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光绪二十二年(),刘鹗四十岁,应两湖总督张之洞之招,赴鄂商办芦汉铁路,对他来说实是天赐良机。前一年他向翁同龢赠送字画,试图借机营办铁路,结果被翁氏称为“邪蒿”。这一次赴鄂,他身上似乎也只有一张向洋人借来的一千万两的空头支票,动的是以无搏有、以小搏大的念头。一个介于体制夹缝中的人,要想办成这样一件了不起的事,必须疏通官场门路,承认当时官场的一些潜规则,刘鹗为了一展宏图不惜行贿、开假支票,折射出的恰恰是当时的官场生态。
刘鹗(-)
关于这次武昌之行,蒋逸雪《刘鹗年谱》说:“时之洞左右,言路政者首推盛宣怀,宣怀嫉其能,觝排不遗余力,所拟芦汉路委员名单竟无鹗。”刘蕙荪《铁云先生年谱长编》说法也相近,并补充说:“盛是实缺道,特保的四品京堂,先生不过是一个候补知府,从官阶上说他也是上司,不能有什么争衡。两人当时的争执,据我分析,焦点在利用外资方面。因当时两人都主张借款办路,盛主张借比国,先生主张借英款。背景不同,条件不同,幕后的帝国主义者就必须排斥其他一方,斗争表面化以后,就成为个人之间的争衡。”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不过,刘鹗此行并非完全失败,而是开始了一段和盛宣怀的合作关系。现存盛宣怀档案中,保存了刘鹗致盛宣怀书信二十余通,从未被披露,尚可以让我们窥见他们之间交往的一些细节。
《刘鹗年谱》
蒋逸雪
鲁书社年版
这批书信中,有一份刘鹗进呈盛宣怀的履历单,相当于今天的个人简历,记录了刘氏早年的一些事迹:
发往山东差委选用知府刘鹗谨禀呈令陈:卑府现年三十七岁,江苏镇江府丹徒县监生,于光绪五年报捐同知,不论双单月选用。十五年正月,蒙前东河督宪吴调办郑工善后分局提调。十六年三月,蒙前山东抚宪张调办河工文案。十八年,蒙山东抚宪福奏送总理衙门考验西学,十月蒙总理衙门奏请录用,奉硃批着交吏部带领引见,十一月初六日引见,奉旨着以同知发往山东差委,十二月领照到省。十九年三月,蒙山东抚宪福委办黄河下游提调,九月霜清,蒙山东抚宪福以三泛安澜保奏,奉上谕发往山东差委同知刘鹗,着免以选同知,知府选用。十月,丁母忧,回籍。二十年三月,蒙山东抚宪福托委就近在籍办理山东赈捐。二十一年十一月起复,须至履历者。
这份履历单的写作时间当在光绪二十二年武昌拜见张之洞之后,希望能够投奔盛氏,目的在于从接下来的铁路修筑中分得一杯羹而已。其中多有与年谱不合处,可据以补正年谱的缺失。
综合考察“盛档”中的这批书信,可以发现刘鹗一直与盛宣怀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曾应盛氏之命赴汉阳铁厂为郑观应诊治疾病,也曾为盛氏谋划购买福公司的股票。《老残游记》中所写老残留有太多的刘鹗的影子,之所以把他写成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既与刘鹗精于医术有关,也植根于他对时事的基本判断。他在《〈老残游记〉自评》中说:“举世皆病,又举世皆睡。真正无下手处,摇串铃先醒其睡。无论何种病症,非先醒无法治。”