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就当上科学家是一种什么体验?
年10月29日,上海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全球65位诺贝尔奖、沃尔夫奖、图灵奖等顶尖科学奖项得主汇聚于此。
而15岁的谈方琳,以最年轻的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此次论坛,一时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引得各大媒体争相采访,甚至央视也在其中。
但这位少女都婉言拒绝,表示:“可别让我妈看到!”
那么谈方琳究竟是什么来历?她在科学领域又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少年科学家的世界!
崇尚数学知识年,谈方琳出生于上海,父母都是教师。她的父亲,还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数学系教授。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谈方琳打小就对数学十分感兴趣,并且表现出惊人的天赋。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谈方琳就是天资聪慧的代表,书本上的内容她不仅学得快,而且还能做到举一反三。
在平时的测试中,其他同学都是焦头烂额时,她却对答如流,游刃有余。
谈方琳的优秀,不只是因为其父母的指导和教育,更多的是得益于她自己对于数学的热爱和执着。遇到难题时,她会一直钻研,直到弄清楚为止。
不过她并不会为了追求优异的成绩和比赛名次,就消耗对数学的热爱,她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崇尚知识就是她的价值观。
其实小学阶段,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参加了一些数学竞赛的补习班。但是她并不是为了去参加数学竞赛,只是为了学习不同于课本的数学知识。
有一次,谈方琳被老师推荐去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数学竞赛,但她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老师震惊之余,不解道:“这样的参赛机会,其他人都是求之不得,你为什么拒绝呢?”
而谈方琳回答道:“假如参加比赛,我就得为此做准备,无穷无尽地刷题,这样的题海战术,不仅会浪费我的时间,恐怕还会磨灭我对数学的热情,我只想学习更多的知识。”
确实,谈方琳喜欢探索对她来说新奇和未知的领域,而她的父亲也会抽出时间,利用专业知识对她指点一二。
但遨游在数学王国里的谈方琳,在初一时,迷上了谈父专业领域外的数论。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为了满足女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谈父特意找了一位研究数论的教授,让谈方琳跟着专业人士做数论方面的研究。
期间,她还在数论教授的引导下,开始查阅《美国数学月刊》上的文章。
这一翻可不得了,谈方琳居然向著名数学家发起了挑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挑战世界著名科学家年,加拿大著名数学家兰金教授,在《美国数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估计式的文章。
一次偶然的机会,谈方琳在翻阅期刊时,看到了该文章。
一向爱钻研的方琳认为,兰金教授给出的估计式有些粗糙,便想要做课题对估计式进行研究改进。
而谈方琳的父母在得知女儿的这一想法后,震惊得面面相觑。
即使他们从小在孩子的教育上,一贯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态度,让她在学习中保持乐观和自信,但也绝不是盲目自信。
最主要的是,虽然敢于钻研是好事,但是女儿要研究的课题可是困扰许多数学家们的世界难题。
身为父母,他们更怕女儿承受不了研究失败带来的打击。
于是,当时谈妈妈便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你还是个初中生,即使你很聪明,接触了一些深层次的数学领域,但仅凭这些去搞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但谈方琳异常坚定地表示,自己现阶段是缺少充足的理论知识,但是她可以学习。
看到女儿当下的倔强,谈妈妈也不好再说什么,就想着过几天她情绪稳定了再劝她,但是谈方琳做出这个决定,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自从决定做课题那刻开始,她就沉浸其中,每天在房间里学习到很晚。没过多久,谈方琳要挑战数学家的消息传到了学校。老师认为初中生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爱好可以有,但是不能因此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所以,也私下找她谈过话,劝告她把劲头放在学业上。面对父母和老师的不理解,可想而知当时谈方琳的心情该有多难受,但她却从没有要退缩的想法。
她偏要向大家证明,她可以做到,并且做得更好。而刚开始还因担心持反对意见的谈爸谈妈,见到女儿如此坚持,也改变了心意。
谈父很支持女儿敢于探索的精神,还鼓励她,不要害怕失败,要敢想敢做。
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后,谈方琳更加努力地进行研究,但科研的道路哪会一帆风顺?在演算的过程中,谈方琳屡屡遭遇瓶颈,最难的一次,整个研究被停滞了好几个月,但谈方琳身上有一股坚持不懈的韧劲,她也会因为失败而心情沮丧,但没有轻言说放弃。
突破世界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数百天的努力后,谈方琳最终完成了“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的研究课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首次建立了斐氏数和贝祖数的联系,并且改进了兰金教授给出的粗糙估计式。
