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流入清朝之时,富人以吸食鸦片为乐,鸦片在当时也成为了另外一种区分阶级的标志。但史书上记载,鸦片不仅仅是唯一,魏晋时期的五石散也是其中之一。
在张仲景的药方之中,五石散最初是一种处方药,主要是用在伤寒杂病身上。因为五石散有着燥热功能,因此对伤寒病人有着不错的疗效。但经何宴改造,这五石散反倒成为了富人戏耍的工具,也成为了风流的特征。
虽然唐诗宋词乃是中国的诗词的巅峰时期,但如此说法难免掩埋了魏晋名士的风流,在史书的记载之中,阮籍、嵇康乃至谢安这都是风流雅士。但是根据魏晋时期的衣着考察,这些名士皆是飘飘之态,其实就是嗑药多了的状态。
何宴将五石散的改造违背了张仲景的初衷,在何宴初服用五石散之时,只是将他作为祛除杂病的良药,但是随着服用时间增长,五石散逐渐侵入人体,身娇体弱之人便会体力大增,一改往日的萎靡之态。但是与此同时,精神却逐渐飘荡,整个人便有了飘飘欲仙之态。
而何宴此人的影响力更加促成了五石散在上层之间的流行,何宴此人乃是曹操的养子,所娶的妻子乃是曹操最爱的女儿不仅如此,何宴的才学与谈吐更加促成了他在文人之中的地位,乃是魏晋玄学的开山鼻祖。在以文雅著称的名士之中,何宴的存在便是处在神坛之上。何宴追求的乃是玄学,与道家倒是相似,而五石散经过改造又让人有了飘飘之态,更加促成了五石散的盛行。但是五石散的吃法,不仅仅是简单地借用清水来吞服。在《诸病源候论》之中,额可以窥察到关于五石散服用的踪迹。
据史料记载,五石散少剂量服用并没有危害,起码得有了一定的次数才会逐渐显现出症状。而张仲景的药理其实是散热,所以这种药吃了之后不能躺着,的运动,借助运动将药性散发出去。浑身燥热之后便是全身发冷,而这种冷不是简单的可以用衣服来裹身,是需要冷水浇身和饮酒来祛除冷气入体。
综合来看,五石散本质上和鸦片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从魏晋时期留下的插图可以看出,魏晋名士皆是轻裘缓带,宽衣,被后人称为飘逸。这倒是与“楚王好细腰,宫中皆饿死”相似。而且五石散乃是上层之中的玩乐之物,下层人是接触不到的。但是有些人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为了虚荣的面子开始模仿,所以路人便出现了一些裸露着胸膛,横七竖八躺着的所谓名士。若是有人路过询问,便是借口说自己是散热,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地位。
其后尽管何宴被司马懿杀死,五六百年间五石散一直受到世人的欢迎。直到孙思邈出现,孙思邈也是研究药学,凭借着强硬的证据,开始指出了五石散的弊端。而深受五石散荼毒的名士、百姓、官员,终于重新开始审视五石散。的确,张仲景发明此药乃是为了伤寒病人,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五石散被用来助兴,这便是大错。
五石散的终极效果便是麻痹神经,使人产生幻觉,进而开始迷恋五石散,无法离开。这个这个症状与清朝后期的鸦片、毒品是相似的。而随着孙思邈的废除,五石散的热度终于在民间开始消退,但是并未真正消失。
魏晋名士的风流其中之一便是表现在宽袖之上,其实这是为了排解燥热,所以路边自然是出现了横七竖八的裸露胸膛躺着的人。古人注重礼仪教化,这在《周礼》之中便可以体现出来。所以魏晋时期所谓的流行实在是有伤风化,不符合老祖宗的礼法。再者服药之后,因为药物上瘾,纵使家财万贯也难以消散。若是长期断食,必然是影响社会秩序,进而导致江山不稳。
孙思邈所列出的这几点证据,足以给世人当头一棒。如此一来,才彻底认清楚五石散的危害。自然社会上开启了批判五石散的风潮,那个时候可谓是人人自危。但是从现在来看历史,虽然当时批判禁止五石散的力度之大,但是五石散并未彻底废除。
在《新唐书孙思邈》之中,在晚年之际,孙思邈曾经亲口告知徒弟五石散必须废除,只是废除力度并没有彻底。而且五石散后期其实是作为延年益寿的丹药,在唐朝帝王、大臣之中若是想要长生不老,其实所服用的药物之中便加入了这一味药物。
从如今来看,孙思邈毁了五石散的秘方,其实和林则徐的禁烟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其实五石散的存在,也不乏有一些好的成果,就比如说魏晋时期的名士。
在当初竹林七贤、建安七子乃至王羲之等人,其实都是服用五石散。因为有飘飘欲仙的结果,自然便有了流传千年的名句、画作或者是《兰亭集序》。所以有人认为,是否五石散的废除将一大批的名士扼杀。这就如同李白缺了酒一般,再也无法泼墨写出千古名句。
其实不然,一个江山、一代朝廷都是有着自己的脊梁的,诗词歌赋固然是精神的一部分,但是疆土更加重要。若是朝廷单单凭借着五石散便想要统治天下,简直是痴人说梦。战士死守疆场,方可成就一方土地。文人的呐喊确实是可以拯救世人病魔入体的心灵,但若是身体都是残缺不堪,何来笔尖的杀意!
所以关于五石散,张仲景的出发点确实值得称赞,但是孙思邈的做法却是值得赞扬。而所谓名士的损失,其实不必过于惋惜。因为即使没有五石散,后期的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哪一个没有让中国的文坛熠熠生辉?哪一个不是今日中华的瑰宝,其中所达到的成就恐怕后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