梁启超在与刘鹗的唱和诗中也有同样看法:“自古文明第一州,卧狮常在睡乡游。狂澜不砥中流柱,举国将成破碎裘。燕雀同居危块垒,蛞蝓空画旧墙楼。漏卮真成西风岸,百孔千疮无底愁。”所以《老残游记》中的“睡”与“病”皆有隐喻意,上承龚自珍《尊隐》,下开鲁迅“铁屋子”的比喻。不过与龚自珍“药方只贩古时丹”不同,刘鹗要为大清王朝更换一个新的“西洋罗盘”,已充分认识到“古时丹”已经不能适应动荡的时局了。在医学方面,刘鹗著有《温病条辨歌括》《要药分剂补正》,其医学思想现存文献很少涉及。这批信札表明,刘鹗曾任天津海关官医,并奉海关道长官盛宣怀之命赴沪行医,自愿施诊,其医学思想也体现得更明确。其上盛宣怀禀云:
卑职屡奉面谕,谓中国医学日废,理法尽弛,动辄伤害人命。即有一二稍负时望者,又必故高身价,取资索酬,每出意外,穷苦商民,实受其害。此风上海更甚。并谓卑职如果自爱,日后随至沪上,当资以目下薪水,俾得驻沪行医等因。卑职闻命之下,曷胜惶悚,自惟学浅识卑,何敢当此重任。惟以数年荫庇,教养多方,所诊各衙署、各税关、各公馆,数年来幸无陨越。从此奋发黽勉,实才实心,或不至有负大人期望。??窃念卑职至沪,既得所赐薪水,于早晚两次进诊大人福体后,尽有闲暇时刻,何敢苟安延玩旦夕,可否咨行上海招商、电报两局,俾得局中腾有一席空地,驻足其间,施诊上下等人。及轮船到岸,遇有猝发等病,除每月津贴油烛纸张数元外,自愿效力,不取分文,实于局中窘苦人等、轮船到岸猝发等病及卑职长久驻足效力之处,诚谓两有裨益。
倘若不看到这封信,我们很难相信刘鹗曾依傍过盛宣怀这棵大树,充任其贴身医生,并试图借盛的力量为穷苦人行医治病。让我感到疑惑的是,刘氏后人在塑造刘鹗的形象时为什么从不提及这段隐秘的历史,莫非完全不晓得二人之间有这样一段瓜葛?在另一封致盛宣怀的信中,刘鹗则系统地比较了中西医学的优劣:“惟外国医学,自哈斐创言回血管而后形体始烛其微,医学始有要领。伊攻中国营卫荒谬之说,所言非无至理,而于中国六经气化标本虚实之理,实未能知其毫末,以致医法医药茫无头绪。”刘鹗在医学上很注重中医的气化标本虚实之说,认为“泰西医理虽劣,而学业殊勤,药物甚精,行之殊慎,非中国所能及也”,“中华医理虽优,而学者无人,药物多伪,行之殊欺”,中医在迭经丧乱以后已经衰落不堪。因此刘鹗主张融合中西医学:“学医者,当学古圣气化标本之理,操之渐熟,兼看泰西所译之书,细究其真,默会贯通,出医自有把握,不必效欺世误人误己也。求医者,当求夫辨症之精详,医法之精当,所言之应否,不必弃华医而不论,中西皆可取也。”这种沟通中西医学的观点,与刘鹗主张输入西洋技术、利用外资的开放胸襟是完全一致的。
刘鹗与盛宣怀交往的另一件比较重要的事,即为盛氏购买福公司的股票。光绪三十年()六月五日,刘鹗曾致盛氏一函:
股票事前日晤哲美森,嘱其将伦敦来电钞出,并嘱翻译生译出恭呈钧鉴。又闻九江路有利安号者,亦可经手代购。又有长利号,皆著名经理买卖股票事宜者也。可否派人兼访有无可以取巧之法,盖为款甚巨,倘能省一先令,总数即在万金以外。福公司股票,自广西事起价一落,中俄事起价又一落,正、二月间至每股九个先令,今者已长至十五个先令,进步不为不速。宫保如欲办,总以从速为宜,倘一经出煤,价币数倍,此后则日长之势也??
