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照明都只是一种工作与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像空气像水,很少有人将照明与社会的发展、生存环境的变迁联系起来,也很少有人会将照明与生命和健康联系起来。即便到了今天,光健康也只是一种“噱头”,并不能令所谓的“行业人”真正有所触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足够且合适的“亮度”是光健康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在另一些情况下,温暖柔和舒适的光环境才能疗愈疲惫的身心。照明的应用必须从纯粹的“光源”与“灯具”使用中跳出来,充分考虑到用户对照明的长期性多场景性需求,才能有未来。
如果传统的一泡一管还能当人参一样再卖几十年,巨头们又何必有些匆忙的纷纷离场?我们不需要去玩儿文字游戏,不需要那么冠冕堂皇的说辞,只是从照明产品和市场自然演化的进程中就可以抓到足够多的数据内容来评估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段,所有的事物发展都可以描绘出一条趋势线,无非是这条趋势线符合的发展类型有所不同,可能是指数、线性、对数、某种形态的多项式…….
中国LED球泡历年出口总金额
(亿美元)
MD,打脸了,LED球泡灯气势如虹,看来还得再等几年看看,本来是想拿来做论据的,看来不行了。为什么特朗普一上台,LED球泡出口业务增长这么多啊?统计数据的产品类型标准变了吧?这让特朗普多难堪……存在就是合理的,也许后面我们会找到原因。
没事儿,趋势从来不是只用一个角度就可以描述的,需要更多的交叉验证,论据这种东西,用心找,总会有的,重要的是如何用逻辑串联起来。尤其是在没有明确论点的情况下,论据和逻辑一搭,得出啥结论就是啥结论。
看懂了吗?我的文章都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什么计划的啦,天然去雕饰,长什么样算什么样,一遍而成,一般也都是最后才定标题。但你一定要看到最后,因为写到最后的时候我才知道我在写啥写的重点是什么……那才是精华。
社会?70年代
照明行业就像一个小社会,照明人也都随着这个小社会的变迁而成长,照明的应用也如此,和中国社会大环境变迁下中国人民的成长以及需求变化是一样一样滴。
在那位老人去中国南海边儿画圈儿之前,中国社会是啥样的,那时候的照明行业就是啥样的,可以类比。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不是灰蓝就是绿白,照明产品不是球泡就是灯管,纯洁,朴素,也单调,乏味。
那时候的照明,不管是工厂还是教室,不管是商场还是办公室,也不管是卧室还是客厅厨房卫生间,统统“杵”一个灯泡或者“趴”一个灯管,完事儿。
社会?80年代
八十年代是个过渡期,喇叭裤墨镜迪斯科都来了,“计划生育”和“我的中国心”也来了,金庸古龙温瑞安也来了,社会和人们的思想逐步开放,但还很不成熟,总体上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
照明也一样,在光源的基础上,灯饰产品开始兴起,成就了温州和中山两个重要的灯饰产业基地,从吊灯到壁灯到台灯,逐渐开花。
如同年轻人追逐喇叭裤和墨镜一样,灯饰的兴起并不是因为什么“商业嗅觉”那么高大上的东西,更多就是年轻人勇于接受和尝试新事物导致的,正如同我们在《照明往事:灯都古镇的前世今生》中所写到的那样,“……年,时年33岁的袁达光,在香港“别有用心”的买了两盏壁灯,回来后和当时的古镇花木场场长区炳文及另外两人讨论了整整一夜,抽光了整整一条烟之后,“裕华”诞生了。”看你怎么理解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只是因为好奇、魄力和勇气。
社会?90年代
过了十年,那个老人又去南海边儿写了首诗,终于,一直观望的外资蜂拥而入,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正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是创业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今天有所成就的巨型民营企业和品牌基本都发迹于这个时期。外资涌入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技术和信息,带来了标准化的产品内容,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民生经济持续改善,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费能力也一步步提升,节能灯和面包灯等标准化产品随之兴起。