年3月,该课题在上海举办的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还有初中生唯一的奖项——科技学会主席奖。
同年,谈方琳收到了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邀请。要知道这场论坛可是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科研活动之一,现场更是大咖云集,而那时谈方琳才14岁。
当被问起参加这样顶级论坛的感受时,谈方琳很坦然地表示,自己只是来开阔视野的。想通过这个机会,了解更多大咖前辈们的科研成果,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有用的经验。
而且她还表示,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对于一些科学家的成果讲解,她只能听懂一小部分,更深层次的内容,听起来就稍显吃力了。
除此之外,当时她还与年的诺贝尔获奖者,弗兰克·维尔泽克进行了一番交谈。谈话中,弗兰克教授曾坦言,对待科学,需要保持好奇、热爱和勇敢。而这些话也被谈方琳深深刻在心里,激励着她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时隔一年后,年,谈方琳再次成为科学家论坛的参会者,而这次与她对话的是光遗传学创始人吉罗·麦森伯克,这位,可是年沃伦阿尔伯特奖项的得主。
面对这个顶尖科学家,谈方琳淡定自若,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请教道:“请问您觉得做科研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个人品质?”
因为谈方琳在新的研究中遭遇了难题,导致项目一直停滞不前,已经快两个月了,所以,心情有些沮丧。
吉罗教授则表示,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因为失败和困难是科研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经历困难和失败后,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
交谈的整个过程,谈方琳都显得落落大方,沉着冷静,而这个全场最小的参会者,也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人民日报更是以“15岁女生参加顶级科学家大会”为题,展开了报道,称她为现场最年轻的科学家,一时间在网上引起热烈反响。
网友将其评价为“天才少女”,还发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感叹。
婉拒央视采访论坛当天下午,有多家媒体想采访谈方琳,包括央视的半小时专访,她都婉言拒绝了。
如果是一般媒体就算了,但那可是论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都首屈一指的公共媒体。
对一般人的来说,暂不说半小时的专访时长,能露个脸,那都不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谈方琳的做法,不禁让人觉得难以置信。
虽然她说道:“可别让我妈看到。”,但真的是这样吗?在媒体发布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谈方琳科研已获奖无数。
但她一直保持低调谦虚,认为自己没有炫耀的资格,还表示优秀的科研成果是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自己很愿意尝试这样的研究。她曾直言自己最喜欢的是科学巨星,他们身上有不可多得的品质,淡泊名利和脚踏实地。
因此,谈方琳拒绝央视专访,恰恰证明了,她在践行科学家们身上具备的价值观。在科学面前,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她想一如既往地沉浸在科学研究的世界中。而面对“少年科学家”的称号,谈方琳依旧很清醒,并认为这种说法言过其实。
她对自己有很明确的定位,她知道对于一位科研人员来说,真正的成功在于研究了什么,研究成果又为国家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其实,谈方琳的父母也是拒绝女儿接受采访的。
身为父母,并且还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自然清楚过早将女儿曝光在聚光灯下,还冠以“科学家”的头衔,对年少的谈方琳来说,必定是弊大于利。
在外界的瞩目下,就要承受来自各方沉重的压力,以及过高的期望。这样的情况下,且不说能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可能连健康地成长都难以保证,曾被誉为“中国第一神童”的宁铂,就是最好的证明。
宁铂两岁半就会背诵30多首诗词,3岁便可数到,4岁识字上百,6岁看完《中医学概论》便会给人开药方。
毫不夸张地说,他看什么会什么,年仅14岁就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当时全国的报纸、电视都在大肆报道这位天才少年,他的事迹人尽皆知。
他努力服从一切的安排,压抑本该青春年少的骚动,面临分数不理想时外界一味的指责和质疑,即使自卑,也要营造天才的人设。
在外界看来,这样的天才做任何事,都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在这样的巨压下,他经历三次考研都临阵退缩,因为他太惧怕失败了。
直到年,他选择了出家,来结束沉痛的神童传说。因此,谈方琳的父母不愿女儿重蹈宁铂的覆辙。
如今,谈方琳依旧默默地沉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研究更难的课题。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谈方琳会获得更大的成就,成为科学界的璀璨巨星,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