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阅读者
书单说明
书单推荐以年的中文出版物为主(只有个别是年12月出版的),分为四大类,按出版时序排列:(1)主题推荐;(2)年度著作;(3)年度译作;(4)再版新读;再者,如去年一样,最后设有“年度国产电影”和“年度国产电视剧集”两个类别。01主题推荐(2种)
《过去之死》
作者:[英]J.H.普勒姆
译者:林国荣
华夏出版社
-3
这本小书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其原始文本《过去之死》(),而在尼尔·弗格森(NiallFerguson)为该书年重印本所写的导言。普勒姆(J.H.Plumb,-)让我想起顾颉刚(-),因为他们的史观大同小异,也就是最流行的现代史观,把“过去”与“历史”相对立,认为所谓“过去”都是层累造成的神话传说和道德教化,即“伪史”,因此现代职业史学的天职就是“杀死过去”:“既不能接受上一代历史学者对过去的阐述,更不能接受本国社会大众对过去的见解。”
一代又一代的“新史学”都坚信,“真正的过去或历史”只存在于最新的专业史学期刊中。但弗格森问道:“职业史学家们藐视对过去的一切记忆,只保留那些借由他们自己的研究得到印证,并在行内的权威期刊上发布出来的历史记忆,这是否明智呢?”在他看来,“过去之死”恰恰导致“历史之死”,因为职业史学“最终创造的不是一个新的,得到改进的过去,而是一个真空”!他说普勒姆比别人略高明之处就在他当时已隐隐担忧“职业史学家们很可能会把事情搞砸。仅仅一代人之后,普勒姆担心的既失去过去,也失去历史的社会噩梦便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幻象了”!
弗格森因此忍不住在其导言的一开始就大谈神经科学界最著名的病人H.M病例。H.M是一个27岁的聪明人,但有癫痫。一名脑外科医生为他做了脑组织切除手术,缓解了癫痫,但同时摧毁了他16岁以后的一切记忆,更糟糕的是根本摧毁了他的记忆能力,H.M以后什么都记不住了!弗格森说,好以“历史批判精神”自我标榜的现代职业史学就好比这个脑外科医生,病人则是整个社会,“要把握普勒姆这本小书的意向,只需要想象整个社会都已处于H.M的境遇当中就可以了”。
推荐人:甘阳(清华大学)《王赓武谈世界史:欧亚大陆与三大文明》
作者:[新加坡]黄基明
译者:刘怀昭
当代世界出版社
-11
本书英文版于年出版,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全书由作者同王赓武先生就世界史进行的对话构成,在晚近十年的“世界史热”中可谓独树一帜。
与坊间充斥的全球史著作的大而无当不同,王赓武紧紧围绕“陆地-海洋”历史冲突的框架阐述自己的文明史观,构建了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世界史叙事。在他看来,前现代的世界史在于处于欧亚中心的游牧民族同处于欧亚边缘的西欧和中国的互动,直到西欧成功突围,通过征服海洋消解了来自欧亚中心的压力,最终由英美形成对欧亚大陆的围攻。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大陆国家在与海洋国家的斗争中失败了”——“作为英美帝国体系需要攻克的最后一个陆地大国,中国的发展是想要超越大陆的局限”。
王赓武认为,俄罗斯的失败说明,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平衡两种形式的力量似乎是唯一的出路”,“而今世界上唯一一个还能够具备如此气魄的国家就是中国”。同时,他不忘指出,“中国在海上的力量一直受到其在陆地上的脆弱性的制约”,“美国则不受这样的制约”。
全书充满地缘政治学的睿见,令人耳目一新,足以说明“国际关系研究中出现的范式转移”。难能可贵的是,王赓武先生在五百年来世界史的大事因缘中充分肯定了儒家文明的历史韧性。
