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书院ldquo中医养生经典与实践

古典书院“中医养生经典与实践”课作业

——选刊一

“中医养生经典与实践”是同济复兴古典书院的常设课程,每学年都会讲,但每次讲授的书目篇章和主题会有不同。本次讲《素问·著至教论篇》。主讲教师:张轩辞(同济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作业题:《素问·著至教论篇》读书笔记或听课笔记一篇。

阴平阳秘谓乎中庸

陈靖雯(公务员)

错过招生,得以补录,甚觉幸运。然才疏学浅,读古籍经典,书锦绣文章,仍颇为惶恐。故先于此,阐明读书习文之态度,以明心智、定基调,欲守三年之期,以文会友,以书润志,以乐养心。

作为一个初入国学班的新学员,四书未读、五经不知、六艺未明,要写作业不免有些底气不足。面对此篇《中医养生经典与实践》作业思忖良久,是写成论述说明这类浅表文,还是谈触及内心的所明之理,当然思想不够深刻,两者都会肤浅。最终决定还是面对澄明之心,虔诚地记录课程之于己内化认同的观点,毕竟这是我关于国学的修行,且修且静思,且行且珍惜。

夫天地之道,在乎阴阳。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之理,无外乎表里内外、上下雌雄。《黄帝内经·素问》著致教论篇第七十五,黄帝召雷公所谈皆为阴阳医理,着重谈阳。犹记轩辞老师在讲这篇时讲到,阴平阳秘谓之中庸,中庸之道为医学之要。阴阳之理经世致用,同样适用于治国、为政、求学。犹记柯师板书,轩辞师讲学,阴阳调和,琴瑟和谐。故思医道之医病、医人、医心、医国;世间真理无外乎阴阳二字,故结合自身认知探究阴平阳秘之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谓“阴平阳秘”讲的是阴与阳共生,阳向下,阴向上,阴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以求统一,取得阴阳之间的相对动态平衡,颇有原素所学的唯物辩证、二元统一之感。《素问·阴阳万象大论篇》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万物数据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所谓阳“平”阴“密(秘)”,《说文解字》中云:平,语平静也,指阴精应平和,不偏颇,适量丰满;密(秘)字典中有五义:一者稠密、细密,二者密切、亲切,三者寂静,四者密闭、闭合,五者秘密、隐蔽。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意思是指,真阴要有收敛收藏阴精的作用,并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此谓阴平;真阳要有生长生发抵御外邪的作用,并不让真阴外泄而固束真阴,此为阳秘。是故阴平阳秘,即是云:“阴不可盛,以平为度,贵在适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义在固守。”

于我,久病多年,今年犹盛,忧思惊惧,气郁而不得疏,终体虚而不御邪。为执念外物负累,终觉身心俱疲,于日日煎药炉火微明中思调和平衡之理,终究了解,医病、医人重在医心,故认为此阴平阳秘之理,实在阐述三对矛盾:内心,肉与灵,人体与外物;致力于实现三种平衡:内心平和,灵肉和谐,天地人合一。

第一重:内心的阴平阳秘,以期两相调和,即为内心的平淡祥和。但凡有思想的人,内心均有执念,亦有理智,执念成就进取,理智把握前进步伐,执念趋稳,此为进退、攻守、阴阳之理,若执念过盛,则不免冒进,伤及根本;若理智富余,则不免保守沉闷,原地不动。是故内心的阴平阳秘指的是,执念适度,理智固本,保持平淡祥和的开放从容之态,心才可养。

第二重:灵与肉的阴平阳秘,两相调和,即为灵肉和谐,人之为整体。人体作为一24小时不懈运作的庞大机器,实由灵肉组成,肉为实体,灵为精魂。《黄帝内经》中有云,阴实指脏器,阳其实是指脏器的功能,肉体之中其实也有阴阳。灵与肉的矛盾更多表现出的是对冲、相杀与制约,灵指思想,脱离了肉便只剩虚芜(虚无),思想过度即忧思多虑,则人易行气不顺、气郁不疏、长久伤身、肉体遭毁;肉指身体,少了灵性便只是皮囊,身体即应固若金汤、守土卫灵。是故灵与肉的阴平阳秘指的是,思想适度,过犹不及,身体固本,损之无一益,保持灵与肉的和谐统一,人才之所以为人。

第三重:人体与外物的阴平阳秘,两相调和,即实现天地人合一,万物天合。此处愚以为强调的是一种有理、有道、有序之感。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讲的即是身体的坚固可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袭,诸君皆凡夫俗子,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内受“喜、怒、忧、愁、悲、恐、惊”七情之苦,外物于人不可能没有影响,但去粗存精,抵御外邪,实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自我与外界物质的动态交换,是这一重平衡的要义。

人之于世,贵在坦诚,杨绛先生云:“人生最曼妙的风景莫过于内心的平淡从容。”中医养生,讲究平和中庸,为人处世亦有道理。作业写到这里,甚觉内心平和笃定,虽病体依旧不适,但似乎能触摸到“阴平阳秘”的道理,于人于物,仅一句可以总结:原来,活着的样子,是坦然地过一辈子,过程只是让人更懂事。

--------------------

《素问·著至教论篇》读后感

刘星辰

医为方技,医道为小道。但医又和其它方技有不同之处,因为它的对象是人。故要能医人,必要先明了人身的规律。这种对人身的规律的理解在医道而言重在一种体悟,而非认识。这种体悟是对身体阴阳之道的体悟:阴阳偏失还是阴秘阳平,决定了身体是否处于一个平和中正的状态。正是因为医道是一种体悟,即便雷公能明了,但是还是不能体会其中的精微之处,因为这更多地不是知识上的认识,而是融入生命中的一种体验。正如张轩辞老师所说:“医道不仅是理论,更包含教化相关的践行”。

人生天地间,人道亦在天道和地道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天行健,地势坤,两者不可偏废。这种体现在医道上的阴阳之道,和大道是相通的,小道之小,当指医为方技言,道本身并无小大之分。故以小见大,“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医道下可医病,上可医国。在《素问·著至教论篇》中,地点设在明堂,明堂为祭祀、政务之所,可见黄帝传给雷公的医道,也是天地、政教之大道。

道是不可言说的,所以在《素问·著至教论篇》中,黄帝并没有正面地去解释医道是什么,而是分析了三阳独至的症状,道出了疾病的出现,乃是阴阳偏失所产生的道理。进而论及政教,“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治理天下的道理,和治病的道理并无而致,都是要避免偏盛,持有中道。

文中并未谈及治病和治国,但可以明了的一点是,在治病和治国的原则是根据阴阳之道而来。对医道有所体悟之后,自然能治病和治国,这只是工具和方法罢了。方法是千差万别的,但只要抓住了根本,无论治病也好,治国也好,便不会出现偏失。“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

可见,无论治病救人还是治政救国,都要先在道上下功夫。

--------------------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听课感想

柯雨晴(自由职业)

医作为方术,以载大道。术与道之间,于术中求道,而道贯彻于术,每一术道可能无法落实,而不讲道,术则沦为技术。于今天,医院里已经只是一门技术。

讲解“黄帝坐明堂”时,张老师讲到:“明堂,《孝经》记作周王之庙,是天子太庙的称谓,是天子进行政教活动的地方。既可以在这里朝谏,也可以在这里祭祀。上可通天,下可达民,教化自明堂而出。虽然明堂是否自古有之不得而知,但黄帝坐“明堂”是否是把明堂的政教意义带入医道?”

再次在中医课上听到与诗经课上相同的政治问题,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经典都充满了对人的生活的关心,对于生活的可能性的探讨。医道作为得之于天的阴阳之道,







































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白癜风诊疗标准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pindaigou.com/amjtyf/407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