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原文第课
丙二(应取之行为)分三: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三、依止其他威仪。
丁一、依止四想:
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我们自己从无始以来沉沦在此轮回大苦海中,就相当于是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例如,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要想脱离病苦得到安乐,必须依止一位明医,并且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所开的药物。同样的,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如明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百分之百地依师言教奉行,服用正法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
相反,尽管依止了上师,但如果没有依教奉行,就如同病人不遵医嘱,医生无济于事一样(上师也无法利益弟子)。如果自己没有实地修行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自己不曾服药也于病无补一样。
当今时代有许多人认为:只要祈求上师以大悲观照我就大有希望。好像自己即使累积了许许多多恶业也不需要感受果报,而仅以上师的悲心力,就能像抛石头一样将自己投到清净刹土。
但实际上,所谓上师的悲心,也就是以慈悲心摄受弟子,宣讲甚深教言及取舍的教理,依照如来言教开示解脱胜道,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更殊胜的大悲心了。当然依靠上师的大悲心,到底能否趋入解脱道关键还是靠自己。尤其我们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并且知晓取舍的要点,自己自由自在的此时此刻是计划永远行善或永远作恶的警戒线。所以,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的言教踏踏实实地修行而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这一点非常重要。
前行广释第课讲记内容
向上滑动阅览
思考题46、什么叫做依止四想?请结合自己的情况具体解释。每一条你都能真正做到吗?
47、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倘若上师是大成就者,但他有些行为无法让人接受,这时候你该如何对待?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48、有些人认为:“我根本不用修善法,造恶业也没关系,因为我的上师是大成就者,只要好好地祈祷上师,上师就会把我像块石头一样扔到极乐世界。”这种想法是否合理?为什么?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么劝导他?
49、什么叫做上师的慈悲?这与你自己的理解有何出入?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50、为什么说现在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警戒线?你对此有什么样的认识?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本论分为闻法方式、所讲之法两个部分。“闻法方式”讲的是发心和行为,“发心”讲完了,现在正在讲“行为”。此处的行为,除了涉及身体和语言,还包括内心的动机,所以是身语意的行为。
“行为”分为所断之行为、应取之行为。“所断之行为”包括三过、六垢、五不持,在听法和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些过患统统遣除,否则修行无法成功。今天开始讲“应取之行为”。
丙二(应取之行为)分三: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三、依止其他威仪。
丁一、依止四想:
我们在求法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四想,如《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首先要把自己当作病人,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束缚着相续,所以是病入膏肓的患者;把佛法当作妙药,依此可治愈自己的疾病;把求法对境——善知识当作医术高明的医生;自己精进修持当作治病。
《如意宝藏论》引用《十法经》的教证也讲了求学过程中该怎么样想,阐述了不少这种思维方法。还有《窍诀宝藏论》讲了依止善知识的六种想[],即作商主想、船夫想、长官想、护送者想等。记得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也讲了六种想[2],前四想与《华严经》的说法相同,后两种想是“于如来所住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也就是说:现在末法时代,虽然无缘亲见佛陀,但佛法依靠善知识来传讲,遇到善知识跟遇到佛陀无有差别;正法教理要想久住世间,必须要如理讲闻,不但自己毫无错谬地受持佛法,还能带动他人也如理受持,如此正法逐渐会住世兴盛。
平时修学的时候,这样观想很重要。若能把上师看作医生,或者其他经典说把上师看作佛陀,那么他所讲的教言对自己必定有利,业和烦恼的疾病也可予以遣除。否则,你认为自己远远超过上师,佛法并不是很珍贵,自己没有业和烦恼的病,精进修持只是一种形象而已,这四想完全颠倒了,那纵然活生生的佛陀出现在你面前,他的教言对你也无济于事。
所以,学习佛法的时候,摆正心态非常重要。就像世间人学文化知识,也要对老师很恭敬,尊重老师所讲的知识,自己处于谦卑的位置,对知识以渴求心精勤学习,这是起码的态度。否则,你对老师不恭敬,对老师讲的知识一律排斥,就算考上清华大学,在那里学习多年,最后毕业时,相续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因此,若想将高僧大德的教言融入于心,一定要有正确态度。
什么样的正确态度呢?首先要明白,我们无始以来沉沦在轮回大苦海中,相当于是遭受因三毒[3]、果三苦[4]所折磨的病人。三界中任何一个众生,都有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的病因,并不断遭受三苦逼迫。有些人认为自己福报大,不会有这些痛苦。实际上若了解到轮回状况,就会知道即使你再快乐,也无法避免这些痛苦,唯有证得佛法的境界,才会享受世间和出世间的大乐。轮回中的一切快乐,只不过是以苦为乐,然而世人颠倒地认为,具有贪嗔痴非常正常,没有贪嗔痴会很痛苦。比如,一个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想好好地修持佛法,当地人就会把他看作怪物,觉得他不是心理有问题,就是生理有问题,根本不知在烦恼的驱使下,自己所作所为才是真正的疯狂者。所以诸大德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疯狂的世界,愚痴颠倒的黑暗笼罩着心灵虚空,智慧和慈悲的光芒始终散发不出来。
因此,大家先要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而且病情非常严重。就像得了麻风病、肺结核的人,要想脱离身体的病苦而得到安乐,就要八方奔走、四方求医,依止一位有临床经验、有智慧、有慈悲的明医,并谨遵医嘱按时按量地服药。有时候我去上海、北京、医院,看见成千上万的病人来来往往,有些是年轻的,有些是年老的,有些是孩童,每个人有不同的疾病,为了摆脱病苦的缠缚,他们到处打听医德最好、医术最高的明医,找到之后很听话地接受治疗。同样,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的重病所折磨,必须要依止一位如明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通过三喜[5]来承侍上师,百分之百地依师教言奉行,服用正法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
这一点大家要经常发愿,有生之年若有机会依止上师,一定要尽心尽力令师欢喜,对上师所讲的妙法如理行持。就大多数上师而言,是通过宣讲显密正法令弟子的相续得以调伏。当然也有极个别上师,像那若巴、米拉日巴的传记中所说,以不同的方便方法摄持弟子,此时弟子要以清净心来依止。华智仁波切讲过:“倘若以清净心把上师观作佛陀,一心一意地依止承侍,那么,成就和解脱轻而易举即可获得。”
依止的过程中,凡夫人的分别念各种各样,但如果上师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大菩萨,即使有些行为表面上无法让人接受,只要弟子听话,把上师说的话当作教言,也绝对可以成办一切所欲。以前我看过图根巴(图根·阿旺秋吉嘉措)的一个传记,里面讲到:图根巴刚开始求学的过程中,生活很贫寒,每日三餐不济,吃饭都成问题。为了缓解这种局面,他决定修一下黄财神法,就请旁边的铜匠铸了一尊黄财神像。铸好的那天,他捧着铜像高高兴兴地到上师——章嘉国师那里去。
章嘉国师当时很有名,他好不容易才见到,见到之后,他把铜像放在上师面前,恭恭敬敬在上师足下顶礼,祈请赐予开光加持。没想到,上师还没来得及开光,上师的小狗就跑了过来,对着铜像开始撒尿。见此情景,图根巴觉得铜像被弄脏了,缘起也破坏了,很讨厌这个小狗。上师说:“我的小狗不一般,不用我来开光了,小狗已经给你开光了。”尽管图根巴有点执著,但不得不观清净心,把黄财神像带回去,供在佛台上,精进修了一段时间。后来他整个生活有很大改变,可以说财源滚滚,并终成为一代大师。据有些历史记载,他也是康熙皇帝的国师。他经常在教言中强调:“上师说什么都是金刚语,有不共的缘起和加持!”
