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小溪西山城有个太常侍卿叫李文察,是宫廷的典乐官吏。有一年夏天,李文察的夫人张氏患得急症:时吐时泻,胸闷腹痛,眩晕倦怠,气息奄奄。李文察派人到处求神问佛,均未奏效。为了治好夫人的病,他派人到城外张贴榜文,说是若有人能治愈他夫人的病,愿以重金酬谢。
榜文张贴了好几天,都没有一个人敢去揭榜。虽然此地不乏郞中,但因李文察是朝廷大官,患病的又是他的娇妻,若是治不好夫人的病,是要问罪的。李文察望着卧病在床痛苦呻吟的夫人,心急如焚。
一天黄昏,城外来了个衣衫槛褛的跛足和尚,他抬头望了望墙上的榜文,微微一笑,便一手将榜文揭下了。他拿着榜文正要进府,李府家丁看见,急忙挡住,大声喝道:“何方来的疯和尚?斗胆撕下榜文!”
“善哉!善哉!贵府夫人不是有病吗?”和尚合掌说。吵闹声传进府内,李文察便叫人将和尚带进府来。
李文察抬头一看,只见一个身披破袈裟的独眼和尚,脖后插支破葵扇,一瘸一拐地走进大厅。李文察的心凉了半截,冷冷地说:“何方僧人,是来此化缘的吗?”
“阿弥陀佛!贫僧乃是云游和尚,今日路过西山,并非来此化缘。”和尚答道。
“路过西山尽管走路,何故撕下榜文?”
“榜上说贵府夫人有病,冒昧来此一看。”
“你也懂得医道?”李文察讥笑地说。和尚微微一笑,谦和地说:“贫僧略知一二”李文察沉吟片刻,心想夫人病到如此地步,不如让他试一试看,碰碰运气,接着就说:“好吧,请进。”李文察把和尚领进绣房,和尚那副模样把丫环都吓跑了。那和尚坐在夫人的床前,把跛足跷在另一只大腿上,挽了挽袖子,露出一双又黑又脏的手,一手抽下脖后的破扇,轻轻地扇着,随风飘散的汗臭酸味,使人闻之欲呕。他细细地号着脉,歪着头望着床上的夫人,见夫人云鬓散乱,眉头紧蹙,面色惨白。和尚又看了看夫人的舌苔,然后走出绣房,一本正经地对李文察说:“李大人,贫僧观尊夫人患的是脾虚病症,脉虚缓无力,中气下陷,脾虚湿困,宜补气健脾化湿。贫僧有配制参苓白术散金丹,明日可派人来铜鼓岩取回,每日二次,早晩服下。五天后再来拜候。”说后,和尚径自出门而去。李文察痴痴地目送着一瘸一拐的和尚消失在城门外。
第二天早上,家丁从铜鼓岩取回一盒金丹。李文察打开一看:内装八条形似四方长枕的药饼,他就依次让夫人服下了。没想到夫人服药饼几天后竟然效验如神。
“善哉!善哉!阿弥陀佛!贫僧飘零四海,不羡繁华,不慕富贵,身外有一袈一钵就满足了,银子与我何用!和尚一边说着,一边轻摇破扇,一瘸一拐地走出李府大门。
和尚走后,李文察便命家人依和尚所授之法,按药方制作成枕头饼给夫人服用,夫人的病逐渐痊愈了。
此后,李文察为了答谢和尚的恩德,携着夫人张氏,带着很多财物,坐着轿亲自到铜鼓岩去拜访那个和尚,可是这个不肯接受银子、又不愿留下姓名的独眼跛足和尚,又不知云游到何处去了。
穷和尚把夫人的病治愈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得神乎其神,小溪西山李氏家制的枕头饼就这样闻名了。
枕头饼既能治病又能作茶点的消息传到了漳州,漳州知府闻知西山李氏的枕头饼如此神妙,便派人要些回去尝尝;福州的按察司闻知西山枕头饼的妙用,也派人要些回去尝尝。消息传到了京城,嘉靖皇帝知道了,也想品品枕头饼的味道。皇帝钦命西山李氏把枕头饼作为贡品奉上。这下可急坏了李文察,他想:枕头饼是药饼,并非茶点,皇上不辨虚实,怎么能吃?若是万岁吃了此饼,出了个差错,怎么了得?李文察左思右想,想不出一良策,以致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成天在念着“饼!饼!饼!”丫头听见了,以为李文察老爷要吃茶点,便把糕饼奉上。李文察手中接过丫头奉上的糕点,心头一亮,暗自想到:何不将药饼改成真正的茶点,这可是万无一失的办法呀!于是,李文察就派人把溪口最著名的做饼名师请来,经过再三磋商,把茯苓粉换成面粉作为皮,把药末换成香柑、芝麻、花生仁等料作为馅,拌以纯猪油精工制作,温火焙成高级茶点,然后把枕头饼作为贡品奉上皇帝。紫禁城里,上至天子,下至王公大臣,观此饼小巧玲珑,尝此饼香甜酥脆,莫不交口称赞。这样西山李氏的独家枕头饼,就成为民间求之不得的贡品了。
后来,西山李氏家道中落,他的后裔便以制作贡品枕头饼作为谋生之道。从此,世代相传的枕头饼的制作方法就逐渐流入民间,成为平和县具有民间特色的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