档案中尚有意大利商人开办的义丰银行大班既济的一封短函,由刘鹗请人译出,大意云盛宣怀通过义丰银行购买福公司股票四千股,每股十五先令,表明盛宣怀听从了刘鹗的建议。其中,盛宣怀最后成功认购三千股,刘鹗认购一千股。据报载:“山西河南福公司矿路股票,总名曰山西股票,利息甚好,刘铁云观察在京欲设法使华人多购,冀收利益,而华人卒无购者。”刘鹗之所以希望更多的政府高官、富商认购股票,为的是在让他们获利的同时,可以推动福公司在华业务的扩展,可是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这一新事物,故而应者寥寥。而盛宣怀深知其中奥妙,故而有眼光、亦有实力购买福公司的股票。由于目前尚不明了的原因,刘、盛之间后来的相处并不和睦。刘鹗壬寅()正月二十七日记云:“薄暮赴子谷之约,因闻盛有电来云:改路须俟芦汉铁路成再定准驳,直疯矣。”此时刘鹗已经傍上了王文韶、庆亲王这样的高枝,或许已不太把盛宣怀放在眼里了。
英资福公司(PkinSyndicatLtd.)的股票证书
二
刘鹗身背的最厉害的骂名,不是买办,而是汉奸。其实在许多人眼里,买办基本上等于汉奸,这是我们的思维习惯。一九〇二年到一九〇四年间的《中外日报》以及留学生杂志《浙江潮》刊登了很多攻击刘鹗及其同伙出卖路矿的文章,措辞激烈,意气激昂。如一九〇三年八月十二日第六期《浙江潮》刊有《刘铁云欲卖浙江全省路矿乎》一文,对刘鹗进行了声讨:“咄!刘铁云何人?意大利何国?浙江路矿何物?乃胆敢私以一纸书,与外国人私相授受乎?意大利之欲谋我浙江也久矣,往岁要我三门湾,大吏亦几许之,幸以中止,然固未尝一日忘浙江也。浙之矿,浙之髓,而路浙之脉也,髓竭则枯,脉绝则死。路矿既失,虽有浙江,犹无浙江也。无浙江问浙人,居何住?族何居?子孙何所产养?外人之谋人国也,朝吸其精焉,夕得其膏焉,奄奄待毙,则土地自为我有,其于中国亦然,唯我中国不肖孙子,贪目前之末利,忘百世之大害,与订矿约,与订路约,日以万金不可买得之家产,暴于外人之膝下而跪献之,唯恐其不受。今刘铁云又以此施之于我浙江矣,浙人非尽亡者,顾不闻其事欤,何竟无一人焉,出其全力以为我浙江与刘铁云一搏也。”保卫路矿主权无可厚非,是民智苏醒、民权发展、舆论干预政治的一种历史进步,但这些言论本身带有很强的攻击性、煽动性和暴力色彩,带有二十世纪所特有的泛政治主义话语色彩。此外,当时的社会还停留在前现代阶段,既没有建立起一个现代国家的政治外交观念体系,更不用说现代企业的契约精神了。而乡绅阶层的指责还要概念化,“不计国家利害,不顾舆情顺逆,只期自饱私囊,实已阴伤国本”之类的语言乃是公牍套语,根本与刘鹗“养而后教”的思想背道而驰,但是作为“全浙公敌”的刘鹗在这类话语面前所做的抗争只能是软弱无力的。另据年谱载,庆亲王奕劻与丁宝铨有一段对话,也很有趣:
奕劻询曰:“刘鹗为汉奸,汝知之乎?”宝铨对曰:“汉奸之名,忌者诬加,王爷久知之,何以今日又想问?”曰:“汝与为亲戚,确知其不为汉奸乎?”曰:“少同学,长同游,即不为亲戚,亦敢保其不为汉奸也。”曰:“知否刘鹗现为外人在浦口买地?”曰:“绝无此事,虽令以全家相保,亦敢任之。”事得暂寝。
然而第二年刘鹗还是被逮捕,流放新疆,最后死在那里。