面包灯/吸顶灯成就了欧普的王者之路,T8/T5支架成就了雷士的九州霸图。今日的名企中,雷士欧普三雄佛照阳光木林森……都上承“光源”之幸,下接“标品”之荣,成绩虽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绝对有借天之功在内,所谓,时势造英雄。
社会?00年代
这是一个叠加的过程,整个市场越来越繁荣,就家居照明而言,从开始以光源为主的应用场景,到品类繁多的灯饰产品开始流行,再到吸顶灯支架灯和筒灯射灯等标准化产品的加入,照明产业开始慢慢形成分类的概念,从光源时代走向灯饰(灯具)+光源的时代,再进一步走到标准化灯具+灯饰+光源的时代……
二十世纪的头十年是照明产业发展的辉煌时期,做哪个环节都可以赚钱,做什么产品都可以赚钱。因为传统光源产品和电源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灯具产品的品质就也相对比较稳定,整个产业的形态稳健而有生气,空前的兴旺。
中国制造越来越显出其强大势能,中国的形象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人民生活奔小康,房地产蓬勃发展,商业市政都改头换面,整个社会越来越有活力,照明产业也随之受益,无论中式欧式美式,装修风格中都开始兼具灯饰、光源和标准灯具的使用,出口有保障,内需增长强,形势一片大好。
社会?10年代
然后,LED来喽……从08年到19年,先热后迷糊再冷,先急促后高昂再压抑,行业发烧了。
带过小孩儿的都知道,小孩儿是发烧一次长大一点儿,发烧是好事儿,而大人是身体出问题了稍不注意就要感冒下,这是身体机能再调整,感冒也是好事儿。
对于那些具体的“行业”细胞来说,情况就有了天壤之别,白细胞(免疫细胞)上阵,要杀掉那些“坏”的细胞,要拯救那些“好”的细胞,可谁都觉得自己是“好”细胞都觉得自己没那么“坏”,咋办啊?
我觉得这事儿最容易判断了,被杀死的就是“坏”细胞,没被杀死的就是“好”细胞。凡是不能杀死你的,都会使你更加强大。
别扯什么道德,扯什么体制和政策,也别喊什么“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万岁”,更别怪大环境,别怪市场残酷。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就这,还没有加上“智能”这一锅呢,如果加上物联网/智慧/智能的元素,传统力量的生存适应性更加堪忧。
照明?乱弹
行业是生病了,不过这是正常的,就像一个人,从血液到脊髓一点点儿要换成完全不同的,这个人还能完全没事儿一天到晚活蹦乱跳的么?需要调养生息。
景观亮化啊夜经济什么的,就是庸医开出来的药方,要么就是医生为了拿提成开出来的药方,发着烧还要来个迪斯科跳一跳,越刺激回归良性发展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价格战打就打呗,擅战者亡于阵前,这都是发烧烧出来的症状,刀挥出去不是想收就能收得回来的,守住底线的企业活得要从容一些,没那么慌张。
渗透率现在已经没多大意义了,照明就是LED,LED就是照明,其它都既不是主流,也不是未来。就像白炽灯最早兴起一样,也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也很“烧”,一“烧”二十年,然后开始慢慢优化,慢慢趋同,慢慢标准化。
下一波机会里,
标准化至少应该是其中之一吧。
人物?领袖?老骥伏枥
改革开放四十年,就是照明行业的新里程四十年,改开后最早弄照明开公司的一批人,就算都是二十岁三十岁开始,算起来到现在也都五十岁六十岁了吧,而且,还活跃着的也很多,这是老骥伏枥。
这些在新照明里程中有所成就的奠基者先行者,儿辈孙辈自然也有不少在照明行业发展的。这些照明行业新的领军人物,估计没几个能和“老家伙”们谈的来的,你得承认,三年一个沟,沟沟不见底,思想完全没法融合。要不是“老家伙”有权有钱,哼哼!另外也非常多新生力量介入照明,新鲜血液新鲜人,没有历史但有未来,没有基础但有激情,年轻就是本钱,够胆就能折腾。这些是照明行业的新秀力量。