推荐人:徐戬(河南大学)谈世界史,绕不开欧亚大陆,更具体地说,绕不开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三大延续而又显著的文明:在西亚、北非和南欧这些相邻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地中海文明,毗邻印度洋并向东延伸到南中国海的印度文明以及处于这一大陆以东并波及太平洋边日本诸岛的中华文明。三大文明彼此之间不同的构造,直接塑造了世界近代历史的演进轨迹。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因几千年来,一直缺乏海上对手与之抗衡,所以,其统治者往往立足于大陆践行一种“自卫性”的权力运作模式,而几千年来地中海主要海权力量之间展开的一场场无情的争霸则孕育出了一种“进犯性”文化,这种文化产生了要将其他陆地与海洋全部纳入自己掌中的帝国。可以说,肇端于五百多年前的这场跨洋性扩展彻底改变了三大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当斗争从地中海扩展到大西洋,使那里成为第二个地中海。欧美控制了这个地中海,而这个地中海又逐渐控制了整个世界。直到今天,地中海文明仍旧继续为世界其他地区确立新的系统规范,整体上全球性仍是海洋性的。
序言开篇便呈现此等全球性框架,王赓武先生意在彰显海权主要是美国式的“攻守兼备”型海权之于全球霸权的重大意涵所在。英国之所以输给美国人,是因为缺乏大陆作为纵深之地,纯粹的海上力量永远难以为继;而美国能够赢得冷战,也是通过将苏联牢牢限制在大陆之上令其窒息。当历史得到适当诠释时,过去能对我们如何把握现状产生莫大的影响。既然与美国一样,中国亦为海陆两栖国家,且业已成功地在陆上实现了强势,既然中国是唯一可以提供且自身愿意提供另类选择的地方,提供一种可以与现时盛行全球的地中海海洋文明相抗衡的政治文明,那么他客观上就需要在海上也建立起自己在全球的一席之地。阅读这本微言大义的小书,感悟很多,这或许是最深彻之感悟。
推荐人:魏磊杰(厦门大学)02年度著作(7种,提名1种)
《拥彗先驱:走向政治史学》
作者:刘小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
晚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出现“世界史热”,刘小枫教授的《拥彗先驱:走向政治史学》一书可谓正当其时。作者提出的首要问题是:在新中国崛起的“世界历史的Kairos(关键时刻)”,如何重新认识中国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重新塑造中国的世界历史意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在于,我们自身的文明正置身于世界文明的危机之中,而我们自身对此危机却不见得有起码的清醒认识。
年春,刘小枫教授主持的“经典与解释”大型丛书开设了一个新的子系列“政治史学丛编”,《拥彗先驱》的副标题“走向政治史学”明显与这套丛书形成呼应。《拥彗先驱》由六篇独立的论文结集而成,看起来相互没有什么关联,但篇目安排又显得颇有深意,因为,首尾两篇的论题都涉及中国史学,涉及的历史时刻若对照起来看则意味深长,令人浮想联翩。全书中,《被斩首的人民身体》篇幅最长,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展现了作者所要“走向”的政治史学的纵深,却也难免让史学界感到不适。因为,“人民主权的王权论”或“国王观念的永恒性”一类论题,与当前史学界的习惯观念极为不协调。
《新史学、帝国兴衰与古典教育》篇幅不长,内容却很丰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堪称统摄全书的线索式问题:西方文明史如何既连贯又断裂?百年来,“西方”这一“充满历史断裂的文明概念”曾迷惑了几代中国学人,首倡“新史学”的梁任公未能意识到,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一元性”的中国史书和经书正是中国史学界抵抗民主化的“全球史”的利器。尽管如此,在作者看来,梁任公提出看待世界历史需要有“极敏之眼光,极高之学识”的洞见完全正确。
《拥彗先驱》让今天的史学研究者面临的难题是:基于民主化的“全球史”意识,我们还有可能习得“极敏之眼光,极高之学识”吗?
