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升胃气“开胃汤”
生北山楂果四两、广木香二两熬的汤。喝此“开胃汤”能增强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二、健脾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各9g,炙甘草6g。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三、补血圣方四物汤
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2g,川芎8g。用法:水煎服。
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方药,被誉为“妇科第一方”是补血方剂之首。月经结束后喝三天
四、八珍汤
全方八药,实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用法中加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生化气血,亦为佐使之用。
当归10克,川芎5克,白芍8克,熟地15克,人参3克,炒白术10克,茯苓8克,炙甘草5克,红枣2颗,生姜3片(一个人份量).备注:如果湿热重的要先清湿热,感冒,高血压,月经期,孕妇都不适合吃
《丹溪心法》卷四。益气补血。有补血.活血.滋润肌肤的作用,还能调理女性月经失调及经痛。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五桂枝汤
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被古代称为“仲景群方之魁”
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三片、大枣六枚(掰开)。其实其中的药物只有三味,分别是桂枝、白芍、炙甘草,剩下的生姜和大枣是自己去市场买就可以了。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就是明显的正气不足的人。也用于寒性荨麻疹.
表虚证的症状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鼻鸣干呕.在我们患外感的时候,鼻腔里面会堵塞,有时又有浓鼻涕凝结在里面,此时呼吸,有时会气流堵塞,然后用力,又突然通开,此时会出现鼻鸣的情况。
六、益肾元气茶
制何首乌五克,生地五克,枸杞子五克,黄芪三克,菊花三克,再放上大枣三粒,再放一点点冰糖,多放点水煮开,把这个当茶喝是非常好的,能够益肾养元气的茶。
制何首乌能够平补肝肾;枸杞子、生地能够补肾滋阴;黄芪健脾益气;菊花能够清热;大枣能够健脾、调和五脏。这个茶长喝都不会上火,不腻不燥,可以经常喝。
七、黄花合欢汤:
黄花菜25G、合欢花10G,加水煮半个小时,睡前一小时加蜂蜜喝,能治疗健忘、失眠,舒解郁闷之气。黄花菜又叫“萱草”,“萱草解忘忧”,这个萱草(黄花菜)是能够消除心中的郁闷之气的。
八四逆汤
《伤寒论》的标准剂量:炙甘草30克,干姜25克,生附子5-10克(或炮附子20-30克),六碗水,用小火煎1-1.5小时,煎成2碗,一天内服完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功用〗回阳救逆
?运用?
1.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除四肢厥冷外,应以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微为证治要点。
2.现代常用本方作为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出而见休克,属亡阳虚脱者的急救方剂。
?主治?
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踡
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八、艾灸上火流鼻血方
冬桑叶3克,加上白茅根和麦冬,再适当加一些甘草,用来泡水喝,可以达到清热降火的目的。
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浊。
吃绿豆粥、荷叶粥或绿豆汤、莲子汤(不去莲心)
多吃山楂、山药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食物。
上火上焦表现得严重,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可以用克绿豆,先用毫升温水泡半天,然后用泡过的水小火煮绿豆1个小时,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绿豆都已经开花了,说明绿豆的有效成分都在汤里面了,也就可以盛出来喝了。
多做不消耗气血的伸展运动(阴瑜伽),拉通全身经脉,避免淤滞;
坚持艾灸(到一定时间气血一足,你想灸多久就灸多久,绝对不上火,这是很多人的亲身体验)
艾灸后呈现所谓的“上火”:如发热,高烧,口干舌燥,便秘便结,眼屎多,黄鼻涕,黄痰,早晨精力亢奋,心烦不安夜不能眠,鼻腔发干或流鼻血,血压降低,脾气火暴,皮肤发痒疹等相似“上火”的景象.虽说不扫除有真是热性体质而呈现此景象的,不过极少遇见;更多的人呈现这种景象其实是艾灸补充阳气后,与体内病邪停止正邪相争的体现,即是当初很多人所说的恶化发应。
艾灸后容易上火的普遍体质
1、上热下寒中气虚(详细解释:上热(有上火的表现)、下寒(畏寒,手脚冰凉,特别是脚)、中气虚(脾胃差,消化吸收差)。
2、气血严重不足,稍微运动就累,两虚。青脸寡色。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