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不遵守医嘱是医学领域的严重问题。
尽管长期面临重大风险,但是55%的高血压确诊患者都不按时服药,生活毫无节制;90%做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都未改变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虽然他们也知道需要锻炼和减肥,否则就是罹患中风或心脏病,但就是不改。
从年,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发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至今,安全生产标准化走过了十年的道路。过去十年化工与危化品行业在安全管理上取得的成绩显然可见。但是围绕着安全生产标准化这个“药方”,行业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多体系”共存、“两张皮”、信息化整合等现象开展了大量讨论,义马气化厂“7·19”重大爆炸事故后更是出现了对“必要性”的质疑声。
参考:年全国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分析报告
备注:由于统计口径更改,年之前数据不计入统计
一个正确的“药方”,为什么疗效不一,或有反复,或有并发症状?是药方的错误还是病人已入膏肓?我们将讨论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中的关键因素:安全文化的养成。
推行一个体系有多难?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査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让我们回顾一下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历程:
年,我国首次提出煤矿质量标准化的概念;
年,在鞍钢召开的第一次安全生产现场会上提出“走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之路”,同年四川省开展安全达标活动;
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和煤炭工业协发布《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安全质量标准化”;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出台《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
《国家标准化十一五发展纲要》及《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纳入十一五期间国家的重点领域工作;
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发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标准及指导文件;
年,《安全生产法》第四条明确指出“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在年《安全生产法》修正案中继续保留;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安全管理新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层面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五个重点目标:
贯彻国家安全法律法规、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体现安全管理先进思想、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改善设备设施状况、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预防控制风险、降低事故发生;
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笔者在近十年企业运营风险管理咨询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到,对于经济转型升级期,面临巨大压力的实体经济企业而言,在解决自身生存问题,增强盈利能力的同时,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企业基础运营管理,不亚于一次企业的安全管理变革。管理流程的落地、人员能力的提升、技术工具的引入、企业文化的革新,这些都是隐藏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所面临巨大挑战。
安全管理的革新,失败在哪里?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70%的变革举措会以失败告终。
安全管理的改善,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个项目,这个变革过程中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试图跳过其中的某个阶段只会制造改善神速的假象,实际上并没有促成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同样也注意到,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在安全管理改善的任何阶段踏入误区,都将延缓变革进程,或者可能历史倒退。我们将从安全文化的角度,论述影响安全管理革新的三大因素。
01
缺乏安全管理改善的愿景
缺乏明确的愿景,安全管理改善的行动就成为一堆混乱冲突的项目,无法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只有当基层员工被发动起来,添砖加瓦,这条安全管理革新的道路才有可能走到成功。建立安全目标与愿景,利用一切渠道广而告之充分宣传是获取广大员工支持的第一步。
同样存在的情况是,虽然在内部沟通和会议上花了大力气宣传安全改善的愿景,但是企业管理层却未能以身作则,实践安全理念,最终导致员工对企业所宣传的安全价值丧失信任。对安全管理愿景与目标的沟通,可以通过语言与行动,而行动往往比语言更有力,而管理层的言行不一,将对安全管理变革造成极大的损伤。
02
缺乏对阶段性目标的规划
如果不能看到改善的效果,或许在管理层的许多人都不愿意踏上漫长的安全管理提升之中。实现安全管理的改革需要时间,但是如果没有值得为之奋斗的阶段性目标,企业可能逐渐丧失动力。有规划的改善行动,可以在半年或一年后看到企业安全状况的变化,比如现场标识的完善、隐患整改的效率提升、跑冒滴漏的减少,这些确实发生的改善,可以消除对安全管理改善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并获取阶段性的改善成果,是区别于消极等待的。在安全管理变革中取得成功的企业中,管理层需要想方设法通过绩效指标分解、职责厘清、专项行动的开展,实现阶段性目标。在管理改善的过程中,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紧迫感会逐渐降低,通过阶段性目标的设定,保持团队的紧迫感,推动持续的分析思考,让安全管理的愿景更为清晰。
03
未能将安全管理深入文化
安全管理改善的本质,是要实现企业及员工做事方式的统一,当安全的基因融入员工的行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管理卓越安全。如果安全的标准没有成为企业价值观的一部分,一旦安全管理的压力消失,企业/员工的行为就可能退回原样。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在推行数年的安全管理改善后,就试图宣告胜利。安全文化的根植往往需要5-10年的时间,强大的习惯势力随时可以卷土重来,摧毁之前所出现的种种新气象。
一个现实的情况是在长期的安全文化培植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变动所产生的影响。这就需要审慎地选择继任管理者,确保安全领导力在新的管理层中能始终如一的体现。
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自己行为不对,即使改变很明确符合自身的最佳利益,而且是可以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如锻炼身体)实现,却还不做出必要的改变呢?
企业安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有效执行也不是只靠制度的约束就能达到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各国企业和组织都提出了多种保障体系。英国标准协会(BSI)提出的职业安全健康评价体系标准(OHSAS),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会(NOSA)提出的安全、健康、环保五星综合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国家为企业开出的一道药方,想要发挥药力,需要在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之时,将安全文化的内容渗透到各个阶段,将标准化融入安全文化,才能实现企业真正的安全运营。
如需详细的咨询辅导,请联系中安咨询
作者:
林康林
组织文化专家
胡铭
组织文化专家
中安咨询(广州)有限公司
info
ChinaSafer.cn专业于中致任于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