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红寺堡区多条腿走出村集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宁夏红寺堡区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宽、模式单一、收益不高等问题,按照“一村一策”的思路,找准“病根”抓“药方”,争取和整合各类资金2.1亿余元,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拓宽增收路径,走出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第一,“政府主导”模式,后进村挂前进档

通过党委、政府选准好产业、引进和牵头实施好项目,将项目收益分红给村集体,解决村集体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年,红寺堡区整合扶贫项目资金万元,按照40个贫困村每村50万元入股吴忠兴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三年合同,每村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益2.5万元。年,红寺堡区争取自治区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弘德、大河、新庄集、柳泉四个电站,总投资约1.13亿元,预计实现年纯收益.7万元,可使5个乡镇39个贫困村村集体每年增收39.5万元,持续扶贫20年。今年1-8月份已收益.6万元,39个村平均可分配收益27.5万元。

第二,“抱团发展”模式,众人拾柴火焰高

通过成立联合社抱团经营,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共同致富,解决部分村自营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周转资金不充足的问题,共有2个乡镇、16个村采用该模式。柳泉乡党委统筹壮大村集体资金万元,让发展能力强的四星级党组织柳泉村党支部担当“领头雁”,依托柳泉村设施比较完善的肉牛养殖场,带领其他8个村党支部创新“支部+联合社”的发展模式,同时聘请专业人员,统一标准、集中管理、联合经营,推动“联合体”经济发展整体跃升。目前,共养殖肉牛余头,实现集体经济整体增收45万元以上,同时帮助39户兜底户户均分红元左右。

第三,“自主发展”模式,打铁还需自身硬

通过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和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成立村集体合作社,自主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共有5个乡镇、14个村采用该模式。年,大河乡龙兴村整合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亩种植黄花菜,成立种植合作社,统一种植加工标准,采取集中销售模式,帮带90户农户形成“种销”一体化。目前,龙兴村黄花菜产业面积已发展至亩,占到全村种植总面积的80%,村民户均增收元以上,村集体增收55万元。

第四,“以强带弱”模式,一个好汉三个帮

通过让发展缓慢的“弱村”入股发展成熟、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以强带弱、以富带贫、以大带小”的帮带机制,既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注入资金、人力,也实现“弱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有效解决部分村因土地缺乏、产业单一,没有发展资源和条件的问题,共有3个乡、11个村采用该模式。太阳山镇党委积极探索“各村入股、集体领办、合作经营、收益入村”的模式,成立太阳山阳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余万元,种植黄花菜面积余亩,通过“集体服务”“统购统销”的经营模式组织生产,各“社员村”种植收获的黄花菜全部由合作社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使农产品销售的附加值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各“社员村”每年可稳定收益3万元。

第五,“化整为零”模式,鸡蛋放多个篮子

通过将资金分散至村上不同产业的合作社和经营大户,增大辐射带动面积,解决单一经营风险高收益低的问题,共有3个乡、7个村采用该模式。新庄集乡沙草墩村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大户+散户”联合发展的“3+”模式,成立4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养殖合作社,有效带动户农户(其中24户大户)参与其中。依托“3+”新模式,紧紧围绕本地高效节水特色种植黄花菜产业和黄牛养殖基地,种植黄花菜亩,养殖肉牛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4万元收益。(记者吴舒睿通讯员马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pindaigou.com/amjtyf/110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