推荐人:贺方婴(中国社会科学院)《俄国征服中亚战记》
作者:李硕
中信出版集团
-3
李硕先生擅长战争史研究,他不辞辛劳,致力改写和修订捷连季耶夫的《征服中亚史》,而出版了《俄国征服中亚战记》。该书不仅精简和重新编排了捷连季耶夫原著中琐碎繁杂的史料,使之清晰流畅,井井有条,更将原著中的第一人称视角转换为更加客观的旁观者视角,并辅以背景介绍和相关分析。其文笔优美流畅,并配有多幅精美图片,十分适合初学者了解英俄大博弈的过程。倘若与霍普柯克《大博弈》一书对读,则尤添兴味。
自年代起,至年止,英俄两大世界性帝国之间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明争暗斗,范围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巴尔干半岛,从小亚细亚到东北亚,几乎贯穿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横轴线。从某种程度上说,20世纪的美苏冷战确实像19世纪英俄“冷战”的升级版,且后者对于清王朝内政外交的深刻影响,并不亚于美苏冷战对于新中国的影响。英俄“冷战”的直接参与者、前印度总督乔治·寇松(GeorgeCurzon)在年时曾说道:“突厥斯坦、阿富汗、跨里海、波斯——对于许多人而言,这些名字都只透着一种十分遥远的感觉,或者是某种关于离奇沧桑和逝去浪漫的记忆。对我来说,我承认它们都是棋盘上的棋子,棋盘上正在进行一场统治世界的博弈。”他划定的这块儿区域正是英俄“冷战”的主要部分——中亚“大博弈”(theGreatGame)。
“大博弈”直接导致了清代中国的边疆危机,其遗毒至今干扰新疆、西藏的和平稳定。遗憾的是,除近代边疆史研究者外,它并没有得到今天广大国人的充分重视。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历史作家霍普柯克的《大博弈》一书,多少填补了相关领域的部分空白。然而,来自俄国方面的论述仍付阙如。事实上,早在年代,我国史学界就已经开始严肃对待19世纪俄国在中亚的扩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比如社科院近代史所自年起就陆续编写出版了四卷本的《沙俄侵华史》(人民出版社,、),同类作品还有《沙俄侵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沙俄侵华史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人民出版社,)等,都直接涵盖了俄国方面在19世纪大博弈中的所作所为。自年代以来,沙俄侵略史虽然不再热门,但仍不乏佳作问世,例如吴筑星的《沙俄征服中亚史考叙》(贵州教育出版社,)以及王治来、丁笃本等人的《中亚通史》(新疆人民出版社,)等。所有这些著作中,史料价值最高的当属捷连季耶夫的《征服中亚史》。作者是大博弈时期的对英强硬派,曾亲自参与了俄国征服中亚的战争。该书不仅详细记录了他的亲身经历,更认真分析了当时的俄国对外政策和英俄关系,是研究近代中亚史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目。
不过需要向读者强调,尽管李硕先生之于《俄国征服中亚战记》居功至伟,但该书毕竟脱胎于《征服中亚史》。也许出于商业原因,出版方存在刻意淡化捷连季耶夫原著信息之嫌,读者倘若有意研究英俄中亚“冷战”史,仍应以捷连季耶夫原著为主。
推荐人:傅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
作者: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
年底至年初,在游历欧洲,目击巴黎和会,并亲历“西班牙大流感”(实则源于美洲)疫情之后,梁启超写下这样的词句:“社会革命恐怕是20世纪史唯一的特色,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早在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就在其政论中用了“世纪”一词(如年的《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探讨一个新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形态。但恐怕要等到一战之后,他才对社会革命与二十世纪之间的关系,形成如此清晰的自觉判断。
一个世纪之后的年,汪晖的著作《世纪的诞生》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作者计划撰写的“20世纪的中国”系列的第一部,而这个新的系列,是如同“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系列那样宏大的写作计划。作者指出,十九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其实并没有“十九世纪”这个观念,一直要等到世纪之交,在东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甚嚣尘上的历史情境中,他们才开始用“世纪”(而非王朝纪年、黄帝纪年或孔子纪年)来指称正在开始的新时代;因而,他们是在意识到了“二十世纪”的存在的时候,通过追溯它的前史,才将上一个时代命名为“十九世纪”。从这种对于新时势的自觉之中,逐渐生长出一种新的政治形态,以及一种新的政治主体性。
《世纪的诞生》要思考的“二十世纪”,并不是百年时间的自然绵延,而是与剧烈的社会革命相关联的“短二十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界定的“短二十世纪”始于一战爆发,终于苏联解体,苏联的兴衰是其“短二十世纪”论述的隐秘线索。不过,霍布斯鲍姆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仍未摆脱“欧洲中心”的色彩,在其框架之中,中国的位置是模糊不清的;作者在新自由主义的高峰时期回溯历史,其论述不可避免地带上某种灰暗阴郁的色调。相比之下,《世纪的诞生》突破“欧洲中心”视野,从更为广阔的全球视野展开思考,尤其是将中国的历史经验置于关键的位置,重构“短二十世纪”的历史叙事,并从业已终结的世纪内部寻找探索未来的动力。相比于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汪晖《世纪的诞生》更具有面向未来的意义。
