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其中一个是争议,争议的存在导致不同医生对同一种疾病存在不同的认识,甚至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
甲医生说得有道理,乙医生说得也有道理,可能都有道理;或者一个正确,一个错误;或者两个都是错误的。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研究人体生命的学问,而生命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挑战性和许多不可预知的特性。因此,但凡出现医疗纠纷,很多是由于认知不足造成的,这是医学的局限性。
对于认知深度的理解往往和医生的医疗水平、理论素养关系密切,对认识疾病深刻者可以是理论专家,对治疗疾病认识深刻者也可以是临床专家,但是在很多时候专家的存在让医学更加扑朔迷离。
关于中医学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这时常成为一些人“攻击”中医的理由。比如一个人生病了,要找中医诊治疾病,一位中医就会给你一种说法:有的说是因肝郁引起的疾病,有的说是瘀血引起的疾病,有的说是痰湿引起的疾病,有的说是肾阴虚和脾肾阳虚等引起的疾病。
然而,对于诊断同一种疾病,比如头痛、胃痛、心痛同时出现,有可能是神经官能症或者心脑供血不足,但中医可以有3种或更多病名,无法统一。在用药方面,更令人不可思议,10个专家就是诊断同一种疾病,也可以开出10张完全不同的处方。这种现象由来已久,而且在治疗疾病方面,也有很多疗法,同一种疾病可以用针灸治愈,也可用中药治好,还可用按摩和情志相胜法治好,医生都有各自的解释和道理。
在临床上,也时常见到一些中医,你明明知道他讲得没道理,但是服药后,疗效好;有一些中医讲得很有道理,患者服药后,没有疗效。因此,在请中医诊治疾病时,患者最好别认为自己懂中医,在中医面前很多专家也不能“逍遥行”,如果三言两语就解释了这种有趣的现象,那么中医药真的可以像西医药一样可以大量复制,也就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了。
对于中医来说,人们都希望其像西医一样可以复制、应用,这是非常困难的。在可以复制性方面很多人并不理解,有人认为中医不可以复制。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中医可以复制,那就是药证相符以及由无数中医临床实践所形成的经验和认识的总结,并形成共识。这样的情况,比如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著作,又如中医的桂枝汤方证、六味肾气丸方证等,这都是共识。如果按照共识辨证正确了,采用原方也会有疗效;依照共识诊疗疾病,就可以得到更多专家的认可,从而形成统一的思路。
但是,在很多时候,这种思路太理想化了。其实,患者并不会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患病,也不会表现出来一个症状,可能有很多症状,比如咳嗽,可以表现出寒热虚实、内伤外感,可以表现出与五脏的关系。可是,医生可以从治疗肺脏入手,也可以调理脾胃,或者从肾脏部位开始治疗,形成了多种治疗思路。
笔者在读大学时,有一个很有思想的教授,总是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他提出同样的疾病,不同的中医会采取不同的疗法,这就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肯定有一个捷径。这种理论对中医影响很大,很多专家试图找寻捷径,或者研究临床路径,通过多年努力基本上无所作为。不是说没有研究成果,而是中医充满了不可控制性。
比如在治疗痤疮方面,特别是青春期后的痤疮,笔者从肝郁、脾虚思路着手治疗,无论什么病情都有很好的效果。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思路,而标准证型可表现为肝胆湿热、肝肾阴虚等,可是,添加疏肝、解郁的中药对每一个证型都是有效的。而究竟哪一个思路最好,能不能一个思路就治好所有痤疮,笔者认为这不现实。其中,要想分辨出捷径,没有大样本,怎么去设计、对照呢?这对中医学专家来说,绝对是一种考验。目前,中医还不能适应这样的研究思维,或者说现代研究还不能适应中医的研究。
这种状况,就不容易让人们形成权威的统一认识。
对于中医来说,最关键是疗效。针对疗效来分析,不同专家可以有不同的思路,这些思路无论是不是捷径,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好评价。一般情况下,临床上一个中医,甚至是名老中医,也不会轻易否定一个后生的方子,除非特别离谱。
在治疗疾病方面,中医允许各显神通,各自的理论能自圆其说或者符合中医理论,这均应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这就是目前的中医现状,各说各有理,也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中医,需要正视群众找中医诊治疾病的困惑,要在提升中医水平达成共识方面多一些研究、对病历多一些沟通,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共识,从而中医管理部门将会多制定一些实用规范。(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