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云端工作室:挖掘趋势中的价值
文:张廷杰医药行业到年差不多经历了将近30年的超高速发展,从行业增幅来说一直在传统同业中名列前茅,在GDP增速维持在6%的这几年,医药行业GDP还是维持在10%上下。为什么会说药品招商在向“微利化合作”发展!70-80年代:国企+集体办,是国字号+N90年代:国企+国企改制+私营00--10年代:国企+外企+私企70--80年代是野蛮生长期,90年代是转型上升期,00年代是逐渐现代化期,10年代追赶国际化期,20年代是中国医药行业“供给侧”落地期,同时也是医药企业由大转强的过渡期。今天是探讨式论文,提供一种假设!壹?招商政策的发展阶段无限想象:90年代初期从蒙药大包会开始一直到年左右,全是中低端仿制药,还有不知所谓的一下药,这个时期也是批文大爆发的时期。这时候医药的政策空间可以成为---“无限想象空间”。有限想象:90年代到00年代后,有很多省份有这样那样的“减免税”政策,年地标转国标、以省为单位逐渐开始,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价格的下行。而产品下来定一个极高的价格,也是这个时候的特色。这个时候的政策空间属于“有限想象空间”。不到五倍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四倍常态:基本上到年开始,从“双信封”充分竞价开始,这时候准入进入到了独家类、大品种收割市场的年代,一个标段就能造就一个神话,造就一个企业,比比皆是。这个时候4倍空间是一种常态,招商与代理还比较注重空间政策。三倍常态:从年开始“两票制+营改增”闪亮登场,如果说是“两票制”使得空间变窄,还不如说是“营改增”来的更迅猛,再也不见满火车站问你要小票的一群人。一夜之间“套票+地税票”成为历史。那么,在四倍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票制”和“营改增”的成本,使3-3.5倍政策成为常态。过渡期:从年第一次国采“4+7”--年国采可能逐渐常态化(现在是一年1-2次,每次固定数量产品,未来可能是符合条件就开始,没有固定时间--纯属猜测意淫)。省带量采代替“双信封”站好这6、7年的岗,带量采会全面开花,持续3-6年左右一大大轮回周期。介绍完上面的时代背景,各位小伙伴是不是心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了?接下来说重点。贰?微利化的逐渐推进简单想一下很多产品一旦有“MDINCHINA”基本上从价格上就让竞争对手难以承受,举例说明:小米把智能手机拉到了元的价位,淘宝把日常用品拉到了地板价,电脑也是微利时代,有空可以到十几年前火爆的电子商城看看去,冷冷清清。一个行业一旦从量变到质变完成之后,传统的低端未升级的,都会变成微利化。我们设想一下:1、国采已经搞了57个中标,再搞5年算每年1.5次,还有8次,30个产品/次,还有个,这基本上就是个产品起底。往大了想一下个也不是不可能。2、省带量采搞5-6年,基本上个以上的品种看得见,个以上的产品问题不大。国采+省带量采基本上是对中、大型产品进行了一个大周期的收割。3、基药的未来2、3年强势执行,年有可能扩充到--个产品,满足二级以下的充分用药,基层市场成为基药的“根据地”。二基药产品又进行了大周期的国采+省带量采,这部分产品就占了大部分必采的名额,基层市场的名额对于大金额非医保、创新药都是一个政策性的“围城”。省带量采+基药充分执行后配上最低价联动(那个时候可能已经执行按通用名制定医保支付标准,以国家大数据为基础)。那么,这个时候但凡还有一些规模的产品,空间注定有限,单品空间极限基本在25%--30%之间,这包含了所有中间环节的费用。4、独家价格高的命运好一些,年底之前还会有一轮《医保目录》的调动,对独家价格高的产品要进行谈价、限尾号或踢出医保;如果,不太清楚力度有多大,请参考年的医保谈判产品平均降幅(-60.7%)。这里说的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待未来,而不是眼下就马上全面发生的,只不过这个事情已经开始,并且会越来越快,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未来5、6年的时间。叁?思想的转变国采+省带量采之后的市场运作(招商、自营、渠道、零售、线上)等,就成为企业布局和改进的“战略规划”。那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政策空间都很有限,而有限的空间想要做无限可能的事情,就会诞生一种新的模式。我个人把这个未来可能出现的模式称为“微利化合作”这里面有这几种情况:1、萌芽:国采中标企业的“微利化运作”,这还谈不到“微利化合作”,但是已经具备“微利化合作”的雏形,只是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和合作机制,一切都在茁壮成长阶段。这部分企业属于被动的“先知先觉”,有的企业已经开始主动的“先知先觉”,而一大部分企业还在后知后觉。2、焦虑:焦虑是正常的,也是大多数医药企业、医药人的常态,对自己的产品可能出现在国采+省带量采后的事情还没有头绪。焦虑不全是无能,更多的是这种不确定性,而医药企业大范围被淘汰也是必然,不是谁都能“没心没肺的蒙头大睡”。3、还可以:有一部分企业还没感受到“国采”小片刀的锋利,市场依然在稳步运行。有一种现象在学校里比较常见,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努力、越焦虑,反而是吊车尾是最不着急的。目前,医药行业也有这种现象,越是规模大的越是着急,怕错过了下一轮的行业大爆发与分化。4、创新型:百济神州、药明康德、君实、信达、贝达等等吧,这类创新型黑马走的就不是招商之路,产品价格高低与代理商没有半毛钱关系的,采取的是产品线、领域、专科制霸的路数。这类产品短时间内不会进入到“价格拼杀”的赛道中。简单推测——招商:微利化合做自营:医院患者渗透式推广零售:O2O、O2C化渠道:商业的O2O合作化(区别于药师帮)但是,对于“微利化合作”模式,我自己也还是个模糊的概念,欢迎同行交流、指导,共同进步。再次强调,这是对未来的一种商业模式或者销售模式探讨,而不是一种模式的推荐。更多关于招商的在线课程,欢迎扫下图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