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年-年),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市人,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字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更是让张恨水的声望在民国年间达到了顶峰。
要想知道张恨水在民国时有多红,请耐心看完本文的简述,你就明白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里,在上海市和北平市出现了通俗小说热潮,这是当时文坛独特的文学风景。
通俗小说兴起于清末民初,是应城市市民的阅读需求而生的。同时也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旧的封建文学受到冲击,通俗文学凭借现代化都市的纷纷出现,且报纸、杂志、广播等现代媒体迅速发展,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年4月,张恨水在《世界晚报》副刊《夜光》开始连载九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连载长达57个月,小说曲折引人入胜,顿时轰动古城。
近五年时间里,无论寒暑风雪,每天下午两三点,便有大批读者,排在报馆门口,等待当日晚报发售。连载到第十三回时,由《世界日报》出版单行本,甫一出版,即告售馨。接连再版,仍被抢购一空。年将一集、二集合并出版,也很快脱销。
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春明外史》,分上下两函十二册。读者争相抢购,轰动大上海。
《春明外史》写的是报馆记者杨杏园的爱情故事,而读者感兴趣的,是该小说鸟瞰北平市民生活的开阔视野,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冷峻深刻。
小说已具有新闻纪实的特征,为读者提供社会秘闻野史般的价值。有人说该小说展现了一轴二十世纪20年代北京全景式的风俗画卷。其间有军阀、官僚、政客、遗老、遗少的醉生梦死、横行不法,更有穷苦百姓的愚昧和痛苦。
更有甚者,有人将《春明外史》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认为时文彦是徐志摩,胡晓梅为陆小曼,韩幼楼为张学良,魏极峰乃曹锟,何达是胡适,金士率则为章士钊等等。
《春明外史》在连载过程中,还发生过“请命”的风波。报上连载到小说第二十一回,写到梨云身染重病命悬一线时,读者纷纷给张恨水写信,求他笔下留情,无论如何别让梨云死去。甚至有些读者还给梨云开了治病药方,挽其性命。
《春明外史》在上海格外轰动,小说描写的社会琐事,在更商业化的上海,对文学的娱乐性、趣味性更受欢迎。
年春,继《春明外史》后,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在北平《世界日报》副刊连载了64个月后才结束。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在报纸上连载时间最长、最为轰动,也是给张恨水带来最大荣誉的作品。
《金粉世家》以“六朝金粉”的典故,以豪门公子金燕西与平民少女冷清秋的爱情故事为主轴,深刻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下贵族之家由盛而衰的命运,透视出官宦之家的种种腐朽、龌龊的生活与思想状况。
小说通过金、冷的爱情悲剧,探讨了不同门第的婚姻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是否可以调和的问题。小说篇幅很长,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金燕西以各种手段骗取了冷清秋母女的欢心,然后未婚先孕,仓促成婚。
但是,金燕西禀性难移,仍在外寻花问柳。金父暴死,更无约束,放浪无羁。见家境败落,遂又与新军阀之妹白秀珠勾搭,与冷清秋感情彻底破裂。在一场大火中,冷清秋携子逃离金府,开始过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小说围绕着金、冷的爱情悲剧,展示金府这个权贵之家,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钩心斗角。
《金粉世家》很快就被拍成电影,电影院里观众如潮。那些评书艺人也将《金粉世家》改编成评书,在天桥一带的茶社,听说此书的人满为患,再加上电台的广播,《金粉世家》在当时家喻户晓。
如同说书之“无巧不成书”,《金粉世家》连载之时,也发生“请命”的风波。老报人万枚子读到冷清秋在那场大火中携子出走时,竟然与夫人泣泪涟涟。
读者读到颐和园昆明湖畔发现冷清秋丢失的鞋子,预感不妙,信函如雪片纷纷飞到张恨水那里,都不让张恨水写冷清秋殒命。当时北平著名画家许君武,也写信给张恨水,语气颇为不敬地指责他“笔下无情。
鲁迅的母亲鲁瑞与街坊邻居一样,也是张恨水的忠实读者。我们从年鲁迅从上海写给母亲的信中得知,张恨水每有新作,鲁迅便购其书孝敬老母。在信中说:
“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思》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读过此信,不禁让人感慨,母亲不读儿子铺天盖地的大作,反而偏偏喜欢阅读不入儿子法眼的张恨水的作品。不过,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张恨水在民国年间作为一位小说家,到底有多红了!
本文参考自:《民国清流之大师们的中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