所以,上师如果是大成就者,他所讲的话都有密意,有不共的缘起,依照他的教言去实地行持,肯定能获得相应的成就。世间也有一些医生,开的药方虽然很怪,看起来不会对病有利,但吃了以后却真正起作用,包括藏医、中医有许多奇妙的缘起。当然,在医学界中,也有对医学一窍不通的假医生,而在佛教界中,同样有为种种目的打着成就者旗号的假上师,他们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弟子解脱,而是为了自己获得名声地位等世间利益。因此,大家要擦亮智慧的双眼,明辨具相善知识与非具相魔知识之间的差别,如理如法抉择之后,就像病人依止明医般依止具相上师,这样才能断除烦恼疾病。
反过来说,假如你多年依止上师,却没有依教奉行,就如同病人不遵医嘱去吃药打针,医生无济于事一样,上师也无法利益你。诚如寂天论师所言:“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没有按照医生的嘱咐去治疗,疾病怎么会好呢?所以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上师让你修什么法,你就应该这样修。不然,上师让你看中观,你非要看因明;上师让你修五加行,你非要观托嘎;上师让你学修心窍诀,你非要看中阴法门……上师说一个、你做另一个,这样的话,就像医生给你开药方,你偏不用,非要自己开一样,恐怕疾病无法治愈。
此处所讲的“四想”,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识,大家一定要分析。这次讲《大圆满前行》,跟以前的进度相比,每天讲的内容很少,但通过这个机会,我自己可以好好看一遍,希望你们也对这些内容反复思维。《大圆满前行》虽然表面上简单,但字里行间却隐藏了很多高深莫测的窍诀,若能挖掘出来,并贯穿于实际行动中,肯定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我们也不赶时间,每节课能讲多少算多少,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有点啰唆,不过常给大家提醒的话,大家也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觉。
我始终觉得《大圆满前行》对一个人毕生修行的改变非常非常大。很多人说《入菩萨行论》对自己的转变很大,但我个人认为,《大圆满前行》远远超过《入菩萨行论》。虽然我学得很不好,很差、很惭愧,在你们面前这样说,真的非常不如理。但自己一生所学的法中,对《大圆满前行》的信心非常非常大。在传讲的过程中,虽然前前后后有重复的,也有矛盾的、上下不连贯的,不管怎么样,我对这个法有一种特殊感情,这次想通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大家也要对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再三琢磨,看自己是怎么样接受的。不说其他内容,光是今天讲的“四想”,若认认真真思维并行持的话,一生修行的大致方向也已经搞定了。
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不曾服药也会于病无补。《劝发胜心经》云:“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佛陀说,我已给你宣讲了妙法,假如你不愿修行,就像一个患者病得非常严重却不想服药,那再好的医生也无计可施。医生除了开药治疗,不可能用其他方法消除疾病,因为他精通医理,知道你身体的病是怎么来的,也知道身体的病该怎么祛除,所以我们要听医生的。
不过,对现在人来讲,身体不健康的话,大多数会听医生的,但心理不健康的话,听上师的并不是很多。许多人喜欢自作主张,其实,你在佛法大海中畅游的时间并不长,虽然了解一点点道理,但与上师比起来,恐怕差得比较远。因此,大家不应该对上师指手画脚,也没必要跟上师讨价还价,上师只要具足法相,肯定会考虑你的修行大计,上师怎么说你就怎么行持,修行才有成功的把握。否则,你总凭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分别念,认为“上师说得不对,我适合修那个法”,自己把自己的根基定下来,那你不要依止上师了。就像一个病人,医生给你开了药方,但你觉得“这肯定不对,我要开那个药”,那你不要依止这个医生了,去依止别的医生好一点。
其实,学习佛法医院,我们学院也是个“大医院”,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医生、护士,还有专家门诊。来自各地的心理疾病患者,应该遵照医生的诊断和嘱咐,这对自己比较有利。我们这里的法师,我并不认为都是大成就者,是几地几地的菩萨,但起码具有法相、通达佛教基本道理,医院里有一百个医生,这些医生必须要有资格证书,否则,不可能帮助那么多人。现在的佛教道场特别需要良医般的法师,一个城市的心理疾病患者有千千万万,比身体疾病患者更多,但真正治疗他们的医生有多少?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因此,一旦遇到良医般的上师,我们应该长期地服药。就像噶当派大德所说,三界众生是长期的患者,服一两次药犹如杯水车薪,绝对起不到作用。
有些人想得很简单:“我已得了甚深灌顶,求法也有一个多月了,为什么还没有证悟?为什么还会产生烦恼?”“我已经剃度三年了,怎么还有贪心啊?上师,我是不是修得有毛病?”并不是这样。我们的烦恼根深蒂固,在轮回中串习了无数时日,修法的时间与串习烦恼的时间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就像卧床多年的患者,医院打一个针、吃一个去痛片,能不能马上治好呢?肯定不行。我有时候身体不好,医生说:“不行不行,打一次针肯定不行。上午打一次,中午打一次,下午打一次,还要给您输液,可不可以啊?”我也相信他们的说法,毕竟药多多地进入身体,身体的病就会好。同样,佛法的妙药多多地进入心田,你的心理疾病才有康复的机会。否则,现在有些人把佛法当作万灵药,听一两堂课就想烦恼全部解决,或者在上师面前得个灌顶,用书函加持加持,就想马上开悟,进上师屋子时是凡夫人,出门就是一地菩萨了,想得特别美,这是不可能的。若没有长期饮用佛教甘露,不一定很快就能解脱,所以自己得到的法要经常修行,华智仁波切说过:“如果没有修行,临死时法本有什么用?”
当今时代许多人认为:“只要祈求上师以大悲观照,我不修行也大有希望。上师,我一切都拜托您了,您往生极乐世界时,千万不要忘了我,如果不带我一起去,说明您没有良心!”好像跟上师“签合同”一样,上师什么时候到阿弥陀佛那里,自己也要跟着去,对往生似乎很有把握:“我上师是个大成就者,上师已经答应了,我肯定会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我随便杀盗淫妄,也不会有什么果报,因为我上师非常了不起!”认为上师是万能的,就算自己累积了许许多多恶业也不需要感受果报,而仅以上师的悲心力,就能像抛石头一样将自己投到清净刹土。
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具有法相的上师虽然有慈悲心,但仅以上师的慈悲心让你解脱,也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佛陀的智慧、慈悲、能力最大,对众生犹如独子般慈爱,可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不信佛教的众生那么多,佛陀即使悲悯他们,也不可能将他们全部扔到清净刹土,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像你想得那么简单。以前有一个教证说,众生的罪业不是用水洗掉的,众生的痛苦不是用佛陀的手遣除的,佛陀的智慧也不可能转移到众生相续中,那么佛陀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众生宣说清净、寂灭之法,以令其通达因果取舍的道理,如此才有解脱的希望[6]。
《现观庄严论》刚开头顶礼般若是四圣之因时,宣说了佛陀成就的目的,就是通过转法轮来利益众生[7],除此之外,不可能把他们一个个拽到极乐世界。《现观庄严论》最后一品所讲的佛陀事业,也是通过传法,令一部分人获得道的所依,一部分人获得道,一部分通过道而成就果,佛的三种事业都与讲经说法有关。因此,佛陀度化众生的唯一方法就是转法轮。
上师也是同样如此。虽然你对上师有依赖心、信心是很好,毕竟病人若对医生一点都不恭敬,医生开的药不会对你有利,但自己不吃药、不打针,完全依靠医生也不行。如果医生脾气不好,会把你赶出去:“不吃药的话,我有什么办法?我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你药,你吃了才能好,否则,呆在我身边也没有用。”然而,有些人对上师的信心可能太大了,认为:“上师随时在加持我,我钱包不用好好保管,肯定不会丢,上师会加持的!”那也不一定,上师自己的钱包都经常丢、经常被偷(众笑)——所以,不能把上师看作这方面的加持来源。
上师的慈悲虽然是有,但哪些方面才叫上师的慈悲,一定要观察好。我经常想,法王如意宝等大德真的很慈悲,引导什么都不懂的我们趋入佛教真理,把我们从轮回深渊中救出来,一想起这些,觉得上师的悲心远远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虽好,但除了教走路、吃饭、穿衣等基本常识外,怎样让我们摆脱轮回的漫长痛苦,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可是上师以慈悲摄受我们,宣讲甚深教言及取舍教理,所开示的解脱圣道完全符合如来教言——噶当派的教言说,符合佛的语言是正法,不符合佛的教言就是非法。观察上师是否具有慈悲,要看他所讲的法是否与经论吻合,如果不相一致,则可能怀有私人目的,但若依照佛陀的意趣传授佛法,这就是上师的慈悲,除此之外再没有更殊胜的大悲心了。现在很多人认为,上师传授殊胜佛法不算是慈悲,如果经常给自己打打电话,带自己一起朝神山,跟自己吃一顿饭,才是慈悲。这些人对慈悲的定义值得观察。
弟子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假如上师从不宣讲佛法的真理,整天让弟子给他做事,除非他是马尔巴那样的大成就者,否则,弟子很难有开悟的机会。一般来讲,弟子依止上师时,作为上师,要通过传法来饶益他,并不是给他打电话、给他一点钱、他心情不好时安慰安慰就够了。而作为弟子,要将上师所讲的法记在心里,记住之后永远去行持。上师不可能讲一个法,就像盯小孩子做作业一样,在你身边看你记住了没有,天天督促你、跟着你,这是不现实的。任何一个善知识,在年轻时、中年时,给有缘弟子传授相关的教言之后,也许就会前往其他刹土,或者以不同的缘分去往他方。在我人生的经历中,很多善知识的确是这样,有些已前往清净刹土,有些虽没有前往清净刹土,但不可能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就像一个人读书时,小学读完以后,小学老师不会一直跟着你,中学读完了以后,中学老师也不会一直跟着你,除了福报大的个别弟子以外,一般人不可能有机会永远依止上师。因此,现在上师宣讲佛法时,大家务必要铭记于心,并且始终行持这些法要。
当然,依靠上师的大悲心,到底能否趋入解脱道,关键还是靠自己。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佛陀也对弟子讲过:“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佛陀也只有这个办法——为如海般的眷属宣讲四谛法,根基好的弟子依照佛陀教言去做,最后就能获得成就;有些并没有如理地行持,反而对佛陀生邪见,最终会堕入三恶趣。如今我们有幸获得如意宝般的暇满人身,并依靠上师诸佛加持,不敢说完全精通浩如烟海的大经大论,但已知晓取舍的要点,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依止善知识、轮回痛苦、皈依和菩提心的重要性等基本法要,所以自由自在的此时此刻,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警戒线,也是下堕深渊或上升天堂的交界点。
大家有因缘听受佛教的道理,前途是光明还是黑暗,完全取决于自己。有些人在这方面比较明智,昨天有一个道友,她放弃海外留学的一切,到学院要马上出家。本来,想在学院出家的人,必须经过四个月观察,但她的心特别切,说永远的解脱或永远的痛苦由现在决定,现在不出家的话,其他事情没有意义,所以一定要出家。后来我观察了半天,她说的话也有道理,既然她把亲人、工作、国外深造都放下了,有时候也不得不特殊开许。
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有些人想得开、放得下,有些人也不一定,但不管怎么样,大家要知道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候。就像大学毕业填表时,去什么样的单位完全由自己选择,同样,我们获得了人身,听到了佛法,有这么难得的因缘,以后的命运也是由自己决定:若行持善法,会趋入善趣、往生极乐;为非作歹、不断作恶则会下堕恶趣,饱尝无量痛苦。所以依止具相上师之后,要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教言踏踏实实修行,从而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这一点非常重要!
遗憾的是,现在有些人依止上师时,就像侦探一样,今天到这个道场听听课,明天到那个道场听听课,东一个、西一个,依止的上师太多了,最后自己也找不到方向。我个人而言,多年的修学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先要寻找具有利他大悲心的上师,然后应该长期依止,不要三心二意。有些人今天依止一个上师,上师说《地藏经》非常好,他就念几天《地藏经》;再过一段时间,到东边去找一个上师,上师说《金刚经》很殊胜,他又开始念《金刚经》;没有什么感应后,去依止藏地的一个上师,上师要求修大威德,他又修了两三天。这种人一生中修了很多很多法,抛弃一个上师又依止一个上师,抛弃一个上师又依止一个上师……最终自己一事无成。所以,佛经和论典中都强调,依止善知识之前要观察,观察好了以后,依止的时间越长越好。我依止法王如意宝的过程中,这附近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善知识,我对他们没有任何邪见,但觉得自己修的法已经足够了,关键是看能不能修,就没有再去依止其他大德。
若长期遵照上师教言修行,根本不会堕入恶趣。《杂阿含经》云:“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如果我们长期修持善法,堕入三恶趣或感受恶报是绝不可能的。当然,作为凡夫人,做善事的力量比较弱,但只要尽心尽力,也能起到一些作用。比如,你从早到晚偶尔生起恶念、分别念、烦恼,但大多数时间若用来闻思修,一生是这样度过的,那解脱就会有一定把握。我们这里有些出家人,觉得自己每天产生恶分别念,担心以后会不会堕落?其实你又没有天天杀生、偷东西、做坏事,而是在守居士戒或出家戒,竭尽所能地念咒语,这个果报是无欺的,肯定会获得解脱。
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大家现在拥有修法的机会,应当经常默默发愿:在短暂的人生中,千万不要改变,不能做诽谤佛法、违背佛法的事。发愿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遇到这么好的佛法和上师,虽不敢说证得极高的境界,但若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也会很心安快乐!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窍诀宝藏论》云:“理当依止上师之六法:平常疾病尚需依医生,除轮回疾理当依上师;恐惧险地尚需依送者,救脱中阴理当依上师;商议大事尚需依长辈,永久计划理当依上师;争论诉讼尚需依长官,为灭恶缘理当依上师;船客赴岸尚需依船夫,渡过苦海理当依上师;商人赴海尚需依商主,成就菩提理当依上师。”
[2]六种想:)于己作病者想;2)于师作良医想;3)于教诫作良药想;4)于殷重修起疗病想;5)于如来所住善士想;6)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3]因三毒:贪心、嗔心、痴心。
[4]果三苦:苦苦、变苦、行苦。
[5]华智仁波切在《前行》后面说:“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我们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6]佛陀云:“诸佛无法水冲罪,众苦亲手亦不除,自之证悟非移他,说寂法性令解脱。”
[7]《现观庄严论》云:“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来源于智悲佛网
法师辅导第课
向上滑动阅览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为了让修学佛法的佛弟子趋入到甚深的境界,是一个次第引导修法的殊胜论典。要趋入到最殊胜的境界是什么呢?是最殊胜的大圆满境界,因为是大圆满的前行。大圆满是法界实相、是如来藏,也是般若波罗蜜多。要趋入大圆满的话,必须要通过很多修行,把我们从凡夫人心的状态改造或是回归到大圆满的状态。若没有前期的准备,通过现在轮回的心识状态无法相应、无法安住。所以必须要通过很多的观修、积资净障的修法才可以真实地趋入。
大圆满前行是为了让我们证悟大圆满的前行,前面的出离心和后面的五加行中提到的皈依、发菩提心、修金刚萨埵的忏罪、积累资粮的供曼扎、上师瑜伽等,都是和证悟心性有关的。它是一个实修的引导,一个真正让心从凡夫的状态安住在究竟佛状态的修行次第的修法,这些修法对我们非常重要。
现在继续来学习第二个科判:应取之行为,前面应舍之行为已学习完。
丙二(应取的行为)分三: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三、依止其它威仪。丁一、依止四想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在《华严经》当中佛陀就已经讲到了如果要修行的话,必须要具足这四种想。第一种是“于自己作病人想”,首先把自己当作很严重的病人。第二是“于法作妙药想”,我们现在所求的、听闻、思维、观修的所有这些法都当成妙药观想。第三个是“于善知识作明医想”,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是个非常高明的医生。第四个是“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医生开完药之后要服药,实际开始治病了;所以依止上师、求到法之后要精进修持,精进修持本身就是开始治疗内心当中的疾病。这四种想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开始分析。
首先是“自己作病人想”,为什么要把自己作病人想呢?只有认识到自己是病人,才愿意寻找医生、听医生的话去治疗病。如果不知道自己有病,或者有病不愿意去寻找医生,那么不可能发生后面的修法或者一定要医治疾病的一系列行为,首先要把自己是病人这一点认识清楚。
我们自己从无始以来沉沦在此轮回大苦海中,就相当于是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此处的病人是广义上来讲。有些人说我不是病人,身体很健康不需要医病;有些人说自己身心都很健康,不需要依止善知识。此处所谓的病人,是要从因三毒、果三苦六个方面,或因果三方面做深广的考虑。
我们沉沦在轮回苦海当中已经无法计算时间,并不是流转了二、三世,也不是流转了二、三百世,而是已经无法计算所以叫无始以来。“无始以来沉沦在此轮回大苦海中”,在无始以来这么漫长的时间当中,我们每一世都在不断地累积很多病痛的因,并且在成熟它的果。这些让我们成为病人的就是因和果,这个因主要是三毒,每一世只要是我们没有真实的断除烦恼,成为圣者之前,都在不断地引发三毒。三毒即是贪欲、嗔恚和无明愚痴,每一世都是相应于三毒。只不过有时可能是非常明显,有时不是太明显,有时是比较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有时我们发现,有时没发现而已。
比如转生到天界,即便在色界、无色界相对比较清净、不容易引发强烈贪嗔的地方,还会有种子在不断地蔓延,愚痴无明还是存在的。何况在欲界的人道、旁生、饿鬼、地狱当中,贪嗔痴也是不断地滋长、不断地现形的。只要我们每一世都存在三毒,贪嗔痴没有被彻底灭除之前,作为因的三毒是不断地存在,不断地滋长的。因如果在每个有情当中都是完整无缺存在的话,通过这个因一定会成熟果,只是果的成熟观待因缘,若因缘汇聚果一定会成熟。
我们内心当中如果有了贪嗔痴的烦恼,通过烦恼一定会引发行为,这种行为就叫做业。通过烦恼就会引发业,这个是一定的。有贪欲而却不引发业,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对物体有贪欲,为了得到这些自己所贪的东西,一定会付出行为,这种行为就叫做业。如果我们嗔恚某个有情或某些事物,也会付出身语的行为,这个行为就叫做业。所以一定会通过贪嗔痴来引发业,有时可能是引发善业,有时可能引发恶业。有三毒烦恼一定会引发业,业一旦具足、业的势力一旦成熟就会生果。
就像果树一样,如果具备所有的因缘,种子、阳光、水土、时间等,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到一定时间就会开花,之后没有遇到违缘就会结果。所以我们通过烦恼引发业,业如果不断地酝酿,到一定的时间成熟了,已经势无可挡,这时业就会成熟果报,就会在世间当中呈现果三苦,三苦是谁的果呢?是因三毒的果,是通过烦恼引发业,业引发了果的成熟。
如果造了业之后把烦恼寂灭了,这个业也不一定成熟,这在《俱舍论》当中已经讲过。阿罗汉内心当中可能还有一些不是决定的业,如果还继续流转这个业就会慢慢变成决定的,但是因为在修道过程中已经把烦恼寂灭了,虽然还有一些业没有成熟,但因为烦恼寂灭的缘故,这些业也无法再生根发芽。就像种子虽然存在,但是不用水去浇灌,种子已经失去了力量,不会再生根发芽。
我们的业就像种子,烦恼就像水,有些业虽然有,但不一定成熟。每一世当中,业都会受到烦恼水的滋润。只要在轮回中就不可能没有烦恼水的滋润,只有阿罗汉、圣者会断尽烦恼。如果不是圣者,我们相续当中的业都会不间断受到贪嗔痴烦恼水的滋润,如果受到烦恼水的滋润,它为什么不发芽呢?它为什么不成熟呢?它一定会成熟。每一世我们都在累积烦恼,维护自己的贪嗔痴。虽然每个众生都不愿受苦,但是并不懂得真正断苦之道,我们在不断造产生痛苦的烦恼和业,对于能够成熟果报的业,不断用贪嗔痴的水在维护、滋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怎么可能不产生果三苦呢?一定会产生果三苦。这个叫众生的轮回模式,一般的众生如果不修行圣道是无法超越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众生流转轮回基本上是无自在的,已经形成了一种势力、一种模式。没有人教众生造业,但是看到好东西就生贪心,看到不好的东西就产生嗔心,然后自动付诸行为开始造业,通过业不断地累积就会成熟果报。这种操作模式无始以来已经非常纯熟了,如果要让众生以自己的力量主动去断除是不可能的。
我们因为有了因三毒,就会成熟果三苦。这个果三苦后面会讲,以前我们也再再地讲过。三苦是苦苦、变苦或坏苦、行苦这三种。以苦为形象的一种苦,叫做苦苦。什么叫以苦为形象呢?我们不愿意感受的很明显的一些痛苦或是心里面的忧愁,这方面都叫苦苦,以痛苦为形象例如头疼、肚子疼、受到殴打或者在轮回中受到很多不悦意的,这些都叫苦苦。后面《前行》中讲的苦上加苦也叫做苦苦,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第二种苦的形象不是刚刚所讲的痛苦,变苦的形象是以乐为苦、以变化为苦,这种苦的方式是变化。不能再用苦苦来解释变苦,苦苦是三苦之一,是以痛苦为形象。在苦苦所有的种类中,要么是身体的苦,要么是心的苦,诸如此类的叫以苦为形象。第二个变苦是以变化为形象,因为有变化的缘故,以变化本身安立为苦。平时我们认为的快乐,身体的乐受、心里面的愉悦,这些是一种苦。但是这种苦不是以痛苦为形象的,它是以变化来安立苦。因为快乐没办法保持,是会变化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苦,所以这个叫做变苦。佛法中讲的苦并不是纯粹、狭隘的痛苦的苦,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苦,这个叫变苦。或者安乐会坏掉,叫坏苦,所以快乐也是一种苦。所谓变苦的苦,不是痛苦的苦,它就是以变化为苦,无法让快乐永恒,它会变化、会变坏,从这个程度安立为坏苦或者变苦。
第三种苦叫做行苦,既不是以苦苦为性,也不是以变苦为性,它以行为性,行苦是以行为苦。这个行就是痛苦的因,即苦因。行苦是一个无记的状态,不苦不乐。只要行苦存在,就会从行苦变化成快乐,或者变化成痛苦。因为我们的受比较明显的,就是苦受和乐受,第三种舍受不明显,不苦不乐叫舍受。第一种苦苦是以痛苦为性;第二个变苦是以安乐为性;第三种行苦则是以舍受为性,这种不苦不乐本身可以作为痛苦和快乐的因,所以它是一种苦因。以舍受为基础,若变成痛苦,就是苦苦;若变成快乐,就是变苦。
只要行苦存在,苦因就存在,这个行苦到底是什么呢?有的地方讲五蕴本身就是行苦。只要五蕴存在,那么在五蕴上面一定会显现痛苦和快乐。不管显现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不离苦的自性。在很多大德注释当中讲,就像我们的手上长了一个疮,这个疮本身就是苦因,遇到了热水会非常疼痛,这个叫苦苦。苦苦是以疮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疮就不会有苦苦,不是吗?如果遇到凉水,或者抹点药很清凉,这种舒适叫做变苦。变苦的安乐和痛苦都是以疮本身为因的,所以这个疮就叫做行苦。行苦本身是不苦不乐的,不用热水或者凉水的时候,是一种舍受。但是遇到了热水就会疼,遇到了凉水就快乐,它本身不是苦也不是乐,但却是苦和乐的因,这个叫做果三苦。
只要众生在轮回中,离不开三苦的,比如无色界的众生行苦很明显,既没有苦苦,也没有变苦,主要以舍受为主。四禅和四禅以上的全都是舍受,都是以行苦为主。三禅、二禅的喜和乐非常强烈,主要是以变苦为主的,没有身心的痛苦。欲界天像夜摩天,主要也是行苦,但是苦苦也会有一点,比如在临终死堕时的天人五衰。再往下就比较明显,比如人道中三苦很明显,舍受、乐受、苦受都有。地狱中基本是苦苦,没有变苦可言。
虽然轮回中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被三苦所折磨,佛陀说有漏皆苦,或者三界皆苦。有些人不通达佛法,认为三界皆苦不周遍,现在还是很快乐的。这是他没有理解佛陀所讲“三界皆苦”的意义是指三苦,而不单指苦苦。如果只是讲苦苦,当然佛陀所讲就不周遍,因为漏掉了很多快乐。但是佛陀所讲的苦是是苦苦、变苦、行苦。那谁没有离开苦因?谁没有离开变苦?谁没有离开苦苦呢?都没离开,要么今生正在遇到,要么下一世遇到。
我们在轮回中因为受到因三毒和果三苦的折磨,所以我们都是病人。我们现在内心还安住在苦因当中,就像一个病人的病症如心脏病、肺病等已经显现出来了,并且病因还没有断掉,通过病因不断地引发疼痛、引发很多明显的病症,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病人。如此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不断在造业,感受苦苦、行苦或者变苦,那我们不是病人谁是病人呢?我们一定是病人,而且是很严重的病人。为什么很严重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已经形成了这种病人的模式,从来没有真实远离过病痛。
如果平时生病了,通过医生的诊断治疗,自己积极配合之后病就好了。但是这只是很多大病中某种很小的病,暂时让它隐没而已。我们是一个很重的病人的实际状态没有改变过,现在仍然安住在非常严重的疾病当中。我们的身体和心都有病,尤其是无始以来每一世都在串习、都在增加,现在是安住在重病的状态。尤其是三毒的烦恼特别炽盛,现在转生为人,不会感受像旁生、地狱众生严重的苦苦,但这个因已经在心里酝酿了。每天我们生起贪嗔痴,造杀、盗、淫、妄等等恶业,这其实是正在准备后世堕地狱的前加行,只要一断气后世就到地狱中了,并且没有侥幸的。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个严重的病人,千万不要认为我不是病人,我很健康,如果这样就大错特错了。若没认识到自己病了,那就不愿意去求解脱,为什么要求法?为什么要依止上师?就没这个想法。只有先认识到自己是个很严重的病人,才愿意去真实地依止上师。
例如,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要想脱离病苦得到安乐,必须依止一位名医,并且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所开的药物。现在知道自己是病人,并且疾病已经发作,那怎么办呢?大家很清楚,生病了就找医生看病。这么多医生,有些是庸医,有些是真正的良医,那就要找一个有经验的良医。尤其是某某老中医、某某专家,一定要挂他的号,让他给把脉、看病。我们要寻找一位名医,而且要打听哪个医生的医术好、口碑好,哪个医生对病人是非常关心的。打听到的医生或许就在这个城市中,即便是在另外一个城市也要去看。因为相信这位良医,自己也想要治病,把病症如理如实告诉医生,医生把脉、拍片,检查出你的病症在哪里?有什么样的病变?而且自己也愿意把病治好,之后医生为你开药。
同样,我们知道自己是个病人,想从轮回这个大痛苦中解脱就要依止上师。于是就去打听哪个上师有功德?哪个上师对弟子很慈悲,掌握解脱之道?大恩上师老人家很慈悲、也通达解脱,我们就依止他学习,此时就找到了医生一样的上师。接着上师为我们开“药方”—讲法。医生把脉后知道你的病状会开药方,先吃这个药、再吃那个药,慢慢开始服药。依止上师之后,上师也会说你先要闻法,闻法之前要先学闻法方式,之后要修共同前行,通过共同前行生起出离心之后,要修五加行,皈依、发菩提心、积资净障、修上师瑜伽,把修行的方法给我们讲了,等于把药方开出来了。
我们现在依止上师听法其实就是在听上师怎样开药方,医生说一定要服药,怎么熬药、药熬多久;熬好之后要服药、一天吃三次或者一天吃四次;按时服药,在服药过程中不能吃东西。有的医生开药要求不一样,不能吃腥辣的,不能抽烟喝酒,会有些忌口。会让你这样慢慢去服药,这就是开始治病了,此时必须要遵医嘱而行。
上师为我们开完药后,让我们知道法是这样的,如同按时服药一样要按时修行,早上要打坐半个小时,或者必须要一天修三座,有时必须要一天修四座。就如同每天要吃三次药或每天至少吃一次药。打坐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能造杀生、偷盗、邪淫这方面的罪业,这就相当于医生开完药之后,嘱咐你不能沾烟酒,不要做其它的事情等等。所以上师告诉你杀生、偷盗、邪淫这些事情不要做,必须要守戒律。
然后医生会告诉一些辅助治疗,比如说按摩、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等等。上师说要积资净障、放生或者做慈善事业。如果没有遵医嘱,医生不让吃的偏要吃,医生很有经验,若吃了对药性有影响的。你一边在吃药一边却在违反禁忌,这样的话病不会很快就好。如果完完全遵医嘱,配合医生去治疗,你的病医生有把握的,慢慢就会有所好转。其实我们依止上师修法,也是这个原理。有时上师让我们修几座,就是每天定量定期服药,在服药期间为了疗效效果好的缘故,还需要禁止恶行不能杀生、偷盗等等,这些都是和治病有很好的联系,所以遵医嘱是很重要的。