关于刘鹗被逮的原因,汪叔子先生写过一篇《近代史上一大疑狱——刘鹗被捕流放案试析》,利用清廷外务部档案进行了扎实而富于新意的研究。汪文认为外务部奏章中所奏列的戊戌垄断矿利、庚子盗卖仓米两项罪名均为诬词,而“丁未走私辽盐”这一罪名“则自乙巳迄丁未,勾结外人,越境走私,违律犯法,确属有据”。姑且不论一个人是否会将自己的犯罪事实毫无隐讳地记录在日记中,即便真的是走私贩盐,也不至于落得一个家产籍没、流放新疆、永远监禁的重刑,所以这份奏章确如汪先生所言属于“官样文章”,其真正原因有可能与高子谷、钟笙叔的泄密案有关。据孙宝瑄《忘山庐日记》,高、钟二人将朝廷密电码出卖给外国使馆,与之交易的多达十四国,被袁世凯奏明拿办。高子谷为刘鹗妻舅,钟笙叔则为高氏妻舅,故三人是一个很亲近的利益团体,而刘鹗与“高、钟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将机密出卖给英人、日人,因而刘鹗亦难逃“汉奸”之罪。但是这一结论仅是推理而已,目前尚未发现刘鹗与高、钟泄密案有关的直接证据,日记中所写到的诸多电报往来很可能在当时并不是违禁之事,故刘鹗可以从容记之。据学者研究,二十世纪初期清政府在袁世凯等人的领导下厘定了《泄漏电报章程》,保密措施不断加强,但是“因循弊混,营私误公”的现象实在很普遍,甚至于前一天的政府要件第二天已经全文登载在报纸上,管理混乱可见一斑(参见夏维奇《晚清电报保密制度初探》)。这也就可以解释刘鹗为什么可以看到那么多密电了。换个角度看,高、钟泄密案也有可能是袁世凯打击王文韶的一个手段。
《忘山庐日记》
孙宝瑄
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高子谷,原名高尔嘉,其兄高子衡原名尔伊,出身于杭州双陈巷高家,其父高白叔为著名商人。《凌霄一士随笔》引《兰隐斋笔记》云:“袁爽秋昶,戊戌六忠之一,全椒薛怀生侍御之婿也。其女适高子衡观察尔伊,世为杭州首富。尔伊四十余以疾卒,袁夫人欲改适,子衡之弟尔嘉,号子羡,王夔石相国之孙婿也,跽请于嫂,幸无夺志,家非不足于财者。有侄数人,听择为嗣,且年近五十,宁又更贻家门羞也。袁夫人曰:‘君言诚有理,惟贞节之说,迂儒不近人情之谭也。吾当力破此戒,以开风气,无庸更为烦聒。’于是嫁一大腹贾而去。子羡后与我相见京师,尚垂涕而道也。”这段记载恐不确。据《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高子衡一九五〇年尚健在,活到七八十岁。尔嘉则曾奉袁世凯之命,与法国商人沙札郎合办华兴银行,估计未能成事。泄密事件的另一位当事人钟笙叔,原名钟镛,后更名广生,号愻庵,浙江余杭人。曾任国史馆校对、肃亲王善耆咨调,流放新疆后受到王树柟的赏识,参与编纂《新疆图志》,辛亥革命以后长期任职于东北军政部门,著有《新疆志稿》《逊庵文集》《逊庵诗集》等。其《记同绳碣》一文,记叙刘鹗西行访碑的事迹,而未见称引:“吾友刘子铁云,博雅嗜古。戊申遣戍西行,途辙所至,辄搜求金石文字,所见遗碑残碣,未尝不流连摩挲而不忍去也。冬十一月,道出安西州之三道沟驿,据驿舍数武,有断碣偃官道旁。其字半漶漫不可读,爬垢剔翳,久乃辨,所谓同绳篇者。”篇末议论,也颇有意味。巧的是钟氏在东北期间与曾经抢夺刘鹗浦口地产的陈浏长期共事,友情甚笃,并为之作行状。其中谈到争地始末:“光绪季年,津镇铁路议起,丹徒刘君铁云逆策地形,必改道津浦,乃醵资买入洲地数万顷以待之,已而亿中。公(陈浏)怒其罔市利,执持短长甚力。刘坐此得罪,地多没入官。及公自闽中归,洲地折入于势家,恒挟官力振商市,以牟取私利,公又创民埠以抗之。平心而论,刘之亿中,若六博然,欧美谓之投机,非必为罪,所谓匹夫怀璧者也。至势家效尤朋分其罪,实浮于刘。然比年界画,商埠屡起屡仆,官且无力,又焉用抗。余尝与纵论前事,惜其为计之疏,而又怪其快意当前,坐致颠困而不悔也,岂非天哉。”此论最为笃实可信。可见浦口争地一事,祸首全在陈浏一人,而刘鹗受害最深。
三
