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是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患者,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运动处方是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采用的一种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运动处方的制定一般包括医学检查,体质测定与评价,制定运动处方和实施运动处方锻炼四个部分。
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
确定目标运动的目标因人而异,这里的运动处方是为了促进人的健康和减少各种致病的危险因素。在确定目标中,要注意是为了促进健康而进行运动锻炼,不必要去追求运动技术与运动能力的高水平。
选择运动项目要把选择运动项目与确定运动目标结合起来,一般根据运动目标选择一种或者几种运动项目,有氧运动是一切处方采用的最基本运动。
确定运动强度、时间、频率运动强度是衡量运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对锻炼效果和人体运动安全有直接影响,合理掌握强度,是运动处方对症下药的关键指标,一般以疲劳感觉,运动后食欲是否正常,及睡眠是否良好,及即时脉率等指标为依据,也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检测心电图,血压,氧饱和度及血乳酸等指标。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密切相关。以提高心肺功能为主的健身运动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一般要求最好能坚持20~60分钟。
运动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运动频率与效果密切相关。一般掌握在每周3~5次为宜。
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
体现个体化的运动处方每个人的身体条件由于各不相同,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及时修订调整运动处方由于每个人在按照运动处方进行运动的过程中,机体能力随着运动锻炼而发展、提高。因此,初定的运动处方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一次或者多次性的微调整,使之成为适合自己条件的运动处方。
制定运动处方耐力是基础在制定运动处方的过程中,应该以全身耐力基础状况为基础,作为首要考虑的条件,同时结合性别、年龄、疾病等具体情况。
确保安全界限和有效界限如果运动超过机体上限,就可能有危险,这个运动强度或运动量界限,称之为安全界限。这个最低效果的下限为有效界限。安全界限和有效界限之间,就是运动处方安全而有效的范围。
体质基础和运动效果的特异性运动前运动基础较差的人,从事小运动量就能收到显著效果,而锻炼前有一定的运动基础,体质较好的人,则要求更高的运动强度才能见效,这就是体质基础的特异性。运动效果的特异性是指运动时身体的生理适应根据运动种类或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