同样的,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如名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百分之百地依师言教奉行,服用正法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后面还会讲上师有很多法相,但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具有菩提心。如果上师具有菩提心就一定会爱护弟子,不会让弟子走上歧途,他所作所为一定是为了弟子好。其它条件有些能观察得到,有些观察不到,但是具有善心、菩提心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当然具有证悟、通达经论这些法相具足是非常好的。现在具有法相的上师是越来越少了,但是我们的大恩上师一定具有一切法相,无论戒律、菩提心、证悟等方方面面的法相都是具足的。并不是说只有大恩上师才具足法相,其他上师都不具足,不是这个意思。以我们现在在学会当中主要的上师而言,大恩上师老人家就具足所有的法相。
并不是说依止上师,碰到医生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谁敢这样保证?有些道友认为上师是见解脱,见到就解脱了,没有这样的事情,遇到上师只不过是治病的第一步。有些道友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只是满足于遇到了上师、有个皈依证,在名义上承许我是弟子、他是上师,并没有考虑进一步去做些什么。依止上师只不过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听法,要让上师讲解脱、取舍的道理。所以,我们碰到上师之后更重要一步就是要求法,他会给你讲道理怎么抉择,修行的方式怎么样,开始给你开很多药方。大恩上师现在就不间断给我们讲了很多法,让我们从方方面面了解,这就是依止上师的一种殊胜功能。
相反的情况大恩上师讲了,有道友认为,我依止这个上师,跟上师讲几句话,或者与上师通个电话,和上师朝个圣,这就是依止了很好的上师!其实这些都不是依止上师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从上师那里得到教言,要知道取舍之道。所以我们依止了上师要听教言,要百分之百依师言教奉行,上师怎么观察的,我们就怎么去实行。上师让我们闻思的内容要去闻思,百分之百地依言教奉行,服用正法妙药,然后不断实践。
有的认为听到法就可以了,其实听到法还不够,这只是拿到了药方,拿到药方有什么用呢?听了法之后还要按照上师的教言去做,上师让我们好好思维,其实思维本身也是法,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让我们去思维、修五加行、打坐这些都在实修,以及日常生活中调伏嗔心、烦恼、守持戒律都是修行的方式。所以,我们真要去服用,这些步骤要想一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病人,这种情况也有;有些认识到自己是病人之后,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不依止上师,自己想个方法修,发明一种苦行去修持。通过自己的能力是没办法的,必须要依止上师。
认识自己是病人这一点达到了,但是没有想到去依止名师。有些人的确遇到名师了,但只是满足于依止名师而已。他是不是想要从名医那得到建议呢?没有想。有些人遇到了上师不求法,不求解脱道,不懂取舍之道,这也是福报欠缺。也许种姓还没有完全苏醒,此时如果有具相的上师慢慢去引导他,诱发他内心当中想要求法修法的心。有些上师也是慢慢来,因为有些弟子根基还没有完全成熟,一上来就讲法,也许他接受不了。但慢慢的先通过其它的手段,让弟子产生欢喜心、清净心,再给他讲法就会慢慢接受,这种情况也有的。
所以我们依止上师就要求法,但有些人又只满足于这些了,认为我已经学过就可以了,这个不行。这只是拿到药方而已,拿到药方之后怎么办呢?还要去观修,不是按分别念来修。上师已经把这些东西告诉你了。比如医生把药开给你了,你说:“哎,医生这个事情你做完了,就旁边休息了,我自己去把这个药搞定”。自己熬药,每天想喝几次喝几次,有时三天喝一次,有时五天都不喝一次。想自己搞定这个药是搞不定的,因为没有经验。只有医生告诉你怎么服药,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方式服药,这个药怎么熬,传授给你的都是经验之谈。上师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这么多法我们自己无法搞定,还需要上师的窍诀。怎么样去观修、安住,因此还是要长时间依止上师。并不是依止上师拿到药,得到法就可以远走高飞,从此远离上师,并非如此。
得到法后还需要长期依止,上师告诉我们不同阶段的修行方法,一步步慢慢引导我们这个药怎么熬、怎么服用,或者某段时间应该停下等等全部都会讲。不要太过于相信自己,为什么要百分之百地依师言教奉行?学一点东西是不够的,我们搞不定的。因为病太重、太复杂了,不是以自己的经验,像头疼吃点感冒药就好了,没那么简单。我们的病非常严重,必须要百分之百依教奉行,服用正法妙药,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
并且千万不要想:只要找到良医,他给出最好的药,吃一两服药就可以了,这是不行的,长期服药很重要。在《广论》和其它噶当派的教言里面讲,我们的病就像麻疯病人的病很严重,手脚都掉下来了,吃一两服药能好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要长期服药、慢慢治疗。有些人太心急了,觉得既然已经拿到药了,医生也是好医生,药也是好药,我也愿意吃,吃一两服药应该起效果。有些人认为我也愿意求法,上师也是大成就者,他给传的法也是《前行》、《入行论》、《大圆满》,那我修一两次应该见效!这是不确定的。病很重吃一两服药是没有效果的,必须要有长期服药的信念,只有长期服药才能慢慢地把深重的病完全治好。
既然病到这个状态了,还想一下子真实地治病是不可能的。有些医生经常强调一个口诀:“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来的时候如山倒一样,但是病去的时候犹如抽丝一样,一丝一丝地抽走,治疗到痊愈是非常慢的过程。只有坚持去做,病才能逐渐感觉好转,当你真正感觉到比较明显好转的时候,可能已经治疗很长时间了。刚开始服药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好转,好像没啥用一样。依止上师修法也是一模一样,我们千万不要想短暂的时间把修法搞定。如果有这样想法的话,我们就会想:我已经学修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还没有感觉呢?是不是不对呀?接着就会怀疑上师、怀疑法。
如果知道病这么严重,只是稍微修一两下怎么可能马上就见效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些道理要知道,否则就会产生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只要开始自以为是,就不愿意依教奉行了。不愿意再相信医生了,想自己把病搞好,这是非常天真的想法。
相反,尽管依止了上师,但如果没有依教奉行,就如同病人不遵医嘱医生无济于事一样(上师也无法利益弟子)。刚才这个意思我们也讲了。相反的话,尽管已经依止了上师,但是没有听闻教法、没有依教奉行,表现得很刚强难化、自以为是的样子。就好像病人虽然看了医生,但是不去遵医嘱实行,结果医生也无济于事。
当然,前提这个医生一定是一个好的医生,如果是个不好的医生那就不确定了。如果上师真是一个合格、具相的上师,那么他的教诲是具有经验的。上师通过修行已经完全超越轮回、知道轮回形成的方式、远离轮回的方式。他对痊愈疾病这一套非常有经验,而我们是严重的病人、刚刚开始准备治疗,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因此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是非常不妙的行为,如果不遵医嘱那就无济于事。
这里讲要“依教奉行”,为什么一定要依教奉行呢?因为佛陀、上师们是真实意义上修学佛法、超越
轮回的过来人,非常有经验,而我们还不是,所以必须要依照他们的引导。为什么说佛是引导者?佛给我们讲法,我们通过修持法,就可以逐渐地获得解脱。
“就如同病人不遵医嘱医生无济于事一样”,虽然医生的确有把握、有能力把你的病治好,但是如果你不配合的话,那他也没有办法。上师利益众生、利益弟子是上师和弟子两方面的事情,不是单方面的事情,我们要得到利益就必须配合上师才行。上师是一个真实的医生很想让所有的病人都解脱,也有能力帮助你解脱,但关键是你要配合。有些时候我们认为:反正我的上师是很厉害的,我依止以后就啥事都没有了,不配合的话要想得到利益是做不到的。利益众生、利益弟子一定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上师要具有利益的心和利益的能力,第二个方面是你想要得到上师的利益,就要配合他去做利益的事情,最后你才能够得利。这里医生和病患之间的关系很明显,如果你想要找医生,而医生没有能力是不行的;如果医生有能力想医你,但你不想配合也不行。