作为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刘鹗并不满足于为人治病,而是隐隐地以“医国手”自居。《老残游记》的寓言性,即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证据。
《老残游记》
刘鹗
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老残游记》从蓬莱阁写起,写到了“浑身溃烂”的“黄瑞和”,写到了那艘千疮百孔的清帝国的大船,疾病的隐喻一开始就笼罩在小说中。刘鹗自评引元稹诗句:“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他显然是把自己视为谪落人间的“仙吏”,来拯救这艘即将沉没的帝国大船。同时他又把自己写成一个摇串铃的医生,也是想为千疮百孔的黄河文明贡献自己的救命良方。小说的开头如是,结尾亦是别有深意,“九曲珠”“千日醉”“返魂香”云云,皆有所影射。小说第十二回“寒风冻塞黄河水”的意象,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也象征着黄河文明进入了一个万物皆枯、孱弱不堪的发展阶段。在一个集游记、公案、政治隐喻于一体的叙事框架中,《老残游记》蕴含了丰富的寓言色彩。例如《老残游记》第一回关于梦的描写,也是一个隐喻,似刘鹗这般“具菩萨心,得异人口诀”的醒世者,其百般主张也不过是痴人说梦,免不了“如落叶一般,飘飘荡荡,顷刻工夫沉了底”的命运。《老残游记》的写作开始于一九〇二年,这一年旧历五月初四刘鹗坐船北上,初六日“拟看日出,见东方有黑云幕海,未几大雾”。初七日,刘鹗做了一梦:
一点开船,二点后雨。因困,略睡。梦至一高楼,月三立于侧,云:再上为催速转佛之居,黄三先生见过,作颂赞之矣。予升梯入,见佛紫面,大口,厚唇,与予握手为礼。予亦作颂赞之曰:“天旋地转,有常度兮,不可催而速也。日月运行,寒暑往来,有恒节兮,不可催而速兮。圣人去兮,人心弊矣,世运之转,不可缓也。我佛慈悲,其催之乎,吾之望也。吾人业识,痼蔽深矣,吾佛慈悲,为我转之,吾所求也。克转克速,我佛慈悲,弗敢忘也。”颂成而觉。
刘鹗的梦中颂赞,表现了他对时局进展缓慢的深重担忧,有一种人力不可为的无奈。一周之前,黄葆年恰好也做过一个梦,“升至极高之曲”。戚先生云:“至此地位,盛衰二气俱脱粘矣。赵明湖衰气未脱粘,屈平之流亚也;刘□□盛气未脱粘,苏张之流亚也,皆不可升孔孟之堂。”刘鹗闻之警悚。可见《老残游记》开头的这个梦并不是无缘无故杜撰出来的,而是有着很深的太谷学派背景,来自刘鹗个人对时局发展缓急的判断。写作续集的时候,刘鹗意犹未尽,在序言里又发了一通关于梦的言论。时局如梦,催不得,亦缓不得,只能让人徒唤奈何而已。
《老残游记》第八到十一回对桃花山的描写,也是小说的一个重要隐喻,历来众说纷纭。作者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写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老残所在的充满了清官虐杀的、万物萧疏的现实世界,一个是申子平所拜访的带有“桃花源”色彩、景物绝俗、意境奇丽、人物卓异的山中世界。《老残游记》整本书都在写一个发生在冬天的故事:现实世界的冬天哀号遍野,玉贤、刚毅一般人物见识庸短、卑劣残忍,山中的玙姑、黄龙子等人则超凡脱俗、有林下气象;现实世界的玉贤、刚毅如乳虎立豕吃人不吐骨头,理想山中世界的老虎则“一声虎啸,四山皆应”,与人和谐相处;现实世界是黄龙子所说的阿修罗的部下“让这霜雪寒风出世,拼命的一杀,杀得干干净净的”,而理想的山中世界则昭示着“文明华敷”“灿烂可观”的“花萼之象”。