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叶以来,中医儿科界一直流传着“南董北刘”的说法。“北刘”指的是北京刘弼臣,而“南董”说的就是上海的董廷瑶了。董廷瑶所在的董氏儿科更是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卓著的疗效,于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董廷瑶虽然是享誉海内外的上海名医,他的“根”却在宁波。
“董氏儿科”起源于宁波市鄞州区最南端的姜山镇董家跳村。这里的历史十分悠久,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勘察到史前稻子、木炭、陶片等遗物,鉴定后发现距今约年之久。“董家跳”原先并不是这个名字,一开始这里没有姓董的人家。据说村里的范家女儿招了三个董家的男子做女婿,后来范家渐渐衰落,董家却慢慢壮大,董家人认为董家的发展是跳进范家的原因,所以把村子命名为“董家跳”,沿用至今。
集大成的“幼幼庐主”
董氏儿科历史悠久,根据乾隆四十八年的《董氏家谱》,董氏儿科可以追溯到董云岩(—)。种田之余,董云岩除了酿酒就是为乡里治病,颇有贤名。
从董云岩的儿子董炳辉(—)起,董家历代人开始专业从医。董炳辉跟着一个叫“范公”的人学习医术,不但善治内妇,更专儿科,为董氏儿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董炳辉之子董水樵也是位颇具盛名的中医。董水樵夫妇生有6个女儿,长子早逝,直到46岁才有了幼子。他便是董廷瑶。
老来得子自然是加倍疼爱,但董水樵绝没有放松对儿子的学业要求。董廷瑶7岁时,父亲就延请秀才来教授经史子集,15岁起又亲自教他读《素问》《灵枢》及汉唐方书,并带在身边侍诊抄方。可惜的是,仅过了三年,董水樵感温不治去世。18岁的董廷瑶不得不撑起“董氏儿科”的大梁。
他秉承父亲遗志,一边行医,一边学习。因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求医者越来越多,可谓门庭若市。董廷瑶也为这些求医者带来了希望。
但看的病人越多,董廷瑶越发感觉到自身的不足,父亲已经不在了,无法向他请教,只能发奋苦读医书。于是他白天门诊应接不暇,晚上挑灯夜读直至深夜。他还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座右铭,来鞭策、激励自己,并给自己取“幼幼庐主”为堂名,意为一辈子为佑护幼儿而献身。
抗日战争爆发,宁波沦陷前,董廷瑶带着家眷逃难上海,在租界安身,开设诊所,从此在上海行医终老。
年冬上海麻疹大流行,医院,同西医协作抢救患儿。医院,细心观察病情的发展过程,并根据当时气候特点和发病原因及机理,创立了“解毒活血透疹”法治疗麻疹,疗效明显,使并发重症的死亡率由10%降到了0%,为全市最低,获卫生局表彰,更在年光荣出席首都召开的全国传染病大会,会上宣读了论文,获得了与会专家的赞同。
年2月1日,一户姓叶的人家找上了董廷瑶。原来,这家人有一个两个月大的女婴,出生未满月时就频繁吐乳,服用西药一直未效,钡剂检查X片显示为胃扭转,采用体位及保守疗法并曾服中药后仍然频繁吐乳,医生建议他们手术治疗。这家人恐惧又担心,后来辗转找到董廷瑶。董廷瑶一番诊断后认为婴儿为胃气上逆之故,处方三剂,并施以家传之指压法,二诊时婴儿情况已经大大好转,再服用原药方三剂和施指压法后,吐乳已和,经X片复查婴儿的胃扭转已然痊愈,这下就用不着做手术了。
对于一些因先天不足导致的病症,董廷瑶也自有一套法子。年4月14日,一名来院诊治的九岁男童遗尿已久,治而未果,X片显示为尾骶骨先天隐裂所致,临床多难以治愈。主要原因一是肾虚而不能生骨生髓,二是肾气不足导致不能制约膀胱。董廷瑶指出,若是患者没有其他的并发症,可专以补肾气而壮筋骨之法,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男童的遗尿症状也得到了痊愈。临床上治愈许多疑难,不胜枚举,若想获知更多可以从《董廷瑶医案精选》一书中去细细品味。
年,董廷瑶以77岁高龄担任上海中医文献馆馆长一职,创办《杏苑》杂志,开办上海中医研究班,培养了大批中医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董廷瑶一生撰写了50多篇学术论文,先后出版《幼科刍言》《幼科撷要》,他的研究课题《董廷瑶老中医诊治婴儿吐乳症(火丁按压法)的临床研究及机理探讨》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年全国中医适宜推广技术之一等奖等。由于德艺双馨、活人无数,他被中医儿科界尊称为“儿科泰斗”。
“九要”“六诀”巧治儿病
有一户人家与董氏儿科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家的主人小时候就认准医院坐诊的董廷瑶看病。后来,他成了知青,来到宁波插队,在这里安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虽然不方便再去上海找董廷瑶看病,但好在宁波董氏儿科的根并没有断。于是一家人接着找董氏看病,只不过病人变成了外孙女,而医生变成了董廷瑶的孙子董幼祺。
医院见到了董幼祺。意气风发的董医师看上去精神十足,目光如炬,眼睛清澈明晰,声音无比宏亮。所以当我们得知他是年生人的时候,吃惊得无以复加。
身为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的董医院副院长、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等职务。他已有四十六年的临床经验,也先后发表了《董廷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董廷瑶脾胃学说之临床应用》等40余篇学术论文,仅专利就获得三项。
董幼祺向我们介绍了董氏儿科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这是经几代人临床经验总结累积并逐步发展和整理下来的。
董幼祺说:“学术思想很重要。学术思想需要经过认识、理解、实践、总结、提高,长时间反复提炼才能得成。吃透领会原有的学术思想,得出深刻的体会,找出精华,加上自己临床上的总结,只有这样中医事业才会有新的发展。”
从临床上来讲,看病需要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因为时代在发展,气候、人的体质都在变化,这些都会引发疾病的变化和新的疾病发生。另外,董幼祺指出,疾病的不断变化和新疾病谱的产生,书本找不到的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通过临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以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
董氏儿科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推理论病、推理论治”上,并在此思想指导下制定出“证治九要”,即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这“九要”是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既体现了中医治病的特色,又是董氏儿科历代为医的精髓所在,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理论指导下,董氏又创立了许多治疗原则和方法,如“诊察儿病,望诊为首”“调治儿病,注重脾胃”等。
治疗小儿首先不能忘记“望诊”,要看舌苔和面色等,因为有时候小儿说不出来,家长又未必能说准,这时候医生的临床经验尤为重要,要一边望诊,一边问询,通过“四诊合参”找出重点。另外小儿“脾肺常不足”,为小儿看病要 便捷式的健康手册,手机里的养生专家,还有与专家面对面的科普讲座、滋补调理的四季膏方、及时更新的专家坐诊时间等信息!
穆健聪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