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补肾中药
中医学将具有补益身体作用的药物称为补益药,俗称补药。它是以补虚扶弱,补益人体气血阴阳虚弱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虚证的药物,所以也俗称补虚药。
按照中医的理论,人体虚证有脏腑、阴阳、气血的不同,所以有补心、补肝、补肺、补脾、补肾的区别,其中又各自有阴阳气血之分,自然补益药也就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几个大的类别。以下再加之五脏的不同,这样补益药也就越分越细了。
但是,由于中医学把人体看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人体的虚证多表现为整个人体的症状,加之"肾为人体生命之本",所以,肾虚证就成为各种虚证的共有表现,补肾药物也就成为整个补益药的基本用药了。其中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主要适用于虚寒证,药性偏温;补阴药主要适用于虚热证,其药性偏凉。从五味来讲,"补药多甘",故多为甘味。需要指出的是,补虚药不等同于人们常说的营养品、强壮药,它也是根据人体阴阳虚弱的不同,补损益盛,调整阴阳,所以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使用。以下仅介绍一些临床常用的补肾中药。
本期为大家介绍常用补肾中药五味子。
五味子
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酸、甘,温。归肺、心、肾、脾经。
益气滋肾,止咳,止汗,止泻,涩精,生津,安神。
(1)久咳虚喘。本品味酸收敛,甘温而润,入肺能敛肺气,益肺气,主治肺虚久咳,可与其他敛肺止咳药同用,共收益气敛肺止咳之效。如五味子丸。本品既能上敛肺气,又能下滋肾阴,为治疗肺肾两虚,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肺肾两虚喘咳,需与滋补肺肾之品同用,共收敛肺滋肾,纳气平喘之功。如七味都气丸,以之配伍山茱萸、熟地、山药等药。本品长于敛肺止咳,但配伍温肺化饮祛痰之品,亦可用于寒饮咳喘等证,如《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以之与干姜,细辛等同用。
(2)自汗,盗汗。本品既能益气固表止汗,又能滋阴生津敛汗,其敛汗力强,为治疗虚汗证之常用药物。治气虚自汗津伤者,需与补气养阴之品同用,共收益气固表、养阴生津之功。如《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以之与人参、麦冬同用,近年来,该药方研制成针剂、片剂的生脉饮,广受中西医临床的欢迎。治疗肾虚咳喘时、常与滋阴药同用,如麦味地黄丸,以之与熟地黄、山菜萸、麦冬等药同用。
(3)久泻不止。本品能涩肠止泻,兼能补益脾肾之气。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者,常与其他温补固涩之品同用,共收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功,如《内科摘要》四神丸,以之与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配伍,临床疗效颇佳。
(4)遗精,滑精。本品能补肾涩精,为治肾虚精关不固的遗精、滑精之常用药。治滑精者,常与温肾涩精之品同用,共收补肾助阳,涩精止遗之功,如《世医得效方》桑螵蛸丸,以之与桑螵蛸、附子、龙骨等配伍。
(5)津伤口渴,消渴。本品具有益气生津止渴之功,且有滋肾作用。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者,常与人参、麦冬等补气养阴之品同用,共收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多与滋阴清热之品同用,共收清退虚热,养阴生津之功,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以之与山药、知母、天花粉等药配伍。
(6)心悸、失眠、多梦。本品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治阴血亏损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常与补益心肾之品同用,共收滋养心肾,宁心安神之功,如天王补心丹,以之与麦冬、丹参、生地、酸枣仁等药配伍。
煎服,3~6g;研末服,1~3g。
文章来源:《张大宁谈肾病与肾保健》
编辑
常泰然校对
王梓
责编
陆静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