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的目的

在“庄子”里,有则西施病心的故事,里人(里之丑人,即俗称的“东施效颦”)模仿西施,结果吓得村民不敢出门,一般多以为里人长相不佳,画虎不成反类犬,好像外型才是主因。其实不是,书中已明确告诉我们答案:“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美”,用最简单的话来讲,美与丑,不是这则故事的核心,只是呈现的外相罢了。重点是:里人不够了解自己。因为不了解自己,所以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因为不清楚自己特长,所以会去模仿物适合自己的事物,会跟着潮流走,不断追逐跟风,失去了自我。庄子这个故事,并不遥远,当今多少哈韩族、哈日族,一味模仿,结果成了山寨版,虽不致于吓死宝宝,但也常常闹出笑话,花钱伤财,此类行为,岂又少见了?

对的,就是自己,我为什么活在世上?活着与死亡,有什么差别?我在别人眼中,又是什么模样?我看别人,又如何看出了自己?在人世与人际的网路关系里,我又是什么位置?如此种种,皆可归于一,那就是我们总在不断反思──我是谁?除此之外,又是怎么样的历史文化塑造了我?又怎么促使我发生改变?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于当下社会氛围的产生,又是如何?以致于对我造成影响?但是,认识自己还不够,更要认识他者,理解他者。摆脱时空与空间,还有个人经验的诸多局限,学习从不熟悉的角度与领域看别人、看群体、看世界,尝试多方面了解他者的立场。

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

教育的目地,除了专业的知识之外,其实都在提供我们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各种资源。更可以这么说,相对来讲,知识可以是客观的,但怎么理解、运用知识,仍在于主观的自己,同样在“庄子”中,也说明这个道理,一帖可以让手不龟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地奖赏,有人却把它用来漂洗绵,其因何在?不仍是在于「认识」的深浅不同,影响了运用的范围吗?

更进一步来讲,国学教育,除了世界各国经典之外,更该先提供本国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传统之所以为传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积累渐变的过程,所以先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通读历史,才能对现今的许多现象,拥有丰富充足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同情之理解。故现今的国学热,已经不是该不该学国学的问题,而是该如何避免末流,恶紫夺朱。我们最喜欢引用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但陈寅恪也说了:“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要如何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而不若入东施效颦之困境?说到底,还是认识自己与本身的历史文化。

胡适与梁启超当年给人开书单,就叫《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所开书单虽未必客观,书目总类,言人人殊,也难有绝对的规范,但他们一致同意:“不肯多读点国学书,所以他们在国外既不能代表中国,回国后也没有多大影响。”“无论学矿、学工程报……,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经典教育、国学教育、生命教育,息息相关,其因在此。

自近代以来,因为一些累积误解,以及五四运动诸公“矫枉必须过正”的运用策略,让国学蒙上了一层阴影,不科学、迂腐、落后、酱缸、退步、封建、颟顸、保守等等,似乎皆与其有关。但其实,「国学」往往也是最好的利器,批判社会、反思时代,冲决罗网,开一代精神风气,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脱心志于俗谛桎梏,上述所言之人事物,班班可考,古有明证。国学教育之目的,药方只贩古时丹,温故而知新,传统的丰饶意义,不正在这里么?

刘芝庆

赞赏

长按







































白癫风医院
李从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pindaigou.com/amjtyf/40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