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

徐大同,我国著名政治学家、法学家,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讲录》等著作。先生于年6月9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1岁。本文为徐大同先生于《政治思想史》年第1期(创刊期)刊发。哲人其萎,诚致追思!

作者:徐大同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2-1

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摘要:本文认为当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政治学的学科特色。与西方不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表现为“唯实政治学”或“治理政治学”。本文揭示了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和线索,并由此指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   儒家的治国之道就基本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主导思想。当然,此时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董仲舒混入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思想,把儒学神秘化,明确用三纲五常观念维护封建秩序,提倡儒法合流、外儒内法,所谓“王霸道杂之”,出现了儒家经典的今古文学派,研修孔子修订的古籍和儒家著作成为士人的进身之阶,有所谓“遗子黄金万盈,不如教子一经”之说。

(四)及至东汉时期,外戚宦官频频乱政,豪门势力巧取豪夺,汉王朝政治紊乱,西部少数民族崛起,最后,我国历史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破坏了政治的统一,这一时期政治思想也打破了儒家思想一统的局面,三国时期,无论是曹氏治魏,还是诸葛亮治蜀都有些法家的色彩,特别是魏晋以来发展的玄学,不论是哪派(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玄学基本上都是以道解儒,即以道家的自然、天道思想来论证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此时期庄子的自由放任、无政府思想也有所表现。

(五)隋唐以后中国又重建了统一大帝国,重现了封建盛世,适应当时的形势,韩愈提出了道统问题,他主张应恢复以儒家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之道,柳宗元又在《封建论》中总结了秦亡“非制也,乃政也”,进一步肯定了中央集权制度。

此时的儒学已是以儒家的仁义德礼为主体,结合法家的信赏必罚、黄老的帝王南面之术的一套有原则有方法的完整的治国方案,以后的政治思想不过是将这些原则运用于当时的实际政治之中。

(六)由宋至清,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后半期。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统治者仰仗武力扩张疆土,建立四大汗国,除少数人外,未顾及修文,未及百年即被农民战争所推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宋明王朝在实际政治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改革,王安石和张居正改革。

这个时期主流政治思想是所谓宋明理学,这是区别汉代以来的章句训诂、倡导性命义理的新儒学,它表明儒道佛三家的合流,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一个新阶段。

宋明理学在宋代的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人,明代则有王守仁。宋明理学是以个人的心性修养为其主要核心思想,但同时坚持儒家的经世理念。

理学产生于宋代是有其根据的:一是适应地主阶级发展变化的需要;一是早在唐代时中国封建王朝的治国之道已基本定型;一是宋初采取抑武扬文、君臣共治的政策,从而提高了知识分子、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并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宋儒把个人道德修养放在核心,正符合儒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求。

理学思想家脱离实际、空谈个人修养的观点,在当时就遭到讲求实功实利的叶适、陈亮和李贽等人反对和批判。

(七)明代中叶以后一直到清中期#中国已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这种现象也在思想观念中明显地反映出来,王船山、顾炎武、黄宗羲、唐甄、龚自珍等人就是这个时期的思想代表,他们大都对封建社会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在经济上有的提出了“工商皆本”,打破了“以农为本”的传统主张;大都对王权进行了批判。但是总的说来,他们都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轨迹,龚自珍的诗句“药方只贩古时丹”就可以反映他们的心态。

清代是满族统治中华大地,清朝统治者吸纳了汉文化,维持他们的统治二百余年。直到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格局,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历史新时期。同时,随着西学东渐,中国文化也出现了新面貌,历史也为其提出了新任务,振兴中华,重新崛起,为中华民族寻找走向独立民主和谐富强的现代化之路。

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几个“重”

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西两种政治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gpindaigou.com/amjtyf/7881.html


当前时间: