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说的是我们对待老人生病缺少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时间一长就会有嫌弃和厌烦的情绪。这是我们常人的普通思维,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然而,历史上有一个开创伟大时代的人,在做这些普通事情的时候,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坚韧。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究竟是怎么做的?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的故事,希望对您能有所启发。
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文帝身上。他姓刘名恒,《二十四孝》一书记载,他是汉高祖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就是薄太后。这个薄太后贤德仁爱,因此从小就培养出刘恒仁孝恭谦的性格。刘恒做了皇帝后,对薄太后孝顺有加,常常抽空探望母亲,嘘寒问暖,陪伴左右。他的孝心被大臣们纷纷称赞和学习。
有一次,薄太后生病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病,这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为了给母亲治病,刘恒到处寻找名医,大夫开出的药方他都要逐一仔细参研,给母亲的汤药,必须由他亲自熬制,亲自尝过,不烫不苦后才给母亲服下。他彻夜守护在母亲身边,不敢脱掉衣服踏踏实实睡觉,只有母亲睡着了,他才趴在母亲床边眯一会儿,母亲稍有不适,他立刻起身查看。
就这样,一日不间断的坚持了三年,薄太后终于痊愈了。这三年期间,他既要处理繁杂的朝政,又要照顾母亲,实在是太劳累了,身体很是憔悴。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人。这就是发生在汉文帝身上亲尝汤药的故事。
作为一国之君,日理万机,操心的都是国家大事,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作为儿子,照顾久病在床的母亲,不敢有半分的懈怠。两件很考验人的难事叠加在一个人身上,实属不易,也同时说明了汉文帝确实是一个不寻常的人。他的孝行教育了周边的王公大臣,影响了整个时代的民风,以孝道和仁爱治国的理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开创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景之治"。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分享这个故事,就是警醒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个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