年震撼全球的新冠疫情所带来的连锁反应,让各国敏感的思想者意识到,时势已经发生深刻变化。21世纪看来并不是对19世纪的回归和重复,而是在20世纪的探索基础之上展开其可能性。《世纪的诞生》在这一时刻诞生,它并不是唱给怀旧者的还乡曲,而是激励探索者和创造者的纪念碑,值得所有关心世界与中国未来秩序走向的思想者认真阅读。
推荐人:章永乐(北京大学)《星火的启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作者:金冲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
本书叙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赣南闽西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历程,分析了黄麻起义、湖南农民运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的历史过程与成败得失,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极有启示。本书材料丰富、叙述流畅,极具史家见识。
毛泽东在年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
本书通过具体的案例,告诉某种程度上已经对20世纪中国革命甚感隔膜的人们,何谓工农武装割据、何谓人民战争、何谓群众路线、何谓政权建设。读完本书,可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一个较为完整而生动的认识,可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治团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不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意义重大,而且值得以政治为业者仔细研读,提高政治见识与政治判断力。
推荐人:王锐(华东师范大学)《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
作者:巫鸿
湖南美术出版社
-6
艺术史是现代西方史学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这一建制的某种核心推动力;及至今日,艺术史(乃至所谓“世界艺术史”)已成为西方通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19世纪英国大文人罗斯金的名言是:欲了解一民族之文明,行动之书、言辞之书、艺术之书,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比较古代史家的作品,罗斯金此言当然完全是现代的新观念。这一新观念一般认为根源于“文艺复兴运动”,其后则与德语地区如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等等一系列推重与研究息息相关;德语的大史学家布克哈特堪称“艺术史”的奠基者,其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奠定现代西方史家对于文艺复兴的正统解释,此书第一篇即名为“作为一种艺术工作的国家”,换言之,“艺术”、“艺术史”地位之高涨,实与现代西方国家与文明的自我认识密切相连。
中国艺术史研究,在国内人文教育的地位则有些尴尬,这恐怕是因为其背后的文明史意识尚不够明确。但无论如何,青铜器考古、艺术考古等等在中国文明史研究中已成显学。再者,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等早已产生广泛影响;近期以来,巫鸿先生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等研究也深入到通常的历史研究领域。年这部新出版的《第一堂课》,对于从事大学人文教育的教师来说,尤具参考价值,这部书汇集了作者所授的24门课程的第一堂课讲稿,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
哈佛和芝大的美术史课程都分为三个档次。最基本的一级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核心课程”,目的在于为“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知识修养。中间一级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可遴选的课程,专业程度因而随之增强。最高一级是给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开设的小型讨论课,这种课程强调不间断的互动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本书所收的讲稿三种课程都包括,根据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的课程着重于美术史的历史演进和观察方法,下编中的课程较有专题性,强调的是观察美术史的视点。
由此而言,最基本一级的“核心课程”特别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