这个山中世界,我以为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龚自珍的《尊隐》,一个是来自太谷学派“极乐国”的想象。龚自珍在《尊隐》中提出岁有三时、日有三时,而清帝国则处于日夕之时:京师则贫、贱、轻、日短、风恶、水泉恶、尘霾恶,山中则实、贵、重、“泊然而和,冽然而清”;朝士“寡助失亲”“僝焉偷息,简焉偷活”,山中之民则“一啸百吟”,“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刘鹗笔下的山中世界,黄龙子、玙姑诸人皆是山中之“傲民”“悴民”,具有深邃的思想和洞彻古今的智慧,如虎啸龙吟,充满了生机。相反,现实世界则是“端毓刚徐赵李伦,兴高采烈杀洋人”“回思众恶盈廷日,天纵神拳不住夸”的混乱局面。其次,正如很多学者注意到的那样,带有仙境色彩的桃花山有可能是以张积中的黄崖山为原型而写作的,但同时也是对于太谷学派三教圆融的理想生活的想象。在刘鹗所参与的太谷学派活动中,一九〇二年举行的愚园雅集意义非凡,刘鹗一直念念不忘,专门请胡仲尹另写一本,并作序赋诗:
愚公园,愚公谷,黄山之南蒋山北,中有青青万竿竹。瑶琴锦瑟张高秋,玉液金泥应丹篆,仙人如麻颜如玉。朝看素女采玄芝,夕览青童荐黄菊。峡蝶图中梦可寻,希夷榻上书堪读。愚公园,极乐国!
诗中的“瑶琴锦瑟”“仙人如麻颜如玉”“素女玄芝”,以及序文中“煮茗吟啸”及“群花怒发,清芳袭人”,小说中似多有照应之处,仿佛描绘了一个更为奇丽绝俗、异人丛集的“极乐国”,凸显了“道在山林”“道在民间”的思想。
林语堂曾说:夫时代之不了解,乃先觉之常刑。刘鹗身上固然留存着那个时代投机者的种种缺陷,却是一位先知先觉的知识人。他在一九〇七年写的《风潮论》已预言了清朝的灭亡:“诗云‘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当民不聊生之日,有孙文亦乱,无孙文亦乱。当轴诸贤,宜去其忌讳之心,直陈于上,而速筹挽救之法也。不然者,一二年后即不堪设想矣。”果然,仅仅过了四年,清朝就呜呼哀哉了。细细地阅读他的《呈晋抚禀》《矿务合同》《上政务处观察书》《创办大清银行节略》残稿诸篇,会发现刘鹗对晚清赔款造成的恶果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主张在路矿建设中大量利用外资,充分认识到了通过投资拉动内需、养民富民的作用。不仅如此,他身上还有一种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殉道者的精神,无论受多大挫折亦不颓唐,不退缩。他在一封与同门的信中写道:“夫人学道如牛毛,成道如麟角。是何因缘?有三难故:学道不明道,与不学等;明道不能行,与不明等;行道不能力,与不行等。”可见他行道的决心。不幸的是,他最终成了晚清政治斗争的陪葬品,他所描绘的山林终究只是一个虚幻的图景。
本文选自《书城》年11月号
“往期选读
卜键
陈丹燕
陈建华
陈平原
陈思和
陈子善
戴燕
董桥
樊树志
范昀
葛兆光
郭娟
郭婷
黄进兴
黄昱宁
黄运特
黄子平
江晓原
姜建强
姜华
李怀宇
李辉
李炜
李庆西
陆建德
刘剑梅
林晓筱
马慧元
马湘一
毛佩琦
毛奕云
孙郁
唐晓峰
王道
王得后
王德峰
王启元
文敏
吴中杰
夏晓红
夏志清
许志强
杨炼
杨志
尹珊珊
俞晓群
郁喆隽
张隆溪
张宪光
张信刚
赵穗康
郑培凯
钟桂松
”新
刊
点击文末左下方
“阅读原文”
进入微店购买年8月号
《书城》Kindl电子刊
每月5号上线
长按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