同样佛度众生、上师度众生也是一个道理,我们对上师说:“您一定要度我啊!”上师很想度你,但是你并不配合,不想被上师度化,这个就不行。上师讲这个,你说上师不是给我讲的;上师给你讲那个,你说我没有时间,如果这样不配合的话,虽然他很想度化你,但是没有办法。最后可能反反复复几年,上师就会说这个弟子暂时调化不了的,发愿后世调化吧,进而暂时疏远了。我们要成为上师的直接调化者,不要成为上师发愿的对象。如果成为上师发愿的对象,可能就有点恼火了。
直接调化就是依教奉行,上师讲的我们要依教奉行,确实在配合上师的教化,教言、修行的方法,讲一个做一个。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做到,但是尽量在做就绝对是有调化的机会的。这个方面的利益我们一定要知道,不要产生误解,认为上师是会利益众生的,所以众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做,这个不能想。我今天讲了几次,利益、度化众生一定是两方面的事情,而不是一方面的事情,只有上师想度化你,并且你愿意得到度化,上师度化你的时候你去配合,这样才能够得到度化,否则是没办法的。
如果自己没有实地修行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自己不曾服药也于病无补一样。如果自己没有去实地修行,尤其是没按照上师的嘱咐去修行的话,就像一个病人枕边的药堆积如山,有很多的良方像千金方、万金方都有,但是他根本不服药的话,这个病也没办法治好。
除非这个药闻了就有效,把药堆到枕头上闻着就好了。而有些病不是这样的,关键是你必须要去服药,病才会慢慢好起来,否则你会误以为自己求了这么多法后应该可以解脱了,这是不确定的。得了很多的药方,开了很多的药,可是你就不去服用,最后病也没办法痊愈。
当今时代有许多人认为:只要祈求上师以大悲观照我就大有希望。有些人表面上的信心很强烈,但是有的时候说得好听一点是对上师的信心大,说得不好听就是对佛法根本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是调化,什么是解脱之道,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进行了呵斥。
“只要祈求上师以大悲观照我就大有希望”,有的弟子是很强烈的信心,这本身说明他对法的理解很有深度,最后唯一的修法就是祈祷、修上师瑜伽,其实这种修法已经非常高深了。这个地方所讲的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有许多人认为只要和上师保持了一种联系—他是我的上师,我是他的弟子,经常有电话联系、经常说:“上师你要观照我!”上师同意说:“好,好,我观照你。”这些人就会觉得:上师已经答应了,我一定是不用修行也有希望了。这方面是不对的,华智仁波切对这点也批评了。
好像自己即使累积了许许多多恶业也不需要感受果报,而仅以上师的悲心力就能像抛石头一样将自己投到清净刹土。这种人的想法是什么呢?即便自己无始以来不间断地造各种业(今生当中也不见得不造业),只要依止了上师,请求上师观照,通过上师悲心的力量,死后上师就会像抛石头一样把自己抛到净土当中。根本不用做任何的修行,上师答应照顾自己的,死的时候上师一定会现前,一定要把头发留长一点,让上师抓住自己的头发一下就可以拽到极乐世界当中,这样自己就彻底解脱了,没有这样的事情。
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悲心是无以伦比的,这么多佛出世了,我们还是没有得到佛的教化,还在轮回当中流转。阿弥陀佛和上师无二无别,上师有没有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的能力?有。关键是你也要具有某种因缘,如果你什么因缘都没有,上师也没有能力的。如果在祈祷上师之后,仍然不间断地累积恶业的话,那么恶业太深重会成为很大的障碍。当我们流转轮回、投生恶趣的业成熟的时候,佛陀的手和大悲心也没办法阻挡造了恶业的弟子堕落。佛陀想不想阻止提婆达多的堕落?想不想阻止善星比丘的堕落?不可能不想阻止,但是阻止不了。众生的业成熟了,谁都阻止不了。当年琉璃王带领大军灭掉释迦族的时候,佛陀不想阻止吗?想阻止但阻止不了。业果成熟了,佛陀的大悲心、佛陀的手也阻止不了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想:只要依止了上师,上师对我很好、很慈悲,我就一定有希望解脱,不用修行也可以,这个绝对是很大的误解。
为什么上师说:“有些人对上师没有信心,有些人对上师的信心太过分、太夸张了一点。”刚刚我们也讲了:“说好听一点是对上师有信心,说难听一点就是根本不懂佛法,不知道佛法里面的度化到底是怎么回事。”没有所谓的上师悲心很大,然后你什么都不用修就可以解脱的道理,根本没有的。上师愿意度化我们,我们也要配合上师的度化。
比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最好往生的,但是阿弥陀佛也是看条件的,该具备的条件你不去做,你就往生不了。最低的条件要做得到才行,哪怕临终时念一句佛号能往生也行,完全什么都不做是很难往生的。但是平时不修行的话,临终的时候又想不起来、没办法祈祷又迷乱颠倒(处在一种非常狂乱的状态当中),那个时候想不起发愿、往生或者念佛,最低的标准都做不到,那也没办法往生。为了达到最低标准,平时我们要保持正念,就是要为了临终的一念能够保持住正念,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串习。不要认为临终的这一念很简单,所以现在不用修,只要我临终保持正念就够了,关键是临终的时候保持不了。如果平时不训练,那么临终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不是你不想,是想不起来,而且业障现前的时候,内心当中的所有习气翻起来了,哪里又想得起阿弥佛陀极乐世界?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也需要平时不断地去加固、不断地串习,它才能够变成一个很简单的法。否则的话,再简单也是做不到的。
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个事情想得过于简单,对于解脱道的很多道理要不断地学习,深深懂得了就会逐渐精进。以前不懂道理的时候,我们就会考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帮助我的,上师会帮助我的,我什么都不用做。但当你通过慢慢学习,道理想通之后,就会逐渐自发地精进起来。这个自发的精进是很重要的,上师不可能永远拿着鞭子守着你,你不听话就抽一鞭子让你精进,不可能的事情。上师不断地教诲、呵斥、安慰和鼓励,其实就是让我们培养自主精进的心和能力。只要你开始自己精进了,上师就有点放心了:这个弟子开始慢慢成气了,开始想要自主修行了,我不鞭策、不看着他,他自己也会很自觉地修行。这就说明你修行的习气快要成熟了,这个时候上师也稍微放心,但是还不是完全放心,因为这个境界有可能退转,所以我们也不能离上师太远。
但实际上,所谓上师的悲心,也就是以慈悲心摄受弟子,宣讲甚深教言及取舍的教理,依照如来言教开示解脱胜道,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更殊胜的大悲心了。实际上,上师的悲心是哪方面体现的呢?“上师的悲心”就是以慈悲心摄受弟子。所有的弟子、众生很可怜,在轮回当中流转,上师对所有的众生都有悲心的。但是能够成为弟子的众生和他的因缘不一般,他会显现出调化弟子的一种方式—宣讲正法。上师对弟子的悲心,就是宣讲甚深的言教和取舍的道理,虽然他对所有众生都有悲心,但是其他的众生没办法成为法器—他们对这位上师没有信心。而作为弟子,对上师有信心了,愿意接受他的教言,上师也愿意教授取舍之道。
能够依止上师听法、得到上师关于取舍的教言,这种众生和其他众生不一样,已经成为能够得到上师教化的众生了。虽然是众生,但是比其他众生的规格还高一些、特殊一点,毕竟上师可以给我讲法了。上师不可能街上随随便便抓一个人来讲法,因为他知道这些不是受众,有可能生起烦恼,而且没有啥意义。上师愿意摄受我们、愿意给我们讲法,说明我们堪能教化,至少从某种层次上可以并且愿意去听上师讲法。因此当我们听上师教言的时候,就说明上师正在以慈悲心摄受我们,正在给我们讲最深的教言。只有最深的教言才可以调伏我们的烦恼、才可以从轮回当中解脱,这个就是上师对我们非常不共的清净的悲心。“依照如来言教开示解脱圣道”,依照佛的教言,虽然上师也是佛,但是上师在讲解脱道的时候也要引用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因为在这一期教法中,只有释迦牟尼佛是教主,只能以他的教言作为证量。否则
