,看看那些玄幻名字的背后,都隐藏着什么信息。
天龙守宫、爬壁虎、爬墙虎、蝎虎,壁虎。
味咸,性寒,有小毒。
归肝经。
祛风,活络,解毒,散结。
用于中风瘫痪,风湿关节痛,骨髓炎,淋巴结结核,肿瘤。
本品为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或其他几种壁虎的全体。夏、秋季捕捉,捕得后用竹片贯穿头腹,将尾用绳固定于竹片上,用微火烤干或晒干,备用。
地龙蚯蚓、蛐蟮、赤虫、螼、螾、丘螾、蜿蟺、土龙、土蟺。
味咸,性寒。
归肝、脾、膀胱经。
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喘咳,尿少水肿。
本品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春季至秋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备用。
天虫僵蚕、僵虫、白僵蚕。
味咸、辛,性平。
归肝、肺、胃经。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颌下结节,面神经麻痹。
本品为4-5龄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的干燥体。多于春、秋季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体干燥,备用。
龙苗斑蝥、花壳虫、斑猫、龙尾、龙蚝、晏青、老虎斑毛、章瓦。
味辛,性热,有大毒。
归肝、胃、肾经。
破血消癓,攻毒蚀疮,引赤发泡。
用于癓瘕肿块,积年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
本品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于7-8月间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捕得后,置布袋中,用沸水烫死或闷死,晒干,备用。
仙蟾蛤蚧、蚧蛇、石牙。
味咸,性平。
归肺、肾经。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用于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微火焙干,备用。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