只是一个简单的划分,那么00年之前投身照明行业并且创办公司,目前还在奋斗着的应该都可以算是老骥伏枥了,这个人数还是很可观的。
就年龄而言,其实还都还算是壮年,可以再战它五十年。就思想而言,那绝对是有资格说“老人言”了,和90后00后基本没可能达成什么思想境界的相融。
人物?领袖?新秀登场
90后也三十而立了,
也是正在成就事业的时候。
这样一群人,一出生就被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一懂事就跨入了新世纪赶上了互联网普及,一入社会就开始电商智能大举兴起……基本都是大学领过证儿的,英语就算再不好也肯定是可以Say一Say的。
不一样,完全不一样,这是事实。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奋斗目标,不同的处事方式,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资本基础,不同的队友和对手……隔着十道代沟的思想,完完全全不同风格的企业经营者。
人物?领袖?移动IP
很难讲谁对谁错,但对也好错也好根本没那么重要,未来总归是年轻人的,总归,是要按年轻人的方式来发展。
每个时代的机遇不同,那正是时代赋予年轻人的机会,和“老家伙”们基本没啥关系,想凑也凑不上那个热闹。
别说抖音快手微商那些新玩意了,就是弄个发布会也往往成了报告会聚餐会,弄不出互联网企业那种逼格。年轻人就不同啦,敢造,也敢讲,完全“不要脸”,面子什么的,是给狗吃的,对人不需要用,明明就是做个小灯,也敢往改变世界上扯,这还真的不是贬义,而是新世界新人类的新生存方式,最起码做到了吸引眼球嘛。
罗胖子那脸皮厚的,子弹都打不透,是真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虽然是70后的身体,却内置了90后的灵魂,早晚会成功的,手机的目标有点儿大了时间点儿也没卡准。
杰克马的心里也住着一个90后的小P孩儿,正常的60后谁会去鼓捣个《功守道》出来啊,还有那么多年的劲歌热舞,连泼尼马颜红李也被带着不得不蹦蹦跳跳.......这不是财力的问题,而是"脸面"的问题。
其实也不是脸皮厚,是"自我",每个年代的“自我”方式不一样,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是60后的天下,“自我”的60后就比“奉献”的60后有成就;进入到改开中期是70后的时代,“自我”的70后就比“苦干”的70后有成就;互联网是80后的时代,“自我”的80后就比“实干”的80后有成就;移动电商是90后的时代,90后都挺“自我”的,不知道这算不算基因进化了。
“自我”的人未必自信,但自信的人一般都挺“自我”的,这里说的“自我”也不是贬义,是对自己的认可与肯定,有“自我”基因的人都很强调自身的价值。
以前呢,欲练神功,引刀自宫;
现在呢,欲争第一,先造"IP"。
人物?职场变革
打工一族就很简单啦,因为没有多少“主动权”,更多就要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力”和“脑力”这种东西会越来越溢出,“创造力”和“资源力”的价值会越来越凸显。
这样一个时代,以及,往后的无数个时代,如果不考虑“忠诚”的因素,“培养”人才会变成企业最最最奢侈的一件事情,功夫在诗外,人才不在“圈里”。
60后们享受了行业最辉煌的整个过程,纷纷退休了;70后们经历了行业最剧烈的变革和调整,纷纷失业了;80后们挣扎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尚有一战之力,纷纷创业了;90后们被时代所征召要么被“电”了要么被“网”了要么搞三产了……
90后的“老板”们会越来越多,无论出身,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是以后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IP,资源和能力和努力就是资本,有一技之长就足以立命,只要愿意做利他的事情,就一定会为社会所接受并得到回报。
人物?回归价值本身
广东中山有很多独立的“绘图员”,在给各个企业做“绘图”工作,是真的辛苦,但不管效率还是质量都要比企业自己正式的绘图员来的高,因为这是“野生”的,没点儿战斗力生存还真是个问题。
行业里也流行各种培训,从采购到品质,从生产运营到项目管理,从推广方式到产品经营,不一而足,这些也都是专业的,得有料还能“吐”得出来才行,不然谁请你啊。
