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b刘强东的又一个大杀器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

年9月,京东正式确定要做金融业务,刘强东指定时任京东商城CFO的陈生强统筹全局。在一次国外出差的路上,坐在副驾驶的陈生强问开着车的刘强东:京东金融让我去做,你有什么要求?

刘强东没有提任何要求,而是提到了两个原则:

第一、这个世界上最长久的事请,是做最苦最累的活,这是最有价值的事情,要去做;

第二、如果公司能赚块的利润,赚70就可以了,留下30块,不管给上游供应商还是让利给客户,实在都让不出去,你就给团队加福利发奖金都行,反正你只能赚70块钱。

年正值中国互联网上半场的尾声。O2O、网约车、互联网金融……各种风口层出不穷。投资人和创业者像打劫一样,疯狂抢占各种地盘,烧钱、补贴模式开始大行其道。大家都在试图速成,赚快钱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王道。所以,当时刘强东对陈生强提的两点建议,显得“很不合时宜”。

摆在陈生强面前的挑战是,第三方支付已经先后被阿里、腾讯拿下,诞生新玩家的机会非常渺茫;而当时蚂蚁金服、陆金所都已成立,并且割据一方。

在陈生强看来,别说京东金融成为日后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巨头”,就是怎么找到一条生存之路,都是问题,更不会想到如今成为估值亿人民币的超级独角兽。

千亿估值的秘密:帮助传统机构赚钱

在最合适割韭菜的年代,却做最累、最苦逼的生意,这是刘强东和陈生强在年对京东金融的定位。陈生强的理解是,这是京东的基因:无论是B2C自营模式,还是自建物流、仓储,京东一直都是电商领域“老黄牛”的代表。

基因决定路径。京东作为中国最大的B2C平台,核心资源无非两块:中小企业供应商(B端)和数亿消费者(C端)。京东金融怎么做,首先就应该考虑这两端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追什么风口。

在第一波互联网金融浪潮中,这类生意非常好做:各家公司将传统金融业务放到线上交易,手段简单,利润却源源不断,典型的赚快钱、割韭菜的做法。

陈生强说这不是京东的做派,也应该不是京东金融的打法。所以他给京东金融设立了“生死时间”:要求团队每3个月必须出一款优异的产品,“否则大概率会死”。

而且每一款产品,陈生强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和同类型企业相比,客户体验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做不到这些,便是零价值。”

就这样,年12月底,京东上线了“京保贝”;转年2月,上线爆款产品“京东白条”,3月30日“京东小金库”和“京东支付”,7月1日上线京东众筹……

在京东上市的年,京东金融架构起了七大业务板块,陈生强交出了第一年的成绩单。但此时,他发现这些业务并不能构建起京东金融的护城河,说白了,你能做,别人也能做。

金融的核心是风险定价,不能因为加上了“互联网”三个字就改变其本质。这是陈生强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升华。

互联网金融刚诞生时,传统金融机构基本看不上,原因便在于薄弱的风控——这不是说把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就能解决的。

不仅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机构也为风控头疼。年,各大银行曾爆发“坏账门”,据统计,涉及银行的平均坏账亿,平均坏账率1.5%,名单中的18家银行,共计坏账达1万亿之巨。

企业的成功在于把控本质,如京东零售狠抓产品和物流两头,陈生强将京东金融的初步核心确立为风险定价,为金融机构保驾护航。

传统金融模式中,贷款一亿和贷款一万的流程几乎一样,但前者的收益是后者的N倍。体量小的生意,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处理,因为综合算来,做一个小单很有可能是负收益。

基于这样的局限性,很多金融产品的目标客户很有限:大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高净值的人群,产品只服务于特定区间。

因此,尽管“金融普惠”的理念倡导了很多年,小企业和诸多个体还是没有任何感觉。金融机构不愿意做普惠,因为从成本结构看来,这样的买卖做一单亏一单,与生意的逻辑完全对立。

陈生强开出的药方是,用科技手段帮助传统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加收入,而不是颠覆或者替代它们。

年,多条产品线仍在摸索之际,京东金融便开始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的归纳、推演,架构了第一代风控模型。到年底,该模型已更迭至第九代,变量达60万。基于过去的数据,该模型还能预测未来,即可能会出现的新型风险,而不只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归纳。

由于数据全部自行处理和运转,京东金融大大削减了传统风控模式带来的巨额人力支出和时间成本。最苦、最累的生意,居然也可以变得如此性感,这是互联网下半场给陈生强最大的启发。

下半场制胜法则:线上与线下融合

中国经济有三驾马车,中国互联网公司其实也有三驾马车:流量、融资、需求。流量就是人口红利,但这个红利期已经结束了;融资就是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获取流量、获取市场份额,但这个方式越来越不work了,最近外卖、共享单车等赛道的洗牌就说明了这一点;只有深度挖掘用户(客户)需求,才是王道,这种增长方式永远不会过时。

但对需求的挖掘,靠传统方式也难以为继了。比如电商如果还只是拼价格,而不是商品质量、用户体验,护城河就会越来越小;O2O如果只是拼人力成本,而不是效率,必然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之所以产生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独角兽公司,就在于技术进步催生的新的消费场景。所以,互联网下半场的关键,其实是回归技术。以往单纯靠模式、靠CopytoChina打时间差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增长周期,也来到了攻坚深水区。

其实过去几年金融行业在中国一直都是互联网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pindaigou.com/amjtyf/126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