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生,一个化名昭示的史实

年,本人为写作《红色华润》一书搜集史料,这部“华润史”要从年写起。

华润公司的创始人叫秦邦礼,曾化名杨廉安、杨琳。他的哥哥叫秦邦宪,化名博古。哥哥出生于年6月,弟弟出生在年底。

博古,这是写“华润史”绕不开的人物;如何写博古,这关系到“华润史”将要体现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于是,我的史料搜集加入了“博古”、“遵义会议”、“共产国际”、“斯大林”“五次反围剿”等等主题词。

我是在文革中长大的,关于博古的记忆,主要是反围剿和遵义会议。直到年我才知道,博古出任我党总负责人是经过共产国际认可的,当时他只有25岁;遵义会议时,他28岁半,依然是个青年。

当时,毛主席42岁,是成熟的中年人。

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博古“总书记”的职务被撤销。

5月,党中央决定派陈云返回上海,向共产国际驻上海的代表汇报这个历史性变化。将跟陈云一起参与汇报的人员有三位,应该是党中央指定的,陈云一向谨慎,不会擅做主张。

陈云摆脱一路风险,回到上海,可是,驻上海的共产国际已经瘫痪,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中。8月,陈云一行决定去莫斯科直接向共产国际汇报。

从公开的文件中可以看到,在苏联,向斯大林汇报时,参与人员包括:陈云、潘汉年、严朴、方一生。

前三位都大名鼎鼎,我们熟知他们的故事。

方一生是谁?这成了一个谜。

他们四人,应该都是与遵义会议有关的人。我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没有方一生的任何信息。这个人,应该是红军时期的老革命,为什么没有记载呢?难道是牺牲太早?

华润曾隶属于外贸部。在外贸部档案馆,我查阅了个卷宗。有一天,在一份文件里看到:秦邦礼在苏联期间化名方一生。

注:秦邦礼(曾化名杨廉安、杨琳、方一生)

方一生就是博古的弟弟秦邦礼,看到这里,我兴奋不已。我意识到,这个偶然的发现让我找到了一个历史支点,有了这个支点,关于华润史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形成了。

方一生没有参加遵义会议,党中央却派他参加了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的全过程,这本身体现着我党的政治智慧,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至少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

第一,秦邦礼受中央委托参加汇报,这表明,哥哥秦邦宪对遵义会议的决议是认同的。弟弟秦邦礼不是去向斯大林述说哥哥的委屈,而是去表示赞同。他们的选择与革命前途有关,与个人前途无关。

第二,这也说明: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代表的党中央,光明磊落,遵义会议的决议不是蝇营狗苟的猫腻,而是光明正大的决策。向共产国际汇报,参与者有秦邦宪的弟弟,汇报内容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双方的态度。一方是新上任的三人团,一方是刚下台的总书记,双方在党的命运、军队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面前,观点和态度达成了一致。

第三,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认同了他们的汇报,也认同了“三人领导小组”取代秦邦宪的决定。

第四,在共产国际工作的王明,他企图回国取代“三人组”的可能性失去了共产国际的背书,不再可能得到斯大林的支持。

随着“方一生”的出现,我对遵义会议的认知更加全面了:“三人团”的产生,不仅是全党全军为挽救危亡所达成的共识,同时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

秦邦宪,他是一位以大局为重的伟人。

方一生的出现,让很多谣言不攻自破,让很多狗血的政治假想不攻自破。

遵义会议以后,秦邦宪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等职。西安事变和年和谈,他代表我党与蒋介石谈判;他在长征后曾回到南方,恢复白区地下党组织;他翻译马列著作,带领我党高级干部读马列原著;他创办《新华日报》。秦邦宪鞠躬尽瘁,直至年去世,被誉为“四八烈士”,享年39岁。

弟弟秦邦礼在莫斯科学习两年,回国后在延安党校任教,年被派到香港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创建华润公司。年去世,享年60岁。如今的华润公司是一个资产超万亿的大型国企。

哥哥秦邦宪,弟弟秦邦礼,他们用一生的奋斗践行了他们的入党誓词,那就是:“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年,在陈云诞辰周年的时候,本人在北京的纪念大会上选读了《陈云与华润》发言稿。随后,本人发表了系列文章,其中,“方一生”、“两白一黑”等等话题,填补了党史研究的相关空白。《红色华润》一书,则第一次全面记录了我党领导的海外贸易史(-)。

注:博古与毛泽东、周恩来在一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pindaigou.com/amjtyf/83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