当一个上师说:“我的法和释迦牟尼佛的法不一样。”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怀疑:你这个法到底是不是自己编的?上师虽然是通达一切,但是他在讲解教言的时候也会引用佛陀的教言。
“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殊胜的大悲心了”,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体现在讲经说法、给众生宣讲三转FL。同样的,上师给弟子的最大悲心就是给宣讲解脱之道,因为只有解脱之道才能够真正的脱离轮回、解脱一切痛苦。上师能够给我们宣讲这么甚深的言教,就是最殊胜大悲的体现,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误解了悲心的其它方式。大恩上师也说:“有些弟子说我的上师好慈悲啊,有时候打电话,经常陪我哭、陪我笑,经常慰问我‘你的身体怎么样啊?你的病怎么样啊?’觉得这个上师很有悲心。”这个是一种悲心的体现,但是不是一种最深的悲心呢?这个还不确定。真正的最强的悲心就是给讲解脱道、让你知道取舍的教言,而且当你对闻思修行不精进的时候,他会呵斥你,这个就是悲心很强烈的表现。
有的时候我们的悲心不强烈,你愿意学是你的因缘,不愿意学我也没办法。但是上师悲心很强,当我们在佛学院不精进不努力的时候,上师会呵斥、会骂,用很多言教来鼓励我们,甚至说你们再这样我就不讲了,然后就几天不讲课,大家就很着急,开始发愿、开始修行。上师为什么这样做呢?就是因为他对弟子悲心很强烈,“言教这么殊胜,是直接解脱的,这么好的东西居然都不想学,那么还想以什么方法获得解脱呢?”如果你是法器的话,上师就会这样去说你。如果你不是法器,他可能也不会这样讲。如果他天天对你笑嘻嘻的,有可能你还不是一个法器。如果上师对你很好,天天对你笑,也可能上师不敢骂你,还不敢给你讲这些呵斥的话,因为骂你,你就跑掉了,生邪见了;如果上师对你很不好,天天都是板着脸,天天都是呵斥,有可能你是一个法器,因为你能够接受这种调化。
事情并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也不是像表面那样,上师愿意给你讲法、愿意调化你、在你不听话的时候愿意骂你,说明你肯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法器。为什么有的地方讲,上师能呵斥我,是给我最深的教言?这种最深的教言,如果不是法器的话,一般人根本接受不了:哪里是什么最深的教言?今天也骂我,明天也骂我,对我很仇恨,慢慢就会生起一些邪见。如果根基不够就没办法体会,如果根基够的话就能够体会到上师的深意,是真正的悲心切切。如果觉得你不堪调化的话,他可能天天对你笑嘻嘻的。所以上师如果对你笑嘻嘻的话,也许是你自己这方面还不够好,当然有可能是你做得非常好。
当然依靠上师的大悲心,到底能否趋入解脱道关键还是靠自己。上师给你讲法了,依靠上师的大悲心能不能够趋入解脱道,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去不去实行。
《米拉日巴尊者传记》中米拉日巴尊者第一次拜见马尔巴尊者的时候就说:“上师啊,我是一个从拉多来的大罪人,现在向你求法。我的要求是这样的:请你老人家给我衣食、给我传法、保证我一生解脱。”上师说:“没办法全部给你,要不然给你衣食,你去别的地方求法;要不然给你法,你去其它地方找衣食;如果你选择法的话,能不能解脱还看你自己的精进。”马尔巴尊者就把这个问题讲的很清楚。
的确上师给我们讲完法,能不能够解脱还是看自己是不是很精进地去修持这个法。上师的大悲心已经做到极致了,他也没办法再进一步做什么了。有人认为,上师还可以给我加持呀!上师给你的加持也是在你信心的基础上,没有信心却让上师做额外的加持,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你在精进祈祷的时候,上师会给你做一些加持,但如果你不祈祷也没有信心,上师也没有给你做加持。所以,上师最大的悲心就是给你讲解脱道,这个就是做到极致了,再没有比这上更超胜的大悲。能不能够趋入解脱道,关键还要看自己的努力。
尤其我们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并且知晓取舍的要点,自己自由自在的此时此刻是计划永远行善或永远作恶的警戒线。尤其是我们要知道,现在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这个“暇满人身”后面会讲,是很难得的,有了暇满人身,就有了修法的基础),而且已经知晓取舍的要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上师的大悲心,我们也大概知
道一些因果取舍的要点),自己现在也是自由自在的。
一方面有暇满人身,一方面知晓取舍的要点,说明我们堪能修法。如果很愚笨的话就没办法抓到修行的要点到底在哪里,如果连这个基本的智慧也没有,那你怎么样找到取舍的要点?关键点是找不到的。这说明我们基本的条件已经具足了:暇满人身这个条件已经具足,能够听懂教言的基础也具有了,而且自由自在的。当然有些道友不是那么自由自在的,有些道友可能比较自由自在。这也是针对于旁生、地狱和饿鬼来讲是自由自在的,因为还是叫做闲暇(真正闲暇的意思是有机会修法)。有些道友可能很忙,从早忙到晚,而且没有什么自在,家里人管得很紧,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有些时间自己可以听法、念咒、打坐,基本上还是自由自在的,如果真正堕到三恶趣那就真是没有自在了,所以生在人道基本还是自由自在的。
“此时此刻是计划永远行善或永远作恶”,从现在开始永远行善、逐渐良性循环,还是永远作恶?现在不取舍,然后慢慢恶性循环—通过今生的恶业,然后导致下一世的恶趣,通过下一世的恶趣又导致再下一世的恶业,这样永远作恶的“警戒线”,此时此刻就是最关键的时候。
所以,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的言教踏踏实实地修行而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要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的言教,踏踏实实地修行,作为一个弟子来讲,这个“不折不扣”去
实行是一个最高标准。对现在的我们来讲,没办法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上师的言教,但是我们要知道:应该
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的,现在不能完全做到,我们就要忏悔、要觉得很惭愧:因为现在还不是合格的法器,所以现在做不到。按理来讲应该是“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的言教踏踏实实地修行而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线”。什么叫“分清轮回涅槃的界线”?就是这一世轮回过去了,然后到了轮回涅槃的分界点,我只要一精进就到了涅槃。通过我的见解、智慧、修行,要分清楚这个已经过去的就是轮回,现在马上要进入涅槃,这个叫做分清轮回涅槃的界线。就是今生修行很快得到解脱的意思,或者说我已经看到了轮回的边际,也可以这样理解。看到轮回边际意味着马上要进入涅槃的状态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上师有悲心我们要配合,就是刚刚讲的这一点。我们得到人身也好,知道取舍也好,有自由自在也好,其实这些都是由于上师的悲心观照。我们要努力配合上师的教化,这个时候很容易获得解脱。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向偈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此福愿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旁学匠摧伏一切过患敌
洁嘎纳其瓦龙彻巴叶生老病死犹涌涛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