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我们常能见到一些病人拿着一张处方来问医生,某某人因为得了和自己一样的病吃了这张处方就好了,为什么自己吃了却没什么好转。这就如同别人穿着合身好看的衣服,拿来套在你身上,有可能恰好合身,但也有可能颜色、长短、大小等不合适。因为虽然衣服多按加大、大、中、小号等进行划分,但由于款式、版型、材质等不同和自身所处阶段的不同(例如年龄、身材、个人喜好等变化),你可能前两年穿某品牌小号的正好合适,今年穿却不合身或者不悦目了。
市面上出售的西药和中成药,实际上就是一个处方制成一种药治某种病,如果真是那么简单,大家都到药房里对照着病名购药就可以了,为什么还医院里排队挂号看病呢?
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
A:病同证不同
首先要弄清楚病与证有什么不同?简单的说,病即是对一组症状或一个病理状态的总体概况,类似于一种概念。例如:感冒(包括对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头晕、恶寒、发热等一系列症状的一个概括)。
再如:糖尿病(是由体内胰岛素缺乏或不能正常发挥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再简单一点的说,就好像我们对穿在上半身用于遮羞,保暖,美化等的东西称为上衣,对穿在下半身的有同样功用的东西称为下装一样。
而证则是对这个概念中某个阶段的具体说明或者叫分类。例如:感冒根据受邪的性质可风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温感冒、暑湿感冒等,但根据患者体质又可分为阳虚感冒、阴虚感冒、气虚感冒等。
而诸如糖尿病之类的疾病则更为复杂,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并根据其症状不同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但临床实际运用中,却还要再进行更细的划分,例如最常见的阴虚夹湿以及痰湿壅盛,肺肾两虚,肝脾不调,脾肾两虚等等。针对同一个病的不同的证,所用的处方和药物就有一定差异。就如同我们根据衣服的功用,分为舞台服、工作服、戏服、运动服、休闲服等,又根据其所穿的时间,分为春、夏、秋、冬装等。
B:个体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就是个体差异。个体差异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先天禀赋的不同,由于人都是生活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因此人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影响,从生理到心理都不尽相同,因此即使出现的了相同的病症,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所处的阶段亦不可能完全一致。
即使在基本情况相同时,大多数病人对同一药物或同一药方的反应是相近的,也会有部分人会出现与多数人在性质和数量上有显著差异的反应,如高敏性反应、低敏性反应、特异质反应。这种个体差异可因个体的先天(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因素对药物的药效学发生质或量的改变。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广泛而复杂的,主要是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存在差异,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血药浓度不同,以致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异。
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要方中》说过:“河洛关中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关蜀地温,无此疾也。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其意思是,黄河、洛河一带的关中地区,由于地理气候原因偏寒易患痉病,因此刚出生的小儿,多采用灸法来预防痉病的发生。而蜀南一带地理环境与气候与关中地区不同偏温,多不发生此种疾病。但由于古方有此记载,后人不管其居住的环境气候,死板的按方照用,却对小儿造成了伤害。
我们购买衣服时可以多个品牌,多种款式的反复试穿,直到找到合适的,既不用付费,又不会有任何损害。但我们总不能都把别人用过有效的方子拿来一张张的试吧,那可是又花钱又有可能伤身的事儿哦。
因此,临床我们强调应根据病人当时的情况调整药物或剂量,实施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