再有就是各种顾问,这些也都是行业里有足够资源足够资历经历的人才可以干的活儿,企业发展需要有更加专业的建议,但是内部人员往往有其视野和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性,毕竟,太熟悉公司的情况就很难跳出公司的状况去考虑问题。
就说我吧,承蒙照明圈儿朋友们的厚爱,行业里各位大爷们赏饭吃,在代工制造上混点儿养家糊口的粮食,还能有点儿精力静下心来舞弄一点儿文字自娱自乐,这也算是一种价值奉献。
也不是说被施舍啥的,朋友来了有杜康私酿伺候,想来扒皮那就找错对象了,本来赚的就是辛苦钱,榨不出啥油水了。
工厂不管从资历还是规模上都还算不错的,海康威视海康萤石多年的优秀制造供应商,全自动化的涂鸦模块生产线,客户里不乏京东方、士兰微与和而泰这样的上市公司身影。
就是照明这块儿才开始弄,规模还不是算大,但我们有人有地有枪有炮有钱有粮有供应链资源啊,订单来了扛得住,嗯,就差客户,就差您,欢迎来砸单,只要您需要,没什么我们不能造。
又特么跑偏了,真心不是做广告,想哪儿写哪儿,离题这种事儿,习惯就好,何况今天的主题其实也还没定呢。
Customer?2?Manufacturer
中间发生了个小插曲,这种思想的碰撞也殊为难得,有些事儿该来总会来的,至于是不是能够真正产生影响力,那就只有时间可以来检验。
阿里巴巴最近做了一次组织架构升级,正式成立C2M事业部。当年的阿里云也是个事业部建制,最早的淘宝支付宝天猫都是这么定义的,不可谓不重视。
其实就是个工厂购的平台版,只不过这一次非常“狠”,会通过“厂销通”工具将淘系平台所有的运营和数据资源全面开放给制造商,由制造商来根据自身能力和积累针对性的提供产品供应服务,虽然挂了个“C”,但此C其实并不是完全是终端消费者,更像是针对终端经销商与售卖节点的一种再定义。
先看看它的服务内容,就知道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有可能改变制造商的业务运营和生产制造模式。
-面向制造商,提供全球最真实庞大的消费数据,甚至具体到颜色、款式和性能,全面开放给制造商。对每个制造商来说,这个部分的价值是40万人民币,还不一定买得到,现在,唾手可得。
-面向制造商,开放阿里体系的物流,引入菜鸟网络,在制造业集中的地区建立代仓,为制造商提供更便宜更可靠的仓储物流服务。第三仓啊,有木有。
-面向制造商,提供金融服务,由蚂蚁金服提供订单支持性贷款,利率肯定是有优势的,这个对很多制造商来说都很重要。
-面向制造商,打通生产数据和销售数据情况,提供订单趋势预测服务,使制造商可以合理安排产能和产品项目。
综合起来就是:麦肯锡+银行+一个完整的市场部+一个大仓库+物流,这些内容一般都只有一定规模的大公司大制造商才玩得起的,而阿里要把这些内容全部开放导入给中小企业,这是中小制造商之福。
阿里的诉求和中小制造商不冲突,动的是所有中间环节和外围环节的奶酪,要的是在现有市场端的数据基础上导入制造端数据,要的是进一步的线上线下经销管控能力,做的是大制造和大销售体系。
C2M不是消灭渠道本身,而是阿里用自己的整体优势构建新的渠道来冲击传统的经销渠道,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很阿里,很“2”。
趋势,不是因为我说了什么它才那样的,在下还没那个影响力,趋势就在那里,有人花大价钱大力气去推动去迎合去构建围栏从中获益,我可不敢说人家几亿几十亿的投入是SX行为是有钱烧的脑袋坏了。
家?照明?场景
太阳月亮星星每天升起落下,在同样的一片土地上创造出了黎明、清晨、中午、黄昏、万家灯火、月色盈空、星光璀璨、夜色沉沉……
地球上又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环境,就像家居中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阳台和门廊……
家居的每一寸空间都在被陆续的占领,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应用构建新的家居生活需求,不经意间,人们的家居生活改变了很多,有了很多的新体验。
每一种新生事物都免不了被质疑,主要的质疑来源是“传统生意和模式”的捍卫者,很少人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连思想都不愿意,更别说身体了。
所以年轻人/新玩家才重要,
他们没有历史的负担。
家?照明?辅助光
同酒店照明一样,灯带产品在家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辅助光是室内装修设计一大增值利器,因为要构建辅助光就必然有相应的装修配套内容,一举数得,皆大欢喜。
在中国人的家居生活中,床头灯和小夜灯一直以来都不算是必需品,但近几年也因为智能的切入,以单品的方式开始在家居中占有一席之地。
做产品的人觉得好不好其实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有人买单,“专业”,有时候是皇帝的新衣,用户说好那就是真“专业”,用户不买单,那就是泡泡。小众用户买单那就是高端玩法,大众用户买单才是真的市场声音。
家?照明?跨界融合
以前我觉得晾衣架照明没什么用,晾衣架是有用的,是空间折叠提升利用率,晾衣架照明没什么用。实际上,晾衣架照明确实没多大用,但晾衣架把阳台灯的位置占领了,自然而然就把照明集成到一起了,这事儿,找谁说理去啊。
同样的例子还有浴室照明中的集成浴霸产品,我总觉得那个四联开关的使用很麻烦,每一次都不记得要按哪里,要么就需要试两下,要么就得凑近了看一看。
浴霸这玩意在农村都快普及了,也快成装修标配了,同样的,也占领了浴室照明的空间地位,又找谁说理去?讲啥理呢,干脆,照明企业也都来做了。
还有代替传统踢脚线的踢脚线灯,虽然是辅助光,但因为和踢脚线功能的融合,也算是空间折叠的一种吧。踢脚线灯算是给照明争回一点儿面子,是照明侵入建材应用空间,只是还不成规模。
其实这玩意在2年,我们就构思过了,应该是国外早就有了,对空间光效果营造来说还是有价值的。同样的,也可以用在顶和墙的拐角,在不吊顶的情况下做出灯带可以营造的辅助光效果。
还有厨卫中的集成吊顶配套和一体集成找灶中的照明植入,前者是集成吊顶厂家有一些标准化厨卫灯植入,后者是集成灶抽油烟机厂家在设备上做了部分照明植入。对这些厂家来说,是顺便的事儿,对照明行业来说,就变成了是截胡。
抽油烟机那个照明是真的没有用。
家?照明?更多侵入
家居装修中用些小筒灯射灯是很常见的啦,很早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我印象里顶多就是电视背景墙修饰一下,不会像现在一样只要是个墙边儿都得顶上弄几个小筒灯射灯意思下。
还是那话,每一寸空间都得占领,你不占别人就会去占,甚至你占了别人也一样会来抢。
镜前灯被植入了镜子,变成了智能梳妆镜,应该归到跨界融合里吧,我写到这里才想起来,那就放这里好了。
高级一点儿的,还有似火似光的壁炉灯,能取暖能加湿,又非常逼格非常有品味,满满的西洋味道。
社会?人?产品
趋势如虎,谁不是在趋势中游泳?
这些年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睁开眼睛看世界,不要用耳朵去了解世界,不要轻信任何人的见解,也包括你现在看到的文字。
别人的见解是别人总结出来的适合别人的结论,没有多少人能真的非常客观的来评价一件事情并且愿意生成文字来分享客观的分析,那是雷锋。我愿意尽可能客观的去描述一些内容分析一些事件,是因为我的目的不在文字和分析本身。
马车夫总结出来的赶马车的经验对想要开汽车的人帮助有多大呢?对开车这件事而言,最有经验的马车夫也未必能在见解上抵得过初出茅庐的汽车驾驶新手。
社会在不停的变迁,消费升级,或者其它什么趋势,新手们趋之若鹜,老鸟们成了旁观者,其实这都很正常,社会也是需要新陈代谢的。
被社会和趋势拽着走的人只会慢慢落伍,终生学习也未必追得上趋势,何况在舒适区中不可自拔的人呢?但至少,别让自己的思考能力也落入“舒适区”的陷阱。这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还有些路要走。
社会变迁,人事更迭,产品延展升级,一切都在变化,从未停止。十年前好赚的钱现在不好赚了,但有人找到了更好的赚钱方式;十年前高级的套路现在不管用了,但有人找到了更好的套路。
一边儿萧瑟,一边儿茁壮。
天黑?请闭眼
天黑,请闭眼!
杀手请睁眼,请杀死一个玩家......
上帝不掷骰子,他只玩弄规则。每个时代,每个人群,甚至每个类别的产品中,都有“杀手”,可能是你可能是他可能是任何人,但却不可能跨越时代。没人敢保证自己不是被时代和趋势杀死的那一个,即便他曾近是一个时代的杀手。
天亮,请睁眼!
对有些人来说,
这是血案现场!
对令一些人来说,
这是美丽新世界!
彻底跑偏了,
哈哈!
好玩!
AlanD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