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云

截至年底,泸水市69个贫困村中还有31个村未达到出列标准。面对最后的贫困堡垒,今年以来,泸水市余名干部下沉村组,省、州、市、乡(镇)、村五级联动,对26个贫困村挂牌督战,瞄准靶心,下“猛药”,向最后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坚决打赢深度贫困攻坚战。

打好脱贫“组合拳”奔向幸福新生活

 背包进山,开药方除病根

淅淅沥沥的雨中,泸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六库镇大密扣村包村督战领导田玉芝和驻村工作队员领着岩脚小组村民清扫房前屋后垃圾,手把手教群众整理家庭内务卫生。

岩脚是大密扣村最边远、最贫困的村组。挂牌督战工作开展以来,田玉芝和驻村工作队员多次背包进山入户,查找村民致贫症结。

田玉芝说,结合岩脚交通、土壤、气候实际,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在全力做好农村危房改造的同时,修建公路,引进云木香产业,开展人居环境提升,让贫困群众有好房子住、有稳定收入来源,有好日子过。

“现在,家家住进新房子,户户都在云木香基地里干活,日子越来越好了。”岩脚小组组长马古火说。

自把村新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挂牌督战中,围绕“百日攻坚”交叉排查问题清单,泸水市一个处级干部包一个村,以座谈访谈、明察暗访、查阅资料等方式,盯紧未脱贫户、边缘户、脱贫监测户,一户一户地过、一项一项地核,深入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督战情况,整合各类资源,协调市、乡(镇)督导组,开好攻坚“药方”,采取“日督进度、周督结果、月报小结”的方式,逐条逐项整改销号。目前,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7大类27个问题,泸水市完成整改25个具体问题,年省级脱贫攻坚考核中的14个问题,泸水市已全部完成销号。

 尽锐出战,兴产业富百姓

清晨,洛本卓白族乡色德村高山雨雾缭绕,亩茶园郁郁葱葱。

“再过两年就可以采摘了,每年预计可收益10万余元,群众又多了一条增收门路。”色德村委会副主任李秀华说。

色德村地处碧罗雪山之巅,生存条件恶劣,户名村民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

今年,泸水市开展深度贫困“百日歼灭战”“大走访、大排查”和脱贫攻坚“百日提升”等专项行动。色德村督战领导、挂联单位、驻村工作队、背包队、就业小分队打出搬迁安居、特色产业、兜底保障等组合拳,精准施策到户到人。

如今,色德村基础设施大变化。行政村公路硬化,新建4个党员活动室以及公共活动场所,村幼儿园、卫生室新建完成,村委会所在地有了排污排水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盏。中华蜂养殖、高山茶种植业蓬勃发展,外出务工就业成为村民新时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贫困发生率“归零”,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来到我们穷山村,帮我们修公路、发展特色产业,一心一意让贫困老百姓富起来。共产党的政策,真的没得说,共产党的干部,真是了不起。”色德村90岁老人陆玛干深有感触地说。

泸水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色德村包村督战领导姬林二说,省、州、市督导帮扶人员全面推广“乡村能人”“脱贫能手”培育培训,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和技能贫困,努力实现贫困群众近期脱贫,长期致富的目标。

洛本卓白族乡、古登乡、称杆乡、大兴地镇4个乡镇,是泸水市大部分“直过民族”聚居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加上特殊的一江夹两山的地理环境,有山无地、有地缺物。大部分群众分散居住在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山腰和山脊上,在陡峭的山岩上种包谷、洋芋谋生,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象突出,是泸水市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泸水市举全力,在中交集团、珠海市、水电十四局等帮扶下,资金、项目、人才向北四乡倾斜。在大兴地镇沿江坝区建起了亩火龙果,古登乡陡峭山地有了香橼产业,称杆乡高山村寨发展起规模养牛,洛本卓搬迁农户在扶贫车间务工增收……

干部入组,包干到户,莽莽群山瓜果飘香,村村寨寨笑声朗朗。泸水市像色德村这样一穷二白、极端贫困村寨,在各级干部日复一日的铿锵脚步中、辛勤汗水中,一个个破茧成蝶,欣欣向荣。

目前,泸水市累计投入产业就业扶贫资金14.09亿元,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18亿元,建成扶贫车间18个,实现产业对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户有效带动全覆盖,实现贫困户户均转移就业1.53人。发展核桃、草果、花椒、芒果、中药材等长效主导产业92.79万亩,建立龙头企业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贫困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组建培育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覆盖户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户,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目标。

进村入户,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走进泸水市称杆乡自把村,一幢幢小平房掩映在绿树红花中。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自把村位于高黎贡山大山深处,是典型的傈僳族村寨,21个村民小组户群众散落在崇山峻岭间,人均只有几分山地,经济发展落后,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84.16%。

“过去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茅草木板房。去一趟集市,来回得走一天。”在自把村工作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乔进章说,因为不通公路,上学不便,一些住在山上的孩子失学辍学。

如今,一条柏油路跨涧绕山,进村联户,村里“种草养畜”产业、土鸡养殖业蓬勃发展,村寨里农用车多了、砖瓦房多了,草果、核桃等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还办起幼儿园,年年都出大学生,“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的自把村底气和干劲更足了。

今年以来,州、市、乡领导干部挂牌蹲点督战,整合资源,建立村规民约,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开展“最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村容村貌每周一大扫除,家居卫生每日一晒。

自把村旧貌换新颜,成为美丽和谐宜居村庄。道路干净平坦,建起了太阳能路灯,有了文艺队,被评为怒江州“乡风文明示范村”,为未来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傈僳族群众在村史馆唱“摆时”感党恩

泸水市聚焦贫困乡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七改三清”工作,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建成自然村公厕座、户厕座,建成村内户间道路.62万平方米,乡(镇)、村寨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分别达%、86%。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泸水市累计选派名能力强、有担当的科级以上优秀干部担任71个村的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选派名科级后备、涉农部门、有基层经历、有驻村经验、懂民族语言的“五类干部”下沉脱贫一线驻村,全面构筑起了“处级干部挂乡包村、部门挂村包组、干部挂户包人、全面下沉作战”的脱贫攻坚战斗网,形成了尽锐出战全面总攻的态势,脱贫攻坚工作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化推进,启动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组织保障、体制机制、项目储备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如今,泸水市各族人民住房更好了,收入更高了,保障更实了,环境更美了,贫困群众动力更足了。”泸水市扶贫办主任刘德华说,截至目前,泸水市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得到解决,31个贫困村、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亮点

大密扣:

产业兴村寨美

秋季,走进泸水市六库镇大密扣村,登上村委会屋顶向远处眺望,亩油茶郁郁葱葱,亩核桃环村绕寨,亩花卉清香扑鼻,清澈的河流两岸,一栋栋安居房、平顶房掩映在茂林修竹中,让人心旷神怡。

大密扣村地处碧罗雪山山腰,土地肥沃,树木茂密,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有高原草甸、九十九塘、自本山等风景区,曾因石缸河小组矿山开发而繁荣,也因矿区泥石流爆发而没落。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六库镇党委政府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利用该村丰富的林地资源,引导群众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岩脚小组村民马务力与同伴正在云木香生产基地除草。马务力与妻子、两个儿子从去年4月开始就在基地务工,苦干一年,一家人收入12万元,马务力重新盖起了一间新房,购置了汽车和摩托车,生活大变样。

以往,居住在这里的50多户彝族、白族群众住木板房,吃包谷饭,日子艰苦。年4月,大密扣驻村扶贫工作队引进泸水大密扣鑫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岩脚小组发展上千亩云木香种植,当地村民依靠务工、种植云木香,日子有了奔头。仅去年一年,合作社就累计发放劳务费、土地租赁费等各种费用达万元,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人增收。

艳阳下,泸水分蕊鲜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密扣小组鲜花种植基地,20多名群众正在田间地头里翻土、除草。芬芳的花香弥漫在田野中。

去年,驻村工作队与云南月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成立泸水分蕊鲜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闲置土地,以订单农业方式,在大密扣小组发展亩花卉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山区农民增收渠道。

建档立卡贫困户何李军家有6口人。泸水分蕊鲜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大密扣小组种植鲜花,他把自家的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又贷款5万元入股,如今他在基地务工,一个月有元收入。

“现在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鲜花销路不用愁。”何李军说,家门口务工,既能照顾家人,又有稳定收入,日子正逐渐好转。

行走在昔日爆发泥石流的采矿区,沟沟箐箐核桃葱茏,山山岭岭油茶飘香。

目前,大密扣村绿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亩核桃、亩油茶、0亩云木香、亩刺笼苞、亩花卉,在扮靓村寨的同时,也鼓起了老百姓的钱包。

一线传真

 搬离大山踏上致富路

“十三五”期间,泸水市陆续有近00人搬出大山。

从南端的上江镇到最北端的洛本卓乡一路沿江而上,坐落在公路沿线的安置点格外显眼。高大的楼房,绿意盎然的环境,曾在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学习新技能,开启美好新生活。

从六库镇赖茂村搬迁到丙舍坝安置点的拉们身有残疾,他曾在广东打工,学会了焊锡、穿主板、焊电池、装扬声器等技术活,拥有一个蓝牙耳机加工作坊是他一直的梦想。了解到这一情况,丙舍坝安置点管委会帮他申请了00元政府贴息贷款,腾出两间办公室作为生产车间,还为他免了水电费用。如今,拉们的“天明蓝牙耳机加工厂”已开始运营,20多名小区居民在这里上班。

丙舍坝安置点管委会主任、驻点扶贫工作队队长段雪阳说,搬迁进城后在家门口上班,既能够照顾到家庭,又能够增加收入,大家都很高兴。

称杆乡恩感思落安置点棒球扶贫手工作坊内,60名安置点群众正在飞针走线,一派繁忙的景象。生产车间于今年3月试生产,据介绍,技术熟练的工人一天收入可达元。

称杆乡阿赤依堵村村民密小妞家里有4口人,孩子才5岁,不能外出务工。搬迁到恩感思落安置点后,勤快肯学的她很快成为棒球车间的熟练工人,一个月能挣多元。

聚焦搬迁群众有事干、有活做、有收入,泸水市坚持务工就业和产业发展两手发力,设立安置点就业服务站(点)15个,通过分类、分批培训,实现搬迁群众转移就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同时在迁出地开展核桃提质增效、退耕还林种植花椒、特色经济林果种植6.95万亩;引进合作企业种植芒果、柑橘等,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余人;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探索建立直销直供、订单农业等模式,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成安置点电商服务站点5个,为搬迁群众提供新的就业平台。

“十三五”期间,泸水市完成了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计划任务和户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工作。并承担了外县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任务,共建成17个集中安置点、1个分散安置点。搬迁群众涉及8个乡(镇)、64个行政村、个自然村。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泸水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中,做到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社会治理同步介入、基层党组织同步成立、地质灾害同步治理、后扶产业规划同步跟进。全市集中安置率达到99.61%(城镇化率达到78.8%),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共建成幼儿园9所、小学2所、中学1所,建成9个安置点医务室和1个安置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并设立便民服务中心11个;建成养老院2所、红白理事会场所16个,社区综合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实现党组织全覆盖。

云南网记者李寿华通讯员胡陈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pindaigou